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7陳氏太極拳小架
潘詠周師爺在北京拜陳發科為師習得陳氏拳老架及砲捶後,又在西元1935年至1937年間,在山東濟南省政府建設廳工作時,有位同事馬先生是河南武陟縣人(師爺忘記馬先生大名),馬先生練的是趙堡架(馬先生在趙堡鎮習拳,為陳清平所傳支系;現今拳架名稱定義不同,為避爭議,以陳氏小架稱之),師爺在濟南三年和馬先生換藝互練拳架ヽ擖手ヽ練桿,功夫日日精進。
西元1949年潘師爺隨蔣氏政府遷台,直至1973年才有機會見到王晉讓大師演練趙堡忽雷架(李景延創編),讚嘆王大師功夫為在台灣同輩中陳氏拳傳承的翹楚,王大師身手矯若游龍,輕靈中蘊含沉穩,圈小緊湊,手手抖勁,蓄無不發,引無不擊,是快速氣足,力猛勁長,動短意遠的抖勁,而且因習練者功夫精進,拳架亦可逐步加圈,來提升功力。
王晉讓大師為陳清平的四傳弟子(陳清平傳李景延,李景延傳楊虎,楊虎傳陳應德及謝功績,陳應德傳王晉讓),陳清萍之拳架,經李景延等歷代大師精進研發而成趙堡忽雷架,自陳清平(西元1795年生)時代至現今西元2022年已超過200年,而在陳家溝或是趙堡鎮歷代傳人大師之拳架一定有演化,有些大師可能有好幾位老師,故有些不同的見解,拳架就會有變化。拳架名稱有老架ヽ有新架ヽ有大架ヽ有小架,就會陷入老子所說「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之名稱立場見解不同爭論,當然也有其他傳人保留陳清平之拳架,或是陳家溝有其他傳人發展出的優秀的小架,故河南武陟縣人馬先生所傳承陳清平的拳架與趙堡忽雷架雖然招式名稱有異,編排順序也略為不同,但是理法結構卻是相同的。
筆者不是在討論陳家溝及趙堡鎮太極拳的傳承問題,筆者在學習這兩種拳架時發現,馬先生所傳承陳清平的小架與陳發科所傳老架招式名稱較為接近,陳發科所傳老架做為基本體用拳架至為適妥,練習陳清平系傳小架多年來,發現一些特別有意思的安排︰
一ヽ老架小架互為相輔相成,老架圈大圓合,小架圈小緊湊。
二ヽ老架不發勁之處小架發勁,老架發勁之處小架不發勁。
三ヽ老架動作要求圓合整勁ヽ鬆柔化勁,每一動作皆在求其完整。
小架動作要求開合整勁,化發合一,每一動作皆在求其勁速。
四ヽ老架在步伐沉穩時發勁,小架著重在移動中發勁。
五ヽ老架發勁時體內勁路軌跡與小架發勁之體內勁路軌跡不同,但皆是自然的運作法則。
六ヽ老架動作要求圓合整勁ヽ動作皆左右順序分明。由於小架節奏明顯快速,所以往往招式中手腳四肢同時縮放。
七ヽ老架步法手法動作1ヽ2ヽ1ヽ2等穩速節奏,小架步法手法動作1ヽ2ヽ3ヽ1ヽ2ヽ1ヽ2ヽ3ヽ4ヽ5等變速節奏。
八ヽ老架穩速節奏,小架變速節奏,故呼吸頻率不同。
以上只是筆者功淺體悟的見解,定有不足不完整之處,敬請功夫精深的高手指正為是。
20200225太極拳是天才之學
有學生上課常常請假,認為學練太極拳只是一般運動,是一件小事,有空來動一動就好了,入了寶山很可能空手而回,我覺得很可惜,故為文懇請同學理解學拳之義。
太極拳源於西元十七世紀中葉明末清初時期,在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氏第九世陳王廷宗師創拳迄今已四百多年,拳理循自然陰陽,遵中庸之道,養氣練精神,以立身中正,運轉纏絲勁貫串身體內外,對外禦強敵,對內解身體之憂,開發腦神經細胞,與音樂哲學藝術同為天才之學。
為何能稱與音樂哲學藝術同為天才之學呢?
以音樂論:
聲音,每一個單音都是噪音,多數複雜噪音形成隨機協調噪音,稱為白噪音,如輕柔風聲,樹葉搖曳聲,潺潺流水聲,下雨落地的聲音,皆有助於學習、放鬆休息安眠、是大腦靈感來源,而經過人的學習創作安排,協調複雜多數個噪音,以高低音節拍快慢輕重串聯叠奏,表達各種情境樂曲,形成有益身心音樂,有此等能力之人稱天才。
身體每一個單一的動作皆是拙力,協調全身動作則運成整勁,按太極之理,學習螺旋纏絲貫串全身,以意行氣,以氣運身,一動無有不動,肢體運行虛實分清,輕沉快慢大小攻防之形,自然美妙如舞,實為高效率保護養護生命的奧妙武術,有此能力之人稱大師也是天才。
以哲學論:
哲學是研究普遍基礎問題的學科,包括存在、知識、價值、理智、心靈、語言等領域。哲學與其他學科不同之處在於哲學有獨特之思考方式,例如正反陰陽的批判方式、具有系統化的方法,並以理性論證為基礎,哲學可被引申為個人或團體的最基本信仰、概念或態度。
太極陰陽宇宙運行之理是哲學研究領域內,連最創新的量子力學也離不開太極陰陽,太極拳是養護生命科學的基礎,保護生命的高端武術,從了解自身自心開始,揣摩敵方動靜之意,用開合虛實的動作感知,虛實變換欺敵致勝,所有肢體動作必須以理智為依歸,不合理之動作皆會被淘汰。在研討保護生命養生健康中,進而探討人存在價值、人體力學、家庭社會倫理、人際關係、心靈理智、語言文字,是一個藉由武術動作開始,改變體質改變心靈的全人教育。
以藝術論:
藝術是創造表現的方式,會受文化的影響,也會影響文化,是人內在創作的具體表現,是說故事的方式,也是人類傳達其自身和環境之間關係的方式。
藝術包含有文學(詩、小說、短篇故事及史詩)、表演(音樂、舞蹈及戲劇)、烹飪(烘烤、製巧克力、烹飪和釀酒)、媒體(照相及電影攝影)、視覺(素描、繪畫、漫畫、陶藝及雕塑),與其他多元工藝的創作。
太極拳是一種武術,是受文化哲學影響,也影響文化哲學,是社會歷史演進下的武術,保護生命的肢體動作,以人體力學為準則,動作經由創作演化學習創新,進而內化革新,在立身中正之纏絲勁運行下,骨架結構優良,肌經膜得以鬆柔,進而以意行氣、以氣運身,身體去僵成柔,修護各處損害之處,貫串身體內外,柔練成剛,解身體毛髮、肌膚、肌肉、筋膜、骨架、骨髓、細胞之憂,提高免疫能力,此等腦神經協調的運作,是屬於人腦高階意識區執行,能開發腦神經細胞的成長,增生神經系統及微血管,加強身體各部分與腦神經連結,提升身體智慧商數BQ(Body Intelligence Quotient),將腦神經器官所具有的綜合能力,包含感知、知識、記憶、理解、體悟、聯想、情感、興趣、邏輯、計算、分析、辨別、選擇等多種能力,藉由意識了解身體器官進而提升功能,讓人具同理心而感受生命、對人事物、環境、社會、過去、現在、未來、宇宙探求真理,是人的終極表現,是智慧,也是道,故稱為天才之學。
最後藉由西元八世紀李氏王朝唐帝國時期,禪宗大寂禪師馬祖道一禪師對百丈懷海禪師大聲喝斥︰「佛法不是小事」震懾百丈懷海禪師三日耳聾的故事為引,我說:「太極拳不是小事」,太極拳為生命之學,對外禦敵保家護生命,對內去病養生續強種,無病健身生活品質高,怎麼是件小事。
20190927太極拳得心應手
太極拳的內勁成長,須在自身裡內求知而執行,猶如庖丁解牛,從自身骨骼結構先理解,練架調理百骸關節筋膜肌肉肌膚神經,以纏絲勁鬆僵力,消除內耗的阻力,整脊骨百骸,找回身體結構勁、彈簧勁、纏絲勁,逐漸消除慣性對抗的抵禦模式,重新建構整勁的神經連結,養成不頂抗的表面張力,進而訓練出沾黏連隨的靈敏感應,依太極陰陽剛柔快慢之理,日久努力無息,才能見到真功夫。
修練武藝,身骨不成良體則功夫有限,但是有功夫有良體並不代表可以用,心理建設不完整,實戰經驗欠缺,意精氣神不固,力不從心,皆為敗戰主因,舉五點自我注意的要項:
一、無我:臨敵要有捨身的勇氣,無自我設限,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膽戰心寒者,必不能取勝。
二、得心:心意神氣聚,眼觀耳聽鼻聞手觸身動,觀敵眼意身形手腳方位觸感,審顧地形及敵軍移動,心氣一發,四肢皆動,足起有地,動轉有位。
三、應手:心靜神凝,意動皆在彼先,沾黏連隨,手腳同應,避實擊虛,隨機應變,機敏神巧全在靈活。
四、蓄發:全身四肢皆弓弦,心意火藥手如彈,步過手出身入敵,意身手腳齊一氣,指掌捶隨意而發,心神意氣皆在先。
五、體力:跑跳無息日日練,三十分鐘不可少。
引用「庖丁解牛,游刃有餘,得心應手,迎刃而解」來形容太極拳的學習成長,適當貼切。
20181016答覆馬來西亞楊貴淵老師疑問:
台灣的陳氏太極拳的練起來有它的特色,但與陳家溝的有別,是修改過了嗎?
答覆: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先用以前在澳門與陳氏太極拳傳人張志俊老師(師承陳照奎大師,河南焦作市人,1946~)交流的情形做引言。猶記2000年10月時澳門陳式太極健身會創會十周年慶,特別主辦兩岸四地傳統太極拳演藝交流大會,學生跟隨洪允和老師及三位師姐一起到澳門,晚上表演餐會時,有幸與來自河南鄭州張志俊老師以及武氏太極拳傳人田春陽老師相鄰共餐,主秀是張志俊老師、洪允和老師,雙方的學生共坐一桌,當晚洪允和老師表演一段,我們學生表演一段,洪允和老師當時打的綜合架特別柔,張老師的學生問怎麼風格有異?張老師說大概是受楊氏太極拳風格影響,然後我們學生表演潘詠周師爺的老架時,張老師的學生再問怎又不一樣?張老師說我們學生的拳架比較像老派的,為何如此?其實中國拳架古來即有分表演、練體、練用三種用途,表演拳架美觀讓人看不出深淺,練體拳架易筋易骨易髓是根本或稱母拳,練用則是每位老師壓箱底的技擊拳架。
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至台灣,陳氏太極隨著杜毓澤、潘詠周、王晉讓、王鶴林、王夢弼與郭青山等六位大師也傳承至台灣。
杜毓澤大師(1897~1990)
師承陳延熙(陳發科之父,老架系)、陳名標( 新架系),杜毓澤其父杜嚴是清光緒朝的進士,曾任翰林院學士。1914年杜毓澤十八歲時,杜嚴邀請陳延熙至家中擔任護院保鏢,並命杜毓澤執弟子禮,向陳延熙拜師,學習陳太老架。後杜嚴調任至廣東,陳延熙因年事已高,推薦其姪子陳名標擔任杜嚴的保鏢,隨其赴任。杜毓澤於是跟隨陳名標繼續練拳,學得了新架(也就是現在所習稱的忽雷架)與炮捶。
潘詠周大師(1905~1996)
江蘇省吳縣人師承陳發科(1887~1957),1930年潘詠周大師就讀北京大學法商學院,先於北平太極拳研究社學習楊氏太極拳,經人介紹從劉慕三先生學習吳氏太極拳,又經劉先生引見,於民國二十年一月正式拜在陳氏第十七代宗師陳發科福生先生門下學習陳氏太極拳,對日抗戰前,潘詠周大師於山東省政府建設廳工作時,與河南武陟人馬先生(陳清平系傳人)相互學習,學習得小架(小架或稱趙堡架),
所傳承的是陳發科的老架及砲捶,老架柔和內斂,砲捶猛如發砲,小架則是圈小緊湊刁鑽。
王鶴林大師(1919~2000)
河南省博愛縣人師承陳發科,其父王尹文在北京為兩議院代議士(國會議員),經同鄉杜芾堂介紹,1928年邀請陳發科至北京教王鶴林拳,時間長達五年。1939年,王鶴林在陝西省城固縣就讀西北大學,結識陳氏太極拳十七世傳人陳子明,又時加請益,拳藝更為進步,王鶴林大師在台灣所傳,主要是陳發科所傳的太極拳大架(又稱老架),姿勢舒展大方。
王晉讓大師(1905~1996)
河南溫縣徐堡鎮人師承陳應德,王晉讓二十一歲時,經長輩商議聘請陳應德到府教學,所傳的名為太極拳小架(原王公稱陳家小架,後由於弟子訪中國內地後,改名稱趙堡太極拳忽靈架),是由陳青萍傳李景延,李景延傳楊虎(字書文),楊虎傳陳應德,又稱「活步方圓架」、「忽靈架」、「忽雷架」,與陳有本所傳的陳氏太極拳小架不同。
王夢弼大師河南溫縣陳家溝人,師承陳發科傳承太極拳老架,郭青山大師河南溫縣城東北所村人,師承陳省三傳承太極拳新架,兩位大師事蹟及傳人,筆者不詳不敢妄寫。
陳發科大師(1887~1957)晚年在北京遭遇詐騙損失大量金錢後鬱鬱而終,逝世後兩年兒子陳照旭大師(1912~1959,陳小旺、陳小星之父)亦亡,父兄相繼死亡時,陳照奎(1928.—1981)大師年約32歲,正是年輕氣盛之期,可惜6年多後又面臨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中國武術也臨浩劫,在此時期環境惡劣陳照旭大師之拳風更重視技擊,陳發科有另一位早期的弟子洪均生大師(1907-1996),從學十五載(1930-1944),後因困於家計而離師住在山東濟南,洪均生大師說陳式太極拳沒有一個動作是空的,都是有用的,以潘詠周大師在台灣所傳拳架驗證確非虛言。洪派陳氏太極拳在中國山東也自成一格,風格也異於陳家溝目前所傳。
改革開放後,台灣有些老師學生也遠赴河南溫縣向陳小旺、陳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老師(號稱陳家溝四大天王)學習拜師,陳小旺(1945~)、陳小星(1952~),陳正雷(1949~)、王西安(1944~)、朱天才(1945~)等老師,四大天王少年時向陳照丕大師(1893~1972)學拳,青年時向陳照奎學拳,目前在河南溫縣各地開武術學校,大量收徒,是目前中國最流行的拳架系統,還有在北京的陳照奎大師之子陳瑜(1962~)老師所傳拳架,應是楊貴淵老師所指陳家溝拳架風格,可是光在北京又有田秀成大師、雷慕尼大師、馮自強大師系統的陳氏太極拳,在北戴河李經梧系陳氏太極拳,還有一些未知系統的傳人,所以細數不盡。
台灣島小交流容易,卻匯集陳氏太極拳自古多年來不同的系統,有老架、新架、小架、趙堡架、和氏架、忽雷架、最近也有老師引進張國棟系的趙堡架武藝,而楊氏太極拳傳人遍佈台灣各處,每個系統可能都有編有表演拳架、基礎拳架、技擊拳架,陳氏太極拳老師學生有些兼學各系統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甚至兼練八極拳、八卦掌、通臂拳、形意拳、鶴拳等等,太極拳風格自然多變。
末學從學洪允和老師,只習練過潘詠周系陳氏太極,未學過其他門派拳,卻幸運的得到所有本門師伯師叔指導,甚至有幸獲得王晉讓大師的弟子汪洋老師多次的指點,本系練拳以道理及練體為主、以氣勁為驗證,用最少的力能化人發人擊人為要,末學在第十四屆臺灣盃比賽所表演的拳架,是小架、砲捶、老架綜合拳架,所謂風格莫非是練拳架後身體素質的變化、拳架的招式、節奏、攻防、意的傳遞與應用,是各門各派歷史經驗的傳承,潘詠周師爺所傳老架的摟膝拗步就有四種變化,端看學生們選擇哪一招來呈現,個人以為陳氏太極拳淵遠流長,今日陳家溝四大天王所傳之風格不能完全代表陳氏太極拳,陳家溝各處,中國各地都有不同陳氏太極拳風格,何況乎台灣?所以回答楊老師:台灣的陳氏太極拳沒有修改,只是選擇不同呈現方式。
敬祝 楊老師拳藝精進萬事如意
林耿永 敬禮
20160627越女劍與太極拳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記載越王勾踐有報復吳王夫差之心,請宰相范蠡尋武術高手訓練士兵,范蠡尋得南林處女邀聘見越王,越王問用劍之道:……前略……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滕兔,追形逐影,光若彿彷,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復不聞。…….後略……。」兩千多年前的故事文章,雖論劍法,卻與內家拳法相通,其中「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盛」、「布形候氣,與神俱往」,說明習武須有陰陽虛實之變化、外形內氣相合之勁,以意貫之與神同往之速,才能達到登峰的境地。
太極拳如水,水亦有三態,蒸汽、水及冰塊,行拳走架如流水,水行遲速方向多變,如直流渦流瀑布流,何為柔弱?何為剛強?近日學習潘師爺及洪老師所傳陳氏太極拳中發現攬扎衣單鞭有劍法,摟膝拗步出劍術,閃通背有大捋,野馬分鬃如槍戰,演手肱拳似砲彈,拳意變化萬千,倍覺趣味滋生,師爺所留傳的懶扎衣與單鞭是請君入甕,與大陸所傳拳架之主動擊人不同,師爺非攻的拳架,上善若水之德,果然近「道」矣,與拳友師兄姐共參。
20120130修行太極拳
約在2007年中,在漫畫書店中看到「墨攻」一書,是日本人酒見賢一著作,久保田千太郎做劇本,森秀樹畫作,當時驚訝日本漫畫書所綻放中華文化深度,並不亞於自許中華文化傳承的臺灣,我是讀工科的人,對老掉牙的歷史宮廷劇,在我的電視節目中早就被刪除,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思想,僅是青春時期虛應學校制度的考題,考過就忘了,超過45歲的人,孔聖都說四十而不惑,為何會對兩千五百年前的墨子學說有興趣?或許就是應該認得墨子學說,而未曾深入的遺憾。
學習太極拳的過程,不僅是學習各種拳架,更是學習保健文化哲學藝術,人從拳架演練到身體變化,從意識指揮身體到腦袋邏輯思考,思想由從眾性轉變獨立性,從老子、墨子、莊子、禪宗到理學,太極拳與哲學思想相互滋養,雖然非專業國文哲學老師,依然得到中國哲學思想的寶藏,得以安心度日而處世不愧。
墨學歷兩千五百年仍然如當頭棒喝,是值的挖掘學習的。墨學講「非攻」契合太極拳的作戰策略,講「行義」符合武道精神,講「兼愛」猶如耶穌基督,墨學「貴辯說」衍繹邏輯學,墨經寫出了中國最早的力學、光學、幾何學的學說,特別是光學研究,論陰影反射,論光之直線進行性質,論平面鏡,論球面鏡等,是一部中國最早的完整光學論,早於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提出物理學約有七八十年的時間,墨子本人非常刻苦自勵,穿粗衣,住破屋,戒除休閒娛樂,食劣等餐飲,生活力求簡樸,學生們也效法他的行為,不畏艱苦,只要是有利於天下的事,即使是赴湯蹈火,也都願意奉獻犧牲,《淮南王書》「亦謂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可證,墨子的人格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然而不近人情,不合人性嚴格要求,致使後繼無人,在漢朝獨鍾儒家之情形下,墨學只能歸於沈寂,在西漢後隱入民間,隱入「道藏」,墨學主要代表了下層平民的利益,就是民主民生學。
太極拳練拳架講養氣,宋儒程頤說「真元之氣,氣之所由生,不與外氣相雜,但以外氣涵養而已。若魚在水,魚之性命非是水為之,但必以水涵養,魚乃得生爾。人居天地氣中,與魚在水無異。至於飲食之養,皆是外氣涵養之道。出入之息者,闔闢之機而已。所出之息,非所入之氣,但真元自能生氣,所入之氣,止當闢時,隨之而入,非假此氣以助真元也。」真元之氣即為先天之氣也。宋儒張載、程頤及程顥所主張的「工夫論」,延續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思想,主要概念在於養氣、變化氣質成就聖賢氣象。
太極拳先哲陳鑫說:「中氣是一種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不剛不柔,至當卻好之正氣,元氣,謂之太和元氣。」太極拳立我中正之身,貼近墨學礪我中正之心,練習太極拳就是修身修心變化氣質成就聖賢氣象的修行。
20110315練拳架
拳架是武術智慧經驗長時間的累積,各門各派視若珍寶,舊時代的拳者從不輕易視人,一個世代前,老師們若要在公開場合表演又有人錄像的情形下,老師的表演肯定是有花招、有保留、有露一手的,學生們不察糊圇吞棗抄襲而來,再學者不明究理拳架意涵,再傳後容易形成表演的花架、傳承精要的練體架及個人技擊慣用的練用架,有幸拜資訊之賜現在已無須如此了,但同學們要有眼光,要從眾多的資訊中篩選精要。
中國武術為何要從練拳架入手?為何不像西洋拳擊從實戰運用入手,重視實戰心理、步法與距離,追求每一拳動作的速度力量,用密不通風的組合攻擊,拳不能及的靈敏閃躲,以強健體能的耐擊力及續航力,找出敵手呼吸、速度、體能、招式上的弱點予以痛擊,以求克敵致勝?中國人多歷史又久,武鬥的經驗無法計數,早知武鬥非武術的唯一精神,人藉由武術來養護及保護生命才是武術的精髓,陳氏太極拳以此概念而生,歷400多年高手智慧血汗淬煉定型的老架、小架、砲捶是陳氏太極拳的精要。
由外及內練架自省:首先要了解,練拳架不是求好看的,是藉由練拳架來了解自己身體的缺點,著手改善自體的筋骨臟腑,從易筋易骨易髓中逐漸改善自體的本質與結構,循拳架養成良好的攻防姿勢並形成慣性,遇襲即發,達到養護保護生命的目地。
由內及外觀拳審勢:學拳的人喜歡看人練拳架,這是常態,也是一種學習,看人練架時求其神韻,瞭解拳勢,判別局勢,是一種樂趣,練拳架人的神韻,是修練的結果,精神蓄放氣韻活潑,是易筋易骨易髓後的具體呈獻,練架人對拳架理解詮釋人人不同,練架時拳勢展束開闔會有變化,拳勢自然有抑揚,而為拳應敵,練架時意中有敵,虛實快慢,身法步法距離配置均有其意,探索局人之意,對敵局勢豁然開朗。
由外及內練架自省,由內及外觀拳審勢,在練架時是並行不悖的,也是有效率的學習方式,但不可天馬行空背離拳理,習陳氏太極拳者還是要在淬煉定型的老架、小架、砲捶中,仔細定位身軀四肢,方可全面探索陳氏太極拳的精要。期望與拳友同學共奮共勉,得到練拳後身體及心理的快樂。
20100620健康快樂的練拳
練陳氏太極是件快樂的事嗎?拳友同學們我們一起練拳是件快樂的事嗎?先不論陳氏太極拳傳統技擊及健身的種種優點,起碼先問問自己練拳快不快樂?
活在現今的社會環境中,當然感受到政治對立、貧富差距擴大、生活痛苦指數昇高、經濟優劣起伏、犯罪率自殺率居高不下等各種惱人的數據及不公義的新聞事件,經由媒體轟炸而心煩,與其讓外在莫名奇妙的資訊損害我們的快樂及健康,何不讓自己去尋求健康快樂?
練陳氏太極是會讓身體健康的,大家都可以認同,而和拳友同學一起練拳,會讓我有溫暖的認同感,或許練拳身體會累、肌肉會酸痛,或許同學間有些競爭心,但不妨礙與同學們一起揮汗如雨的快樂,這般友誼的滋生,其實是最單純的也是最美的情誼。
一週一會的快樂練拳似乎符合現今生活模式,但總有點被動的感覺,若能拋開不必要的應酬,解開電視的束縛,主動追求快樂而多練習,雖然在整天上班後練拳會有疲憊感,只要意動起練則會精神百倍,若有拳理不明,問老師尋拳友共同研究,日日拳藝精進,練到且解開迷團的成就,心裏就會滿足。
同學拳友們,我們常寫信祝福朋友健康快樂,口說而不行是隔靴搔癢,願同學們將練陳氏太極拳單純快樂的美,不停的傳向需要健康快樂的人,大家一週數會,健康快樂加倍。敬祝大家 健康快樂!
20001101參加兩岸四地傳統太極拳演藝交流大會感想
澳門陳式太極健身會創會十周年慶,特別主辦兩岸四地傳統太極拳演藝交流大會,邀請中國河南、廣東及台、港、澳等武林好手登台獻技,當晚匯演項目除有獅藝和集體太極拳、南拳、太極刀、蓮花太極扇、刀術、砲捶等團體表演之外,還有陳氏太極劍,蝴蝶雙刀、九節鞭、八肘一路、陳氏老架一路、白眉單勁、對刺劍、大排刀、小梅花拳、雙手劍、大刀對長凳、單刀破三槍、苗刀、棍術、三節棍進盾牌、形意拳、砲捶、推手等個人或小組表演,不僅節目精彩,整個澳門文化中心二館觀眾席上坐無虛席,而有更多觀眾在場外抱憾而歸。縱觀活動能辦的如此成功,由澳門當地之華僑報、澳門日報等媒體有五篇以上報導,及澳門官方出借最新澳門文化中心二館,並於演藝交流會後之隔日晚宴,不僅席開五十桌以上,參加人士從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派長子代表以降,各民意代表、體育官員、教育官員、各校校長,各武術團體及武術愛好人士均列席至晚宴結束(晚間11時),由此體會澳門官員與居民對武術運動的重視,相較於台灣心中不免噓唏,嘗與友人玩笑提及台灣政府只要撥出奧運經費的10﹪,發展太極拳及各項武術,重視武術強健體魄的功能,相信不久日後健保局就不會虧損,這點中國方面倒比台灣政府有遠見。
澳門陳式健身會會長李文欽提及,他於1989年執法日本全國武術賽時,發現在1700名自費參賽選手中竟有1400名是參加太極拳比賽,當時已有日本人預言,15年後日本將成為世界太極拳中心。他們的論點是中國只顧及經濟發展,研究太極的人僅限專業人事,普及率不高,而當時日本已有150多萬太極人口,加上他們做事認真,資源充沛等優勢,取代中國指日可待,他聽到日本人的豪言壯語後,不僅沒有洩氣反而更加努力推廣。
筆者有幸跟隨陳氏太極拳第十七代宗師陳發科先生嫡傳潘泳周大師之第一代第子洪允和師傅及林勝穎老師、葉麗玉、葉麗珠師姐到澳門參與活動,一下飛機立即到澳門體育發展局參加由中國陳氏太極拳名家張志俊老師主講「太極推手實用手法:指導手和打擊手的運用」講座──1973年張志俊六上陳家溝學藝,後來結識陳照奎大師,1974年並拜陳照奎大師為師,更將陳照奎大師接往家中照料,張志俊自豪的說在那段期間裡(4年),他與老師朝夕相處習練拳架推手,拳藝突飛猛進。1980年應鄭州市體委及武協邀請開使對外授拳,而弟子們在歷次中國武術競賽中,多有優異的表現。1983年5月張志俊代表鄭州市與日本練心館25人代表交手未獲一敗之佳績,更為人所津津樂道,張志俊近三十年來孜孜不倦研究陳太拳藝與推手,可謂實戰名家。
在澳門三天的時間裡,清晨我方與張志俊師徒參加澳門當地太極拳團體活動及觀光、因澳門人的生活作息較晚,行程活動往往達晚間11點以上,然而再晚也澆不熄拳藝交流的熱誠,每天台灣中國陳太名家相會總在凌晨0點至3點,洪老師和我與張志俊師徒在飯店的房間裡促膝長談,廣範地討論兩岸拳理差異,練拳的心得互換,然為避免在拳架上論及優劣爭辯,皆不談拳架,僅就手、肘、肩、腰、跨、膝、腳各關節應注意事項、一身五弓的概念、纏絲發勁方式及推手運用進行討論。其中著墨較多有張老師提出「梢節領勁」、「肘定位」、「以手領勁入妙境,兩頭捲曲定乾坤」、「能用手,不用肘,能用肘,不用肩,能用肩、不用腰、能用腰,不用腳」、以及「節節貫串前,先節節分家」的實戰理論,張老師自謙地說這是幼稚園級數的理論,洪師傅亦對整勁、不斷勁的身形、鬆柔之實際體驗、太極拳在台發展情形及對堅持傳統拳架的理由多作說明,雖無歌訣般詞句,但字字切中拳理,雙方見解精闢,對於未入門的我而言,有如字字珠璣句句金般獲益良多。在臨別澳門前之晚宴,坐在澳門濠江中學武術教練田春陽老師旁,田老師來自西安是中國國家武術六段,擅武式太極及各家太極、通備拳等武藝,席間田老師談起武術,臉上煥發出熱情,言語間流露武術似乎是他的一生,那樣專注熱切地說明練武的心得,說到興奮時,更拉著洪師傅到僻靜處實際操練起來,印證雙方所討論之精髓,真正做到了「以武會友」的交流目的,與田老師共餐可謂武術大餐,但隱隱間總覺得自己對武術努力度不夠而汗顏。
三天的澳門行滿腦武術經,趁假期尚未結束,按預定行程轉往珠海及深圳,一方面沉澱所學,一方面想多了解內地的發展,在風和日麗的天氣裡,與老師及師姐們,放鬆心情看景看人看都市,眼見深圳的都市發展之速,令我不免贊嘆,雖然是極權政府才能做到,畢竟亦不是件容易的事。回到台北,天氣依然陰雨,颱風即將來臨,台灣島內政治有如天氣般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