武林秘笈



《守洞塵技》十二把勁

(原文及注釋,馬雷石、唐文濤、陳海濤 合著)

  • 此《守洞塵技》拳譜為河南心意六合拳南陽張志誠一脈七世陳合龍恩師授於我(馬雷石)的古傳手抄本,現據本人二十餘年的練功淺見對原文作了一些注釋,不當之處望同門及方家指正。鄧州的心意六合拳較完整地保留了姬氏心意六合拳的原始風貌。張志誠師承洛陽馬學禮,張又傳鄧州張海州,下傳吳呼連,又傳吳嘉林,再傳陳合龍。
  • 《守洞塵技》,又名《守洞老技》,此譜源於道家《七部塵技》中的一技。在長期   傳授過程中,由於學者氣質悟性不同,拳式有的也就不同,但拳理相同。我師陳合龍講:「老師可以改拳式但不可以改拳理,所以承傳幾百年,我脈在盤拳練藝過程中,都以該譜為指導思想。」
  • 勁意是指發力過程中的指導思想,針對動作的諸多勁力發放的需要,大腦有意識進行引導,讓拳術中的動作在意念引導下完成,從而達到加強拳式威力的目的。心意拳的八字與五行十字要訣等方面在意念的統帥下,才能充分體現和發揮意勁。意勁是純粹的意念,現於肢體,是心意拳爆發力的來源,在拳術中佔重要地位。心意拳講內外三合,心意已動周身全動,手足齊到七星打人。心為意之體,意為心之用,心意拳盤拳時處處離不開意念活動。意念活動時時刻刻指導著心意拳的動作、盤藝和真勁發動。心意拳的心意指思維、想法也就是心理活動。心意拳的每式中都包含著豐富的意象,如果想全面了解,就必須將每一把的拳架進行長時間的揣摩分析,不是用幾句話就能講清楚的。而這些覆雜的意象中卻有主線即心意拳的勁意總綱貫穿其中,抓住了主線,其它一切便容易理解和把握。
  • 我師傳下十二把勁意,現注釋如下:

一把勁意:恨天無把(塌天落)

原文:
凝神意,拽天環;力碑塌,一瞬間;
手落聲,隨意領;雷驟降,躲身難。

注釋:
此把意勁方向為由上而下故又稱落勁。發力意象與蒼天爭氣概,惟恨蒼天無法裝上把手。若有把手,此力一發定可把偌大的青天拽落于腳下。也可想像頭頂有粗大橫枝,我單手或雙手攀附其上,猛然全身發力將巨枝拽斷。發這把力時往往氣以雷聲相佐,轟然一聲意到、氣到、力到。鷹捉把、烏牛擺頭、一頭碎碑、鷂子栽膀等拳架,皆蘊此勁意。

訓練時,意領氣,氣催聲,周身用力,折腰甩膀,勢猛勁足,技擊應用中神勇無比,使對手有霹靂擊頂天塌而下之感。

二把勁意:恨地無環(地翻天)

原文:
心頭燃,髮沖冠;內動隨,似箭躦;
力貫筋,梢撥起;靈心恨,地生環。

注釋:
此把勁意方向是由下而上為鑽把之意,又稱起把。它的發力意象是與地心爭力,猶昔日楚霸王恨地無環,若有環可將大地一提而起拋於天際。橫拳卷地風、提手鑽拳、虎撲、沖天炮等勢均含此勁意。以上二把為豎的力。此把意鍛煉拳動鑽打時的爆發力,我拳架從低就身,突然長身而起,單拳(雙拳)緊握好如同大地有環我已抓緊一般,猛然發力,似要將大地扯起擲向空中。久習之威力非同小可,應敵而用時,使對手有突遭山崩地裂之感。要領為內動外隨,氣隨聲發,蹬腿展腰,周身齊運。

三把勁意:火燒身

原文:
交貴意,火燒身;勢崩翻,籍靈根;
意動如,拳似炮;心合氣,力通神。

注釋:
此把勁意為盤拳練藝時心胸虛靈,內不著力,外不露形,於無形中突然發動,四梢勁起,內動外隨,有如膚著火星,夢中驚醒,滾油滴水,硬弓斷弦一般,靈動無比,速猛異常。主練人的敏捷反應能力以及增強人應敵的靈敏度,交手時擊其不意,趁其不備,全在敵人的意料之外。要以意領氣,以氣催聲,聲助拳威,動作在一瞬間完成。

四把勁意:一頭碎碑、曲斷中節

原文:
抖擻神,兩臂伸;擎碑過,頂千鈞;
凌空搠,神功顯;土齊腰,四尺深。

注釋:
此把勁意曲斷中節功法為身體直立,兩手高舉,意想兩手將一塊重千斤的石碑舉過頭頂,竭盡全力將它向地下搠去,把大石碑直插入土中一般。此把勁意主練人的中節勁,腰、胯、膝、肘彎部之勁。該部發力必須脆快而富有彈性,在發力的一瞬間如巨風卷大樹,突然樹從中折斷一般。這一把勁力如壓彈簧一樣,是折疊力,此勁意是在練罩打的整勁與恨天無把有相同之處,不同處在於恨天無把打的是墮意,而曲斷中節打的是甩意,兩功對中節勁都要求很高。手領頭,腰送力向下猛擊,十字勁隨意氣而擊,神勇無比。此勁意任何拳式中均有,是心意拳中不可缺少的一把勁意。中節勁如不利則根梢無法貫通,勢必出現局部用力而發不出整勁,我派另有曲斷中節之內勁練法,另外有一單把名叫一頭碎碑。

五把勁意:拉錨斷繩

原文:
虎歸窩,尾作頭;臂尖打,藝難求;
拉錨斷,纜疾意;前後崩,神鬼愁。

注釋:
此把勁意之意像是向上拉起沉重的船錨時繩突然中斷,我身失去重心,迅速向後跌出,這是一把前後的勁。兩力相爭,錨繩弓斷故又稱崩勁。我脈有一單把拉錨斷繩,發力時意如身纏數道繩索,我身突然一震將繩全部崩斷,拳往前走,背往後掙。此功靈動無比,速猛異常,用于對後偷襲之故,雖向後擊打,但不移重心,卻根穩勢正,力不出尖,意體齊動。

六把勁意:翻弓斷弦

原文:
隨應變,手足合;打折弓,死反活;
肚裏錘,崩炸意;秘訣全,背負鍋。

注釋:
此把勁意之意象為力士強拉硬弓,滿弓之弦,突然裂斷,向兩頭翻去,弓背彈開伸直,快速異常,疾如閃電。功法要領鬆腰坐胯,突背凹腹,背部像一張緊弦變弓,發動時腰部突然送力。展腰放背,送拳時肘與足猶被繩索系住突然發力,手身足均向不同方向發力,而使繩索掙斷,我之力由下由後向前反出。此把勁意在每拳每式中均有出現,遠打穿心箭,近打反弓弦。心意門為短打拳,重在貼身短打,最擅長寸近短打,有打人如親嘴之說。靜如山岳,動則崩翻,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此功突發性極強,勁短力爭,使敵防不勝防。

七把勁意:勒馬停風

原文:
勒馬停,藝一把;馬跌蹄,落崖剎;
烈馬勒,不向前;不出尖,人已翻。

注釋:
此把勁意有如一騎手騎一匹烈馬衝上懸崖,在烈馬要失前蹄落入懸崖的一瞬間,猛然將馬勒住。情景壯烈驚險,激昂之態似乎已突破拳架之囿,而上升到精神鼓蕩之境界。此意勁有向前撞之力,如同急剎車一般,練時有向前撞、向後向下的複合多方之力。

八把勁意:橫開三簧鎖

原文:
巨鎖懸,視等閑;強開硬,打意先;
三節開,無遮攔;陡起神,威破險。

注釋:
此把勁意猶如面前有一把三簧巨鎖(古代的一種有三道簧的巨鎖,堅固無比),懸於門上,我欲破門而進,凝神聚氣,硬打硬進,腳踩中門,手足齊到。要求心勇勁猛,傾全身之力合身撞擊,用滿力將鎖一舉擊碎。有勇猛進擊,快速果斷,不留餘力,全力以赴,無堅不摧,勇不可擋之氣勢。拳經云: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靜如山岳,動則崩翻,絕不因對手高大而萎縮不前,要有渾身是膽,勇往直前的精神。我脈有一單把名橫開三簧鎖。

九把勁意:迎面鐵臂

原文:
功膽壯,意逍遙;氣充盈,貫四梢;
近體搏,勿畏強;迎門踩,人難逃。

注釋:
此把勁意練時如同自己面前有一堵高大的牆壁,我周身力氣急運,趨身上步,毫不猶豫和身撲擊,意欲破牆而入,如同洪水決堤,渾身齊到,勢不可擋。技擊時不管對方多麼高大,我視敵為蒿草般不堪一擊。我心勇勁猛,無絲毫擔憂畏縮,猛虎撲羊,意、氣、力相合,七星開用,足踩中門奪人地位,渾身齊到,才為該把之勁意。

十把勁意:百枝上風搖

原文:
顧打難,不露形;剛柔濟,意從容;
拳領化,隨來勢;借意纖,枝舞動。

注釋:
此把勁意為自己如同一棵大樹,大風襲來,樹枝隨風自然擺動。技擊中面對敵人的攻勢,我心神不驚不慌,身手不亂,順其來勢或手身將敵化去。練時要求內意高度集中,兩眼向前看要有神,靜不見其動,相機而動,隨高打高,隨低打低,靈活多變,顧打不分,能體現出自己的反應能力及身之化勁之巧。

十一把勁意:懷抱頑石

原文:
動靜明,來望高;升起落,勢如濤;
扑勇似,攫食虎;歛臥靈,窺鼠貓。

注釋:
此把勁意意如我兩手從地下抱起重千斤的巨石,閘住丹田,猶如彎弓到極點,弓弦將斷未斷之時,然後猛力外扔,意將巨石推出數丈開外,旋即飛身上前,復將石捧起扔出。此把勁意為鍛煉內勁之法,而起勁路則著重於抖動,勁在左足,後撤於右足,開攏時足蹠須出勁,驚地後收。同時抖身而起,肩、腰、胯、膝齊向左擰勁,才能抖動心勁,此為該把勁意之真傳。常練此把勁意,能練出上下肢的配合,動作快速協調,力整勁足,下盤穩固有力,步伐輕靈疾快,兩臂力大無比。技擊時雖離敵丈遠,忽然而至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身形迅疾靈動,出手猛烈似火炮,令敵無所防備。要領為打要遠、氣要催、疾如風、快如箭、打倒人還嫌慢。

十二把勁意:雷聲

原文:
蟄龍起,迅電鳴;虎嘯林,百獸驚;
氣意疾,雷貫耳;先聲懾,膽助成。

注釋:
其要領為聲隨手發,手隨聲落,氣自丹田生,以意領氣,以氣催聲,隨發噫聲,聲如速雷,響亮短粗,令敵有霹靂擊頂之感。拳經云:「肺動陣雷聲,四梢要齊才內內勁出,敵無不摧,敵未中拳心已驚,其意已亂手足無措,鬥志全無與驚慌之中我疾步進身擊敵。」久習此功能鍛煉丹田內勁,氣足宏亮,臟腑堅實,聲助拳威,配合拳式發招時速猛有力,即可使拳技突增,又可練肺臟,調和氣血,使心安息靜,身體爽快,為我河南一脈所獨有。

  • 需要說明,以上這些發力的意象均不是單一存在的,它們是相互滲透或同時共存,呈現出錯綜複雜的態勢。練時自己要以心神靈勇,勁整力猛、攻防有效、進退有法為宗,揣其理,度其情,融匯貫通,加之勤學苦練,勇于實戰,持之以恒,自然能夠體會到其中的精華,得之無窮韻味。

岳武穆九要

總論:
器,上而通乎道;技,精而入乎神。惟得天下之至正,秉天下之真精者,乃能窮神而入妙,察微而闡幽。形意之用,器也、技也;形意之體,道也、神也。器、技,常人可習而至;道、神,大聖獨得而明。
岳武穆精忠報國,至正至剛,其浩然之氣,誠霈然充塞于天地之間,故形意之精,非武穆不能道其詳,然全譜散佚,不可得而見,而豪芒流落,只此九要論而已。
吾儕服膺形意,得以稍藩圉,獨賴此耳。此論者九篇,理要而意精,詞詳而論辨,學者有志,朝夕漸摹,而一芥之細,可以參天,濫觴之流,泛爲江海,九論雖約,未始不可通微,何莫造室升堂也?

一要論:
從來散之必有其統也,分之必有其合也,以故天壤間,萬類衆儔紛紛者,各有所屬;千匯萬品攘攘者,自有其源。蓋一本可散爲萬殊,而萬殊咸歸一本,乃事有必然者。
且武事之論,亦甚繁矣,要之,詭變奇化,無往非勢,即無往非氣,勢雖不類,而氣歸于一。夫所謂一者,從首至足,內之有臟腑筋骨,外之有肌肉、皮膚,五官百骸連屬膠聚,而一貫者也。擊之不離,牽之不散,上思動而下爲隨,下思動而上爲領,上下動而中節攻,中節動而上下和,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貫,乃斯之謂,而要非强致襲爲也。
適時爲,靜,寂然湛然,居其所向,穩如山岳;值時而動,如雷霆崩出也,忽而疾如閃電。且宜無不靜,表裏上下,全無參差牽挂之累;宜無不動,左右前後,概無循倍猶豫之部。洵若水之就下,沛然莫禦,炮之內發,疾不掩耳。無勞審度,無煩酌辨,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致,是豈無故而雲然?乃氣以日積而見益,功以久練而方成。揆聖門一貫之傳,必俟多聞强識之後,豁然之境,不廢鑽仰前後之功。
故事無難易,功惟自盡,不可等躐,不可急遽,曆階以升,循序而進,而後官骸肢節自能貫通,上下表裏不難聯結。庶乎散者統之,分者合之,四體百骸,終歸一氣而已。

二要論:
論捶,而必兼論氣。夫氣主于一,實分爲二。所謂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陰陽也,陰陽即清濁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吸則爲陰,呼則爲陽;主乎靜者爲陰,主乎動者爲陽;上升爲陽,下降爲陰。蓋陽氣上升而爲陽,陽氣下降而爲陰;陰氣上行而爲陽,陰氣下行而爲陰,此陰陽之分也。
何謂清濁?升而上者爲清,降而下者爲濁。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清者爲陽,濁者爲陰。要之,陽以滋陰,陰以滋陽,統言爲氣,分言爲陰陽。氣不能無陰陽,即人不能無動靜,鼻不能無呼吸,口不能無出入,乃對待循環不易之理也。然則氣分爲二,實主于一,有志斯途者,慎勿以是爲拘拘焉,學貴神通,慎勿膠執。

三要論:
夫氣本諸身,而身之節無定處。三節者,上中下也。身則頭爲上節,身爲中節,腿爲下節;頭則天庭爲上節,鼻爲中節,海底爲下節;中節則胸爲上節,腹爲中節,丹田爲下節;下節則足爲梢節,膝爲中節,胯爲根節;臂則手爲梢節,肘爲中節,肩爲根節;手則指爲梢節,掌爲中節,掌根爲根節;觀于是,而足不必論矣。故自頂至足,莫不各有三節也。
要之,若無三節之所,即無著意之處。蓋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渾身是空;下節不明,動輒跌傾。顧可忽乎哉。故氣有所發,則梢節動,中節隨,根節催。然此乃按節分言者,若合而言之,則上至頭頂,下至足底,四體百骸,總爲一節,夫何三節之有,又何各有三節雲乎哉?

四要論:
試于論身、論氣之外,進而論夫梢者焉。夫梢者,身之餘緒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亦屬罕論。捶以內而外發,氣由身而達梢,故氣之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形諸梢,則實而仍虛。梢亦烏可不講,然此特身之梢耳,而猶末及乎氣之梢也。
四梢爲何?髮其一也。夫髮之所系,不列于五行,無關乎四體,似不足以立論,然髮爲血之梢,血爲氣之海,縱不必本諸髮以論氣,要不能離乎血而生,氣不離乎血,即不得不兼及乎髮。髮欲衝冠,血梢定矣。舌爲肉梢,而肉爲氣之囊,氣不能形諸肉之梢,即無以充其氣之量,故必舌欲催齒,而後肉梢足矣。至于骨稍者,齒也。筋梢者,指甲也。氣生于骨,而聯于筋,不及乎齒即未及乎筋之梢,而欲足乎爾者,要非齒欲斷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則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氣自足矣。豈複有虛而不實,實而仍虛者乎。

五要論:
拳者,即捶以言勢,即勢以言氣。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者,心、肝、脾、肺、腎也,乃性之源、氣之本也。心爲火而性炎上;肝爲木而形曲直;脾爲土而勢乃敦厚;肺爲金而有從革之能;腎爲水而有潤下之功,此乃五臟之義。而有准之于氣者,皆各有所配合焉,乃論武事所不可離者。
其在內也,胸膈爲肺經之位,而爲諸臟之華蓋,故肺動而諸臟不能靜;兩乳之中位心,而護以肺,蓋心居肺之下、胃之上,心爲君火,心動而相火無不奉合焉;兩肋之間右爲肝,左爲脾;背脊骨十四節,皆爲腎位,分五臟而總系于脊,脊通一身骨髓,而腰爲兩腎之本位,故腎爲先天第一,尤爲諸臟之源,故腎水足而金、木、水、火、土咸有生機。然五臟之存于內者,雖各有定位,而機能又各具于周身,領、頂、腦、骨、背皆腎也,兩耳也爲腎;兩唇兩腮皆脾也;而發則爲肺;天庭爲六陽之首,而萃五臟之精華,實頭面之主腦,不啻爲一身之座督矣;印堂者陽明胃氣之沖,天庭性起,機由此達,生髮之氣,由腎而達于六陽,實爲天庭之樞機也;兩目皆爲肝,細繹之上包爲脾,下包爲胃,大角爲心經,小角爲小腸,白則爲肺,黑則爲肝,瞳則爲腎,實爲五臟精華之所聚,而不得專謂之肝也;鼻孔爲肺;兩頤爲腎;耳門之前爲膽經,耳後之高骨亦腎也;鼻爲中央之土,萬物資生之源,實爲中氣之主也;人中乃氣血之會,上沖印堂達于天庭,而爲至要之所,兩唇之下爲承漿,承漿之下爲地閣,上與天庭相應,亦腎位也。領頂、頸項者,五臟之導途,氣血之總會,前爲食氣出入之道,後爲腎氣升降之途,肝氣由之而左旋,脾氣由之而右旋,其系更重,而爲周身之要領。兩乳爲肝,肩窩爲肺,兩肘爲腎,四肢爲脾,兩肩膊皆爲脾,而十指則心肝脾肺腎,膝與脛皆腎也,兩足跟爲腎之要,涌泉爲腎穴。大約身之各部,突者爲心,陷者爲肺,骨之露處皆爲腎,筋之連處皆爲肝,肉之厚處皆爲脾。象其意則心如猛虎,肝爲箭,脾氣暴發似雷電,肺經翕張性空靈,腎其伸縮動如風。
其用爲經,制經爲意,臨敵應變,不識不知,手足所至,若有神會,洵非筆墨所能預述者也。至于生克治化,雖有他編,而究其要領,自有統會,五行百體,總爲一元,四體三心,合爲一氣,奚必斷斷于一經一絡,節節而爲之哉。

六要論:
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內三合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也,此爲六合。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胯相合,右之與左亦然。以及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孰非外合?心與眼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孰非內合?豈但六合兩已耶?然此特分而言之也,總之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七要論:
頭爲六陽之首,而爲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惟首是瞻,故身動頭不可不進也;手爲先行,根基在膊,膊不進則手却而不前也,故膊貴于進也;氣聚中脘,機關在腰,腰不進則氣餒而不實矣,故腰亦貴于進也;意貫周身,運動在步,步不進意則瞠然無能爲矣,故步尤貴于進也;以及上左必須進右,上右必須進左,其爲七進,孰非爲易于著力者哉。要之,未及其進,合周身而毫無關動之意,一言其進,統全體而俱無抽扯游移之形。

八要論:
身法爲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而已。縱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橫則裹其力,開括而莫阻;高則揚其身,而有增長之意;低則抑其身,而有撲捉之形;當進則進,彈其身而勇往直沖;當退則退,領其氣而回轉伏斂;至于反身顧後,後即前也,側顧左右,左右豈敢當哉。而要非拘拘焉爲之也。必先察敵之强弱,運吾之機關,有忽縱而忽橫,縱橫因勢而變遷,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隨時以轉移,不可執格而論。時而宜進,故不可退而餒其氣;時而宜退,即當以退而鼓其進,是進固進也,即退亦實以賴其進。若反身顧後,而後亦不覺其爲後;側顧左右,而左右也不覺其爲左右矣。
總之,機關在眼,變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諸身,身而進,則四體不令而行矣;身而却,則百骸莫不冥然而退矣。身法顧可置而不論哉。

九要論:
今夫五官百骸主于動,而實運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以故應戰對敵,皆本諸身,而所以爲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隨機應變在于手,而所以爲手之轉移者,亦在步;進退反側,非步何以作鼓蕩之機;抑揚伸縮,非步無以操變化之妙。所謂機關者在眼,變化者在心,而所以轉彎抹角、千變萬化,而不致于窘迫者何?
莫非步爲之司令耶。而要非勉强以致之也。動作出于無心,鼓舞出于不覺,身欲動而步爲之周旋,手將動而步亦爲之催逼,不期然而然,莫之驅而驅,所謂上欲動而下自隨也。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也,然而無定位者亦爲步。如前步之進,後步之隨,前後自有定位,若以前步作後,後步作前,更以前步作後之前步,後步作前之後步,則前後亦自然無定位也。總之,拳乃論勢,而握要者爲步。活與不活,固在于步,靈與不靈,亦在于步,步之爲用大矣哉……


內功四經 (作者不詳)

1、內功經
內功之傳,脈絡甚真;前任後督,行氣滾滾;井池雙穴,了勁循循。千變萬化,不離乎本,得其奧妙,方歎無垠。龜尾升氣,丹田練神,氣下于海,光聚天心。
既明脈絡,次觀格式;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背平而正,足堅而穩,膝屈而伸,襠深而藏,肋平而張。
既明格式,下言氣竅:氣調而勻,勁鬆而緊,緩緩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後呼,一出一入;先提後下,一升一伏;內收丹田,氣之歸宿,吸入呼出,勿使有聲。下收谷道,上提玉樓,或坐或立,吸氣于喉,發意送下,漸至底收。升的升路,肋骨齊舉;降的降所,氣吞俞口。
既明氣竅,再詳勁訣:通、透、穿、貼、鬆、悍、合、堅。曰通,勁之順也;曰透,勁之速也;曰穿,勁之連也;曰貼,勁之絡也;曰鬆,勁之渙也;曰悍,勁之萃也;曰合,勁之一也;曰堅,勁之轉也。
按肩以練步,逼臀以堅膝,圓襠以堅胯,提胸以下腰,提頦以正項,貼背以轉手,鬆肩以出勁。曰橫勁,曰堅勁,變之分明,橫以堅濟,堅以橫用。
五氣朝元,周而復始,四肢元首,收納甚妙。練神練氣,返本還原,天地交泰,水升火降,頭足上下,交接如神。靜生光芒,動則飛騰,氣勝形隨,意勁神同。以神帥氣,以氣帥形,形隨氣騰。
勁訣既詳,下言調氣: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閉目鉗口,細調呼吸,一出一入,皆從鼻孔,而少時氣定,遂吸氣一口,默想真氣自湧泉發出,升于兩肋,自兩肋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後,漸升于泥丸百會穴;降氣時,默想真氣由泥丸降至印堂,至鼻,至喉,至脊背,透至前心,沉于丹田。丹田氣足,自能複于尾閭,達于 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復始,從乎天地迴圈之理也。
2、納卦經
頭頸效法乎乾,取其剛堅純粹。
足膝效法乎坤,取其鎮靜厚載。
肩背宜於鬆活,是以巽順之意。
襠胯又宜措緊,須現兌澤之情。
胸欲練起,艮山相似。
肋有呼吸,震動莫測。
坎離為水火之象,水濟火,為濟水。
心腎為水火之臟,水宜升,火宜降。
3、神運經
練形而能堅,練精而能實,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飛。固形氣以為縱橫之本,萃精神以為飛騰之基,故形氣成為盛而能縱橫,精神足而飛騰。
內功十二大力
訣云 :底練穩步如山,堅膝屈腿如柱,襠胯內外淩集,胸背剛柔相濟,
頭顱正直撞敵,三門堅肩貼背,二門橫肘豎肘,穿骨破彼之勁,
堅骨掛彼之下,內掠敵彼之裡,外格敵彼之外,撩攻全域若一。
4、地龍經
地龍真經,利在底攻,全身練地,固強精神,伸可成曲,住也能行,曲成伏虎,伸成騰龍,行住無跡,曲伸潛蹤。身堅似鐵,法密如籠,翻猛虎豹,轉疾隼鷹。倒分前後,左右分明,前攻用掌,二三門同;後攻用足,踵膝通用;遠則追擊,近則接迎;大胯著地,側身局成;仰則若坐,*骨單憑;高低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