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詠周大師答問61
發佈日期: 2020-02-24
(感謝新北市永和區體育會陳氏太極拳委員會洪挺嚴老師提供潘詠周大師答問61則)
問:陳家溝有「鬆活彈抖」之術語,其意是否為發勁?
答:「鬆活」是身體鬆活,是要使筋肉與關節在鬆開柔和的狀態,「彈抖」是一氣彈抖,是運用內氣把身體震動發出勁來,是說陳氏太極拳的發勁情況。
潘詠周大師答問60
發佈日期: 2020-02-24
問:太極拳有大圈、小圈、半圈、無圈之說,其相關性如何?
答: 太極拳的開合虛實,起落旋轉均走弧形構成圓圈,外形的圈有手、肘、肩、胸、腹、膝、胯、足等無數的圈,內裏的內臟、肌膚、骨節亦均有圈,並有輕微的按摩作用,所以太極拳是內外兼修的,初練時轉圈幅度大,所謂大圈,習久逐漸收小為中圈、小圈,純熟後小圈練到沒圈,但沒圈仍舊是圈,陳鑫說:「精煉已極,圈小亦圈」,「越小小到沒圈時,方歸太極真神妙」,至於圓圈的作用,就是象徵太極之有陰陽,在拳就有剛柔、虛實、輕沉等等,這就是太極拳命名之由來,在陳家每一動作,除動作的路線作弧形圓圈﹝有大、小、半圈﹞外,肢體各部並作向外向內的螺旋自轉,即所謂纏絲勁,所以有圈中套圈,比較複雜,楊家沒有肢體各部的螺旋自轉,比較簡單,至其內勁之作用相同。所謂無圈,上面所說的沒圈仍舊是圈,是無圈之形,有圈之意,是動度極小極速,而勁道集中而猛透,陳鑫所謂:「虛籠詐誘,只為一轉」,並無令有無圈之法,功夫純熟,自能到無圈的境界。
潘詠周大師答問59
發佈日期: 2020-02-24
問:據有人說,氣沉丹田一說乃抽象之詞,本無此穴,老師曾指示凡拳術均以養氣為主,用反呼吸氣聚丹田功力增加,以內摧外,究竟為何?
答: 氣沉丹田之說,所謂丹田是道家鍛鍊方法,所指部位的名稱地位因傳授而異,所以有丹田無定處之說,確是有些抽象,武術家所謂之丹田,是道家所謂之下丹田,在臍下小腹,有以氣海穴為丹田,有以中極穴為丹田亦不一致,所以陳鑫說:「不必執泥,使氣降於臍下小腹而已」,氣沉丹田在物理來說,是使人身重心移下可以穩如磐石難於動搖,至於丹田聚氣,傳統武術有三氣合一為渾元一氣,太極拳是以養氣入手,配合呼吸以意導心氣下降歸于丹田,日久功深累積充滿並斂入骨,再自後而前,由中氣過來遍及全身,人挨我何處,我意到何處,氣即從之而至,勁亦隨出疾如電光,到此境界,周身無一處不是如此,即無一處不是太極矣,至於平日鍛鍊方法甚為簡單,祇要在每式終時呼氣物盡,使氣自然歸入丹田,呼吸自然,待氣順暢後再接下式,如此日久丹田氣自然累積充滿,至於斂入脊骨及由中氣過來,均是積氣充滿後之自然現象,僅以意略為導之而已,如誤解為將氣強壓入於丹田,則為霸道橫練,必未得其益先得其害也。
潘詠周大師答問58
發佈日期: 2020-02-24
問:1950年北京體育委員會召開太極拳研究會,有人提出出席者陳發科練的砲捶與高瑞洲練的五行捶皆非太極拳,不知吳出於楊,楊出於陳,陳氏太極拳乃太極拳之源頭,潘老師看法如何?
答: 不與一般見識,而益見陳老師與高先生之修養和武德,砲捶是陳氏太極拳第二趟拳與少林拳之砲拳、砲捶不同,五行捶全名為太極五行捶,出自京兆武清縣少林拳大師李瑞東﹝人稱鼻子李﹞,其太極拳從學於楊露禪與班侯、健侯為師弟兄,並善摔跤其所傳之太極五行捶攙有摔跤手法,吾昔日有友習此五行捶是學於李瑞東之侄李子廉,架子勁道均頗佳,在台灣亦有練五行捶者現亦名東派太極拳。
潘詠周大師答問57
發佈日期: 2019-11-27
問:脊背蓄勁如弓,發出時是否伸直放去,是否鼻吸口呼、唇微開、呼氣務盡?
答: 關於蓄發,武禹襄之打手要言第二段中有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之語,此不過以張弓放箭來形容蓄發之勁,開弓時,前手推後二指拉,拉滿如月圓﹝此時拉緊﹞,前後肘平列,身端體直,放箭時,前手穩固,後指〝撒放〞﹝突出鬆放﹞,箭即脫弦而射出,此〝撒放〞兩字為射法之名詞,太極拳勁之蓄發,武氏即以張弓放箭來形容,所以李亦畬有撒放密訣「擎引鬆放」四字亦以射法為題也,蓄勁時全身勁要曲蓄而有餘,發勁時要沉著鬆靜、專注一方脊骨之勁當然亦包括在內,但在外形上勿須如張弓之曲伸也,至於是否鼻吸口呼一節,陳老師所傳是鼻吸口呼,但口不宜張開,要似開非開以自然為要,亦不須舌抵上齶津液亦能源源而來,並無舌燥喉乾之弊。令師英傑先生教以自然呼吸如走路一般至為正確。
潘詠周大師答問56
發佈日期: 2019-11-27
問:關於太極提放之術,請指示心法?
答: 關於太極提放一節,「從兩肩收於脊骨而注於腰間,是自上而下,是謂之合,在運用上為提為蓄,由腰間而脊骨而肩而膊而指,是由下而上,是謂之開,在運用上為放為發,應用時勁起於腳根,主於腰間,發於脊骨,形於手指,成一股整勁,克奏全功。」方法先求動作與呼吸配合,開呼吸合,起吸落呼,氣歸丹田,功久中氣充滿自能斂入脊骨收放自如,在應用時不論在如何情況欲提﹝率動對方重心﹞,則將內氣﹝內勁﹞從兩肩收於脊骨而注於腰間,同時來一個短吸沉入丹田而提,隨即一呼而出而放了,非常簡單,關鍵在於脊骨。
潘詠周大師答問55
發佈日期: 2019-11-10
問:關於「敷」字訣,何人所著?其意與敷蓋對吞四字同否?
答:考「敷」字訣解,見於廉讓堂本,初未註明為誰之著作,惟觀解文內有「氣雖尚在自己骨裡,而意恰在彼皮理膜外之間」,正與李亦畬五字訣,身靈一則內之「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內」之意相吻合,當係亦畬之作無疑。敷字涵蓋一切,如亦畬所謂「包獲周匝」,敷蓋對吞四字已在其中。
潘詠周大師答問54
發佈日期: 2019-11-10
問:有關太極拳的方圓變化,言簡意繁,如何才能從拳架上深入體會其真義?
答:關於太極拳之方圓,陳鑫倣洛書作太極拳行體方正圖,倣河圖作纏絲圓勁圖,說太極拳實係外方而內圓,上圓而下方,方者其形,圓者其神也。昔日受教於 福生老師常以走架定式必求方正,動作行氣必求圓順為訓,今教人亦以此方正圓順為教,此陳氏拳藝之根本也。至於應用,則柔化為圓,發放為方,圈﹝圓﹞中有方之直點發放,一發即變弧線為圈﹝圓﹞之意,所謂圓中有方,方中有圓,就是圓化與方發互相變化為用,即是太極拳論所說的:「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之理,方圓互變,得其環中而應無窮。
潘詠周大師答問53
發佈日期: 2019-11-10
問:練慢時發現每一轉動好多缺陷,骨節雖都在轉但很不圓滑,如何改善之?
答:此乃週身纏絲不能一致,能覺得自己缺陷即是進步,應注意手足纏絲之配合,又要注意從腰部發出,多練久之自能圓活。
潘詠周大師答問52
發佈日期: 2019-11-10
問:演架時腿的掤勁一直不好,現正由步法規矩著手,著意於襠的開圓,不知是否正確?
答:掤勁是一種滿佈全身的勁道,好像全身打足氣的皮球,此也由用意而來的,不是用力掤住,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由步法規矩著手是對的。
潘詠周大師答問51
發佈日期: 2019-11-10
問:演練拳套已能純熟,是否加重意氣配合拳架之演練?
答:拳套熟練不須注意一手一足之動作,精神貫注於整體之氣勢,手足向何處去眼神必先去,一面注意呼吸自然,深呼以養氣於丹田,如此勤練必有所成。
潘永周大師答問50
發佈日期: 2019-09-12
問:盤架已漸能合乎練拳三大原則,運動時是否應注意上下先後?
答:拳架動作、方向、部位已相當正確,至運動方面希多加注意在用力勿過狀況下手足一齊運動,中間胸腹隨之運轉,不分先後達到上下相隨一氣貫通,則功力長進可期。
潘永周大師答問49
發佈日期: 2019-09-12
問:頭套老架與二套砲捶於演練時應特別注意那些要求?
答:陳氏太極拳頭套十三勢與二套砲捶外形上雖有剛柔多少之分,基本上均以纏絲勁為核心,先以頭套化盡拙力,二套用剛始可有剛而不折之妙,所謂偏剛無柔須防跌失,偏柔無剛難臨強敵,因之出手要剛柔融渾相互為用,而平時練架以頭套為主大概三比一﹝練三趟頭套練一趟二套﹞。
潘永周大師答問48
發佈日期: 2019-09-12
問:演練拳架已能熟悉,但覺有僵勁上下不協調,演練時應如何注意改善之?
答:每天練拳不要間斷,趟數能多練最好亦不必勉強,要的是長久功夫,平時練拳除嚴守三大原則外並須揣摩空、鬆、圓、活之道,所謂空是肢體運行毫不著力,鬆是肌膚骨節處處開張,圓是動作弧形絕無稜角,活是轉換靈敏不落呆滯,如能體會到此四字之意趣則功夫當能更進入令一境界也。
潘永周大師答問47
發佈日期: 2019-06-20
問:演練拳架是否應注意內息之運轉?
答:拳套已畢平時練習要確切把握立身中正、用力勿過、呼吸自然﹝在定式時呼氣務盡,腹部鬆淨而內氣歸於丹田﹞三大原則,在外形上先求方正待拳架演練純熟再進研內裏功夫。
潘永周大師答問46
發佈日期: 2019-06-19
問:沾連粘隨之勁與纏絲勁之關係?
答:「沾」和「粘」是用勁之輕重,「沾」用勁較輕靈,「粘」用勁較沉著,「連」和「隨」是方向之不同,「連」是敵勁向我來而我接連之,「隨」是敵勁去而我緊隨之也,可以說「連」則用「沾」,「隨」則用「粘」,以陳氏纏絲勁說沾連用於逆纏,粘隨用於順纏也。
潘詠周大師答問45
發佈日期: 2019-04-19
問:金剛搗碓定式時,兩腳著地是否雙實?
答:陳家步法之兩足總是一虛一實,虛實分明,還要求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所以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站煞,要變化靈活決無站煞之步法也。陳鑫謂:「太極拳自始至終,獨此一勢是正身法,端而肅,實而虛,柔而剛,上下四旁任人所感皆足以應之,此所以領袖群著而為之首,理實氣空圓轉自如,渾浩流行絕無滯機,每一勢完仍歸到渾然一太極氣象,絕無跡象可尋,端緒可指,外似停止而內無間斷,此太極之所以為太極也。」
潘詠周大師答問44
發佈日期: 2019-04-19
問:太極拳真的有實戰作用嗎?還是只能用來健身?
答:〈一〉太極拳係曲線運動,能使人體各關節圓滑靈活,柔筋活血,肌肉發達,動作輕靈柔緩,呼吸自然,毫無粗燥暴戾之氣。所以能陶冶性情,增長智慧,狀健體魄。無病者習之,固可增強。病者練之,亦屬相宜,自可恢復健康。 〈二〉太極拳演練雖以鬆柔為主,然尚有內氣運行於內,平時練習是在養氣儲勁。禦敵時,初則為柔無力,及接觸敵身乃變柔為剛,霎那間全身之整勁猝發而出,克敵於一瞬間。然此功夫非一蹴可成,必須循序漸進,由大圈而收至小圈,小圈而收至沒圈。復以內勁為其統馭,意之所在,即勁之所至,隨動作而變換其意,運轉其勁。應敵時,敵力加諸我身之任何一處一點,我因平時用意之靈活,可隨時應之,其力必在我圓圈之內。實則以虛化之,虛則以實攻之。功夫愈深,圓圈愈小,運轉愈快,回擊愈速。故太極拳有未見回手而敵已跌出數丈之妙。
潘詠周大師答問43
發佈日期: 2019-03-17
問:練拳架時,可否將身體及膝蓋儘量地放低呢?
答:初學架式宜高較能省力,逐漸量力低下可逐漸練出高深功夫,架式低下口寬大比較費力,如此可以練出功夫,但架式低下是有限度,低到大腿平,胯部不低於膝蓋為準,腰胯放低要漸漸低下,酌量體力而為之不可勉強,如此高而低、低而高更替練習,久之自能欲高則高、欲低則低,功力亦日漸增加也。
潘詠周大師答問42
發佈日期: 2019-02-19
問:太極拳中有「推一把」之說,何意?
答:「推一把」太極拳術語為「發勁」,是兩人對練「推手」時將對方用內勁發出去,拳套練熟每一動作用力真能不過,毫無拙力,對方用力之大小與方向就能察知,不受對方之力使之落空,是謂「化勁」,化後乘其落空而發之,此太極拳之化發二勁循環應用,太極拳勤練到相當程度即能運用也。
潘詠周大師答問41
發佈日期: 2019-02-19
問:補推手之不足,如何在單練拳套中加強?
答:平時練架是為根本,熟之又熟自能生巧,其實推手不作對抗性之練習,雖多練習每易流於刻板而不能發揮出於自然之勁道,不如在單練拳架時注意每個動作之技擊含意,要一次連續不斷練幾趟﹝漸漸增加﹞以練耐力,注意發勁動作增加暴發力,如是練法用功日久自能貫通,與人交手化勁輕易、發勁乾脆落點準威力大,莫之能禦。
潘詠周大師答問40
發佈日期: 2019-01-17
問:陳氏太極拳演練的意境與其他拳術有何不同?
答:太極拳與其他拳術相同技擊之外有健身之效,至於陳氏太極拳因有獨特之纏絲勁法是為我國上乘之拳藝,太極拳是依據易理為拳理,陳品三先生謂「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於無跡之謂也。」又謂「自初勢至末勢,所圖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至無形,而心機入妙終歸於無心,而後可以言拳,可見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機流動活潑潑地觸處皆拳,非世之以拳為拳者比也。」所以陳氏太極拳是由技而進於藝,昇華而入於道者也,望深入研究勉之。
潘詠周大師答問39
發佈日期: 2019-01-17
問:纏絲勁纏緊的感覺現象如何?
答:纏緊感覺現象是動作運行到底要停之時的現象,是一時的,那時氣勁歸入丹田而為太極之象,然後再轉換起下著,如此連綿不斷也
潘詠周大師答問38
發佈日期: 2019-01-02
問:運手時左手上右手下在胸前正中,右腿打直時,也同時會稍為一頓,及輕輕的將纏絲勁捲緊,是否應該去掉?
答:在動作中間的一頓應去掉,纏絲勁是要捲緊,緊後即鬆,要自然地漸緊漸鬆,各個動作都是一樣,運手連續動作要圓活,看不出接頭的地方。
潘詠周大師答問37
發佈日期: 2019-01-02
問:攬扎衣等弓步的後腿,是否該直或略曲?
答:應略直而曲,在動作中四肢都應伸而後曲,曲而後伸,太極拳論所說的隨曲就伸,不僅是對敵時的你去我伸,你來我曲,平時練拳亦是一樣,要遵守的原則,都是陰陽相反相成的道理。
潘詠周大師答問36
發佈日期: 2019-01-02
問:打單鞭時,左右手的纏絲是否要纏到底,纏緊為止?是否有壓肩的現象,兩肩往裡捲的感覺,是否斷勁的現象,要不要避免?
答:纏絲要纏到底,纏緊為止。壓肩是經常要注意的,不讓它聳起,不是在單鞭左右手分向左右開展時才壓下,單鞭兩肩要鬆,陳鑫太極拳圖說有單鞭鬆肩圖謂功久則肩之骨縫自開,不能勉強,鬆肩不是躺肩。兩肩裡捲是定式時兩肩相合,很正常,不是斷勁,出諸自然,各種情況,務須注意,無所謂避免,不避免。
潘詠周大師答問35
發佈日期: 2019-01-02
問:練拳時落點上一頓再起,是否斷勁的一種?也可以打成很柔而勁不斷的樣子,問題是那一種比較好?
答:在動作過程中有「頓」的情形,勁當然是斷了,尤其是故意做出的一頓的動作,練一趟架子從第一個動作開始,一直到一趟架子練完止,要始終相連不斷,滔滔不絕,一氣呵成,不能有卸勁的地方,和斷勁的時候,在落點時因發勁而勁斷了,用折疊來接續下去,卸勁則是萬萬不可,太極拳有掤勁永不丟之語。柔而勁不斷,這不是比較好壞的問題,如果在拳套中應該發勁的地方,就應當發勁,問題是發勁後似乎勁斷了,但是實際上以纏絲接上了,不僅是有發勁之處,就是不發勁之處,即每著的終點與下著的起點時,其中如何接骨鬥筍,應細心揣摩,再說得詳細些,一切動作要求圓,但是在落點時,因為要表現所謂的掤履擠按等勁就成了方,方又變圓,圓又成方,所謂方圓相生,就能接得天衣無縫了,因之問題不在於發勁放勁與好與壞,在於如何接續下去,如果真能不多用力,則在活動過程中﹝不論起落﹞則無僵勁拙力,運勁空鬆圓活,就可漸漸做到勁斷意連,意斷神接的境地了。
潘詠周大師答問34
發佈日期: 2018-12-19
問:演練二趟﹝砲錘﹞拳架時應注意的事項?
答:演練二趟拳一定要把勁發出來,要鬆脆俐落,可以增長內勁。練習階段表中動作要領十四項,是為了做到心氣下降,氣歸丹田的目的,其中有一項不能達到,即不能達到要求的目的,就不能做到技擊的表現。
潘詠周大師答問33
發佈日期: 2018-12-19
問:與功夫好的人推手時,應該如何做才不會失勢?
答:至於已具門徑而尚未精通者遇到能手,雖不能求勝,但亦須自保,所謂自保,是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重心,不被外力所憾動,自保之道,全在於平時練拳,嚴格做到三大原則(立身中正的原則、用力勿過的原則、呼吸自然的原則),練有功力,自能自保。與人推手,不過彼此印證拳藝,相互切磋而已,不宜存勝負得失之心也。
潘詠周大師答問32
發佈日期: 2018-12-10
問:練拳時呼吸吞吐如何配合?
答:練拳之吐氣發聲茲述於次:
一、呼氣用呵吹噓三音,呵音用於發勁,有形之發勁如演手肱拳,無形之發勁如六封似閉,一切有形之發勁都可以用呵,至於吹噓兩音則用於放勁,長呼時用吹,短呼時用噓,例如單鞭與倒捻肱,在其他長呼與短呼時之放勁亦可運用。
二、哂音用於吸氣而有向上提升之意時用之,如白鵝亮翅之右手上提。
三、總之打拳吐氣發聲要出之自然切勿勉強做作,覺得氣不流暢可以發聲來使氣通暢。
四、吐氣發聲配合五臟之說不要過於拘泥,打拳時氣沉丹田是必須遵守的,勿須想由何臟行之。
五、關於舌尖上捲輕抵上顎,或貼上顎,或舐上顎都是一樣,祇要輕輕觸及上顎即可。
潘詠周大師答問31
發佈日期: 2018-12-10
問:何謂「寸勁」?
答:太極拳之勁與氣是一物的兩面,行於骨中者是氣,形於肌膚者為勁,因之以氣運身一句話也可以說以勁運身,所以有運勁之說,勁之運亦要分陰陽,陰則為化,引,收,蓄,柔等,陽則為打,擊,放,發,剛等,勁要蓄得足,才能發得透,習慣上用語祇說化為發,並將勁之發出剛強者為發勁,有發勁之意,無發勁之形,剛度較弱者為放勁,「寸勁」則為短距離之發勁,亦稱抖勁。目前一般太極拳無發勁,或有放勁,甚至亦無放勁,僅為運勁而已,陳氏拳架除柔勁外,發勁方面小架發的差不多都是抖勁頗為難練,老架,二趟架內演手肱拳,變勢大壯﹝連珠砲﹞等為發勁,玉女穿梭﹝連珠砲﹞倒麒麟等為放勁,其餘發的亦為抖勁,頭趟架演手肱拳為發勁,倒捻肱為放勁,撇身捶,青龍出水為抖勁,總之練拳到了成手,不論發勁,放勁,寸勁應敵變化能隨心所欲了。
潘詠周大師答問30
發佈日期: 2018-12-10
問:練拳時外形如何與內氣貫通配合?
答:所謂外形上肩胯能夠配合,配合的是動作,是動作的方向角度,而重要的是纏絲,即然是纏絲則外形上有順逆之別,內氣必有所感覺,順纏時內氣有回收歸丹田的感覺﹝此處不要和每式定式時呼氣出淨氣歸丹田混為一談﹞,所謂陰中藏陽,陽中藏陰,一而二,二而一也,﹝詳見陳鑫著作第六勢摟膝拗步以中氣之運於者言之一節﹞。
潘詠周大師答問29
發佈日期: 2018-12-10
問:練拳時心氣下降與呼吸應如何配合?
答:心氣下降,氣歸丹田,古人謂心包括很多,除心臟本體外,又指意識,所以謂腦之別稱,因之心氣可解釋為心臟部份,即當胸部不可著絲毫之力,有下降之意,降至何處,降至丹田﹝降者是氣,心臟不可能跑到丹田腹部﹞此是指局部言,以全身言即以腦意識領導全身之氣下降也,所以心氣下降一語可以說小而無內,大而無外,﹝包括全身之氣下降也。至於呼吸祇要在自然呼吸之狀態下於每式定式時,氣歸入丹田,漸漸達到開呼合吸的拳勢呼吸,一切就自然配合了。
潘詠周大師答問28
發佈日期: 2018-12-10
問:練拳時如何去運行丹田配合拳架?
答:練拳時只要虛領頂勁和氣沉丹田﹝內斂丹田﹞一上一下注意把握在有意無意之間即可,切勿太過著相,引起弊病為要,練老架小架砲捶都是一樣。丹田即下丹田,臍下腹部﹝小腹﹞。
潘詠周大師答問27
發佈日期: 2018-12-10
問:與人搭手時,如何引人腳跟拔起?如何接住彼勁放出?
答:兩事其實是一事,能引人即能接勁,能拔起即能放出,陳鑫謂:「人所來者,沒有不是的,但問我之素具備與不備,功夫成與不成耳。」素是素養就是平日的修養和訓練足夠與否,如果關於練習方法的一切要領都可以做到了,又有相當時間的訓練,自能達到陳鑫所說的:「吾素所謂拳者權也,所以權物而知其輕重也,至要成時吾之一身皆是拳,權其所來之輕重酌量應之,不拘方向,不拘力之大小,四面八方皆能打人,但未到其時不能耳。」可見「至其時」三字是最關重要的,「時」即是功夫火候也,功夫已達相當程度假以時日,自予以磨練自能如太極權論所謂之「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隨心所欲。」陳氏太極拳是以內練為主,練法是以外引內,內裡有了以內摧外,而達內外合一,欲求內線功夫必以培養內勁為途徑。
潘詠周大師答問26
發佈日期: 2018-12-10
問:與人搭手時,如何以我勁接彼勁?
答:我勁接入彼勁,乃指腰腿,在我則應為一整體,腰為主而已,不必考慮在彼如何,即可做到借力打人,所謂四兩撥千斤也。
潘詠周大師答問25
發佈日期: 2018-12-10
問:與人搭手,動步或動作較大時發現會丟頂及掤勁偏差易為彼所乘,應如何修正?
答:因動步或動作太大時沒有確實做到立身中正,有偏倚不能支撐八面,不知不覺中發生僵拙而有丟頂了,不論自己練拳或與人搭手,總須保持立身中正最為緊要動度大小不受影響為要。
潘詠周大師答問24
發佈日期: 2018-12-10
問:練架時上半身鬆開,應否有一絲掤意照顧周身?
答:練架時應為周身肌膚骨節處處鬆開,一絲掤意不夠,要用堅強的意識掤著,即是要提起全付精神,然而以意換彼皮毛而我勁已入彼骨裡自然克敵致勝也。
潘詠周大師答問23
發佈日期: 2018-12-10
問:練拳時手背翹起是否合度?又金雞獨立一勢上提虛懸之腳,老架與新架不同,有何區分?
答:考陳家太極拳講究纏絲勁,腕部動作最要注意,手背上翹氣勁不能通達於指尖名為斷腕,是為大病也。又關於金雞獨立虛懸之腳,老架是腳面須繃緊腳尖朝下,新架腳平腳尖朝前,由新架蛻變之小架亦是腳尖朝前,所以有不同者,因上面兩手向上下伸展之程度有異,老架比較開展,新架小架比較緊湊,腳尖之朝下朝前乃自然之配合也。
潘詠周大師答問22
發佈日期: 2018-12-10
問:如何學好太極拳?
答:學習功夫不但要有恆心,又要有耐心,所以學拳要立敬誠信忍恆五心。
一‧要有敬業精神之敬心
二‧要有虔誠不渝之誠心
三‧要有深信不疑之信心
四‧要有忍耐苦楚之忍心
五‧要有堅定不變之恆心
立此五心始克有成。
潘詠周大師答問21
發佈日期: 2018-12-10
問:練拳時腿部酸痛應否暫時休息?身上感覺有氣流活動時,如何去配合拳勢導引?
答:練拳過程產生的種種自己感覺是因人而異各人不同的,無正確與否,亦無好壞之分,大致說來初學時一無所感,如能用功苦練腿部酸痛仍舊勤練不停,則酸痛漸癒是為換勁﹝或稱換力﹞,是舊力漸去,真勁漸生,此為練拳必經之情形,隨酸覺得內部有氣流活動,先是無規律漸漸可以隨拳勢而動,出掌時指尖有似針向外透發,背脊與臂腿中有氣流纏繞著,進而能配合呼吸的出入,再進而能意之所至氣即隨至,氣至勁亦至的境界,其間可能發生種種自覺現象,不要去理會,只要練法不錯無關緊要,因為各人身體素質不同或有宿疾,所以感覺不同。
潘詠周大師答問20
發佈日期: 2018-12-10
問:陳鑫所謂清濁氣為何?如何去體會?
答:有關清濁氣一節,要知道太極拳是依據太極之理,就是陰陽之理,所以說到太極拳的一枝一節都要分陰陽,所謂清濁氣就是說到太極拳的氣機亦要分陰陽,陳鑫著作有運動氣機圖說明清氣上升行於手,濁氣下降行於足,又謂氣機行於肱內皆纏絲勁,言手而足在其中,清氣屬陽,濁氣屬陰,是一種理論說法,不是方法,要如何練法。
潘詠周大師答問19
發佈日期: 2018-12-10
問:陳氏太極拳的呼吸法是逆式呼吸,練拳時應如何與拳勢配合?
答:關於呼吸方面要順其自然,切不可自作聰明屏氣致有胸悶憋氣的現象,演架做好在每著停﹝成﹞式時,腹部放鬆呼氣務盡而令氣歸丹田,功久丹田自然能發生奧妙的作用
潘詠周大師答問18
發佈日期: 2018-12-10
問:練拳的階段中,內勁與外形動作,需由腰脊引發再催到四肢,是否應留意催動,又留意腰間會不會造成過度與強求?
答:關於四肢動作應由腰脊催動,初學時要注意四肢身體如何動作,是無從留意腰脊去催動,要到動作稍熟練後身體四肢的動作可以不加思索了,再留意於每一動作由腰脊催動而出,開始時當然不能使所謂中氣內勁運行到四梢﹝動作螺旋即為纏絲勁﹞,功未成會有勁走一半催不到末梢不均勻偏重偏弱等情形,功夫不輟,日久漸能達到運行暢利而且不須去留意腰脊如何去催動了,一動自然由腰脊而發,全身各部成一整體﹝整勁﹞,不但外形如此,內裡氣功亦可配合達到意到氣到勁到的境界並非難事。
潘詠周大師答問17
發佈日期: 2018-12-10
問:陳鑫謂「氣不由中心丹田而發,則氣無所本,而失於狂妄」,練拳雖隱約覺得發勁與丹田有所關係,卻一直捉摸不著,每一招成式做到呼氣務盡的要求時,小腹無法自然微凸,是否呼吸有問題?
答:呼吸時無法做到小腹自然微凸,那就是無法做到氣歸﹝沉﹞丹田,是不能放鬆腹肌,任橫膈膜自然下降,是否練過腹部正呼吸,不慣於腹部反呼吸,祇要在呼氣時胸腹不著絲毫之力,呼氣出盡即能腹部鬆淨,氣就能沿下而又能騰然矣,要知道呼氣之終即吸氣之始,所以不須注意吸氣,呼吸亦自然矣,陳鑫所說之由丹田發行於四肢與氣歸丹田都可以做到了。
潘詠周大師答問16
發佈日期: 2018-12-10
問:同門中談起拳理和看法均差不多,但演架味道卻不同,覺得迷惑?又演架剛柔之間如何掌握才對?
答:演架有關各人之個性習慣喜好勤惰悟性體型種種情形而有所不同,因之同一老師教出來的,着法相同外,神韻味道等頗多不一樣,尤其是學多種拳術的更受影響,祇要無乖於理法即可,比較注意這個或那個都無關緊要,但一門自有一門之特點,陳氏太極拳除纏絲法則外,演來要有空鬆圓活之趣,能夠做到空鬆圓活,就能掌握剛柔快慢虛實等所謂陰陽合德矣。
潘詠周大師答問15
發佈日期: 2018-11-26
問:陳鑫文中說「兩膝合住勁,腰勁下去,兩足常用鉤勁,須前後合住勁」其意為何?相互間有何相關性作用?
答:這是陳鑫在論纏絲勁文內所說練拳時周身規舉,是說頂勁要上領,勁要下去,﹝再說明要撐圓而合住﹞,這樣有上下對拉之意,自能自然中正,兩肩之勁鬆下,兩肘之勁沉下,兩手之勁合住,而胸自然前合,目勿旁視,而以在前面的手為目標,頂勁不倒塌,胸中心氣靜而沉下降,氣自然歸入丹田,兩膝合住勁,腰勁下去,﹝是塌下之意﹞兩足常用鉤勁,不論何種步型,兩足能在平行線上,自有鉤勁,要前後合住,如此則、手、膝、足四部都合住,支撐八面,穩如泰山矣,自己根盤穩固不呆板而靈活,自能物來順應,自然合拍了。
潘詠周大師答問14
發佈日期: 2018-11-26
問:『腹內鬆靜』其中之『靜』字與『淨』字之比較?
答:腹內鬆靜最早應是見於李亦畬手寫本武氏太極拳譜中之『十三勢行工歌訣』,有『腹內鬆靜氣騰然』之句,後來楊家拳譜將此句之『靜』字改作『淨』 字,『淨』字似乎可以包含『靜』字之義,我之用『腹內鬆靜』是從陳鑫對於無極和太極在拳的解釋:『平心靜氣以待其動』之言,故用此『靜』字,至於有一股氣騰然而起,是所謂『以待其動』,動的時機一種感覺而已,並非丹田內轉之象。
潘詠周大師答問13
發佈日期: 2018-11-26
問:『沉』與『整』之本質?
答:『沉』與『整』兩字都是指勁而言,所謂沉勁、整勁且對整體言,上肢三關節肩、肘、腕配合下肢三關節胯、膝、踝,至於腰是上下體轉動的關鍵,是主宰全身的動作,要靈、塌、直;所謂節節貫串除全身之勁沉著外,骨節既要鬆開又要虛虛對準『籠住』,而非『鎖住』,鎖住是死板了,籠住是靈活的,此種地方祇可意會,不能執著,以意貫氣於骨節之中,使有一種騰挪之意,那就能做到節節貫串達到勁整而靈活的地步,外力之來,挨我任何部位因為我的整體安排得很好、很穩固,外力不能破壞而被反擊彈出,不是用蠻力而是用意勁巧力,所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
潘詠周大師答問12
發佈日期: 2018-11-26
問:何謂『呼吸自然』及其做法?
答:呼吸自然通常之理解為吾人平常之呼吸,陳氏太極拳之呼吸是採用腹部反呼吸,配合拳架之開合呼吸謂之拳勢呼吸,須漸漸做到,方法是在呼吸自然的原則下漸漸做到腹部反呼吸,進而達到丹田內轉和氣歸(沉)丹田。
潘詠周大師答問11
發佈日期: 2018-11-26
問:『重心虛實』與『外形虛實』之比較?
答:有人謂「重心就是重心,重心可以變動,卻沒有虛實」,以此否定重心虛實是不對的,重心之變動不外上(高)下(低)左、右、前、後,即影響拳架(外形)之虛實,偏左則左實右虛,偏右則右實左虛,故虛實確實包含著外形,因為拳架外形變動,重心亦必變動而變動了虛實,所以一般祇說重心虛實,不說外形虛實。
潘詠周大師答問10
發佈日期: 2018-10-30
問:習拳之歷程及所須具備之條件?
答:習拳歷程是要耐心與毅力,先是摸索,在此階段理論與方法聽了即忘,聽亦不解,但是應該多聽慢慢地記在心裡多記,架子漸漸練得正確而純熟,慢慢地在練架子中得到印證了,那就進入明朗階段了,到此階段功夫不輟繼續猛進始進入貫通階段,所謂貫通是內外上下、理論與實際均能貫通了,如此練習,經歷在時間上少說亦須十年,上下貫通以後,尚須精進達到神明階段,所以陳鑫謂大成則九年,小成則七年,至於精妙,亦
潘詠周大師答問9
發佈日期: 2018-10-30
問:拳架演練於何時辰最有效用?,
答:一般說來以早晨起床後空腹練習最好,否則,在晚間飯後最好隔兩小時練習,可視各人生活之時間如何分配,決定早晨或晚間後不要變更養成習慣。
潘詠周大師答問8
發佈日期: 2018-10-30
問:練拳時,腳趾是否要用力抓地?
答:關於足部之勁,陳鑫書上雖有「足五指用力踏實抓住地」之說法,但要記住是要在用力不過的大原則下去實行才對,至於腿部纏絲,順纏著力於足部之外側,逆纏著力於足部之內側,兩足平踏於地,足趾自然伸展,有緊貼抓住之意,足趾不可有彎曲作抓地之狀,是有像螺絲上緊到之之感覺。
潘詠周大師答問7
問:練拳時,總覺得下盤較為呆滯而不靈活,如何改進?
答:肩與胯是人身兩大關節,肩為上肢之關鍵,胯為下肢之關鍵,兩處都要真正的開,下面的胯是較上面的肩難練,因為下肢部份要負擔身重,所以覺得比較呆板,能加功夫,不難求得輕靈中有沉著,和上面肩部相互配合一樣靈活。
潘詠周大師答問6
問:發勁為我小圈佔入對方之重心?
答:不錯,所謂發勁之勁,是內勁。陳鑫說:「內勁猝發,如迅雷烈風之摧枯拉朽,孰能當之。」又說:「精練已極,極小亦圈。」而將「佔」字改為「鑽」字其意將更貼切。
潘詠周大師答問5
問:太極拳的退讓是否有其特別的解釋?
答:退與讓以太極陰陽之理來論,同屬於陰的一面,但是太極陰陽之理是陽極而陰,陰極而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要陰陽合德(相濟),所以在太極拳來說,是讓中不讓,退而有進,退讓不是躲閃,如果是犯了躲閃而退讓,是謂之病手也,所謂病手,就是陰陽不能相濟。如果左讓而不能右取,右退而不能左進,這是一味的退讓了,成了躲閃,如果一味不讓不退,就成了頂撞了,其理易明。要做到不犯病不容易,說到這裏就要懂得開合了,開是勁的擴大,合是勁的縮小,其間毫無霸力橫氣,因之不可能犯開的時候去頂撞人家,合的時候去躲閃人家了。
潘詠周大師答問4
問:能否以纏絲勁來解釋剛與柔之觀念?
答:纏絲勁之所以要求一纏到底,纏足,即是剛柔互用之義,初纏開始是柔勁,到底是剛勁,其間由柔到剛是漸變的,這剛柔的變化,雖是有規律的,但又須因敵而變化,不是一成不變的,臨敵沒有變化,自然不能陰陽相濟了。
潘詠周大師答問3
問:與人搭手時,如何才能得機得勢,制人而不受制於人?
答:兩人搭手,是關係彼此兩方面的事,在我果然要能完全捨己從人,但亦不能盲目從人,所以有從近不從遠之說,蓋彼我各有界限,貿然進入彼界猶如孤軍進入敵陣,自屬危險,如覺得不得勢,立即回來以免失敗,如彼勁落空當然可以發放由我,但是不要忘記一個機字,就是得機才可發放,機不過在剎那之間,瞬息即失也。至於如何可以感覺靈敏,全在乎平時練架中練出來的。
潘詠周大師答問2
問:練拳時應持何種態度才對?
答:從前人練拳以技擊為主,現代人練拳以養生為重,所以不以此為職業者,不必如何的苦練,但必須視為生活之一部份,猶如吃飯睡覺,為每天一定要做的事,如此日復一日,血脈流通,身體強健,技擊工夫亦在不知不覺中長進,所謂長久功夫最難得也。
潘詠周大師答問1
問:如何才能做到氣沉丹田而不會憋氣?
答:所謂氣沉﹝歸﹞丹田僅僅是以意為之,所謂用意,亦不過是加一些注意而已,不是用力努氣,也不是用呼吸硬壓,將氣下壓當然發生弊病了,如果順其自然,覺得有氣流動,或有麻酸的感覺,指尖有針刺的感覺,都是氣通的現象,此種現象不過是生理之反應,在功夫方面,能夠覺得內氣﹝即中氣﹞有些活動而已,待功夫深進,內氣逐漸充沛,就能做到以意引氣,由氣催形,達到功夫高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