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詠周大師答問10

問:習拳之歷程及所須具備之條件?

答:習拳歷程是要耐心與毅力,先是摸索,在此階段理論與方法聽了即忘,聽亦不解,但是應該多聽慢慢地記在心裡多記,架子漸漸練得正確而純熟,慢慢地在練架子中得到印證了,那就進入明朗階段了,到此階段功夫不輟繼續猛進始進入貫通階段,所謂貫通是內外上下、理論與實際均能貫通了,如此練習,經歷在時間上少說亦須十年,上下貫通以後,尚須精進達到神明階段,所以陳鑫謂大成則九年,小成則七年,至於精妙,亦終身不盡之學也,勉之。

潘詠周大師答問9

問:拳架演練於何時辰最有效用?,

答:一般說來以早晨起床後空腹練習最好,否則,在晚間飯後最好隔兩小時練習,可視各人生活之時間如何分配,決定早晨或晚間後不要變更養成習慣。

潘詠周大師答問8

問:練拳時,腳趾是否要用力抓地?

答:關於足部之勁,陳鑫書上雖有「足五指用力踏實抓住地」之說法,但要記住是要在用力不過的大原則下去實行才對,至於腿部纏絲,順纏著力於足部之外側,逆纏著力於足部之內側,兩足平踏於地,足趾自然伸展,有緊貼抓住之意,足趾不可有彎曲作抓地之狀,是有像螺絲上緊到之之感覺。

潘詠周大師答問7

問:練拳時,總覺得下盤較為呆滯而不靈活,如何改進?

答:肩與胯是人身兩大關節,肩為上肢之關鍵,胯為下肢之關鍵,兩處都要真正的開,下面的胯是較上面的肩難練,因為下肢部份要負擔身重,所以覺得比較呆板,能加功夫,不難求得輕靈中有沉著,和上面肩部相互配合一樣靈活。

潘詠周大師答問6

問:發勁為我小圈佔入對方之重心?

答:不錯,所謂發勁之勁,是內勁。陳鑫說:「內勁猝發,如迅雷烈風之摧枯拉朽,孰能當之。」又說:「精練已極,極小亦圈。」而將「佔」字改為「鑽」字其意將更貼切。

潘詠周大師答問5

問:太極拳的退讓是否有其特別的解釋?

答:退與讓以太極陰陽之理來論,同屬於陰的一面,但是太極陰陽之理是陽極而陰,陰極而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要陰陽合德(相濟),所以在太極拳來說,是讓中不讓,退而有進,退讓不是躲閃,如果是犯了躲閃而退讓,是謂之病手也,所謂病手,就是陰陽不能相濟。如果左讓而不能右取,右退而不能左進,這是一味的退讓了,成了躲閃,如果一味不讓不退,就成了頂撞了,其理易明。要做到不犯病不容易,說到這裏就要懂得開合了,開是勁的擴大,合是勁的縮小,其間毫無霸力橫氣,因之不可能犯開的時候去頂撞人家,合的時候去躲閃人家了。

潘詠周大師答問4

問:能否以纏絲勁來解釋剛與柔之觀念?

答:纏絲勁之所以要求一纏到底,纏足,即是剛柔互用之義,初纏開始是柔勁,到底是剛勁,其間由柔到剛是漸變的,這剛柔的變化,雖是有規律的,但又須因敵而變化,不是一成不變的,臨敵沒有變化,自然不能陰陽相濟了。

陳鑫語錄5

是藝也,不可謂之柔,亦不可謂之剛,第可名之為太極。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於無跡之謂也。慢到十分功夫,即能靈得十分,惟能靈到十分火候,斯敵人跟不上我。

陳鑫語錄4

金剛搗碓,太極拳自始至終,獨此一勢是正身法,端而肅,實而剛,上下四旁,任人所感,皆足以應之,此所以領袖群著而為之首,理實氣空,圓轉自如,渾浩流行,絕無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