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詠周大師答問15

問:陳鑫文中說「兩膝合住勁,腰勁下去,兩足常用鉤勁,須前後合住勁」其意為何?相互間有何相關性作用?

答:這是陳鑫在論纏絲勁文內所說練拳時周身規舉,是說頂勁要上領,勁要下去,﹝再說明要撐圓而合住﹞,這樣有上下對拉之意,自能自然中正,兩肩之勁鬆下,兩肘之勁沉下,兩手之勁合住,而胸自然前合,目勿旁視,而以在前面的手為目標,頂勁不倒塌,胸中心氣靜而沉下降,氣自然歸入丹田,兩膝合住勁,腰勁下去,﹝是塌下之意﹞兩足常用鉤勁,不論何種步型,兩足能在平行線上,自有鉤勁,要前後合住,如此則、手、膝、足四部都合住,支撐八面,穩如泰山矣,自己根盤穩固不呆板而靈活,自能物來順應,自然合拍了。

潘詠周大師答問14

問:『腹內鬆靜』其中之『靜』字與『淨』字之比較?

答:腹內鬆靜最早應是見於李亦畬手寫本武氏太極拳譜中之『十三勢行工歌訣』,有『腹內鬆靜氣騰然』之句,後來楊家拳譜將此句之『靜』字改作『淨』 字,『淨』字似乎可以包含『靜』字之義,我之用『腹內鬆靜』是從陳鑫對於無極和太極在拳的解釋:『平心靜氣以待其動』之言,故用此『靜』字,至於有一股氣騰然而起,是所謂『以待其動』,動的時機一種感覺而已,並非丹田內轉之象。

潘詠周大師答問13

問:『沉』與『整』之本質?

答:『沉』與『整』兩字都是指勁而言,所謂沉勁、整勁且對整體言,上肢三關節肩、肘、腕配合下肢三關節胯、膝、踝,至於腰是上下體轉動的關鍵,是主宰全身的動作,要靈、塌、直;所謂節節貫串除全身之勁沉著外,骨節既要鬆開又要虛虛對準『籠住』,而非『鎖住』,鎖住是死板了,籠住是靈活的,此種地方祇可意會,不能執著,以意貫氣於骨節之中,使有一種騰挪之意,那就能做到節節貫串達到勁整而靈活的地步,外力之來,挨我任何部位因為我的整體安排得很好、很穩固,外力不能破壞而被反擊彈出,不是用蠻力而是用意勁巧力,所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

潘詠周大師答問12

問:何謂『呼吸自然』及其做法?

答:呼吸自然通常之理解為吾人平常之呼吸,陳氏太極拳之呼吸是採用腹部反呼吸,配合拳架之開合呼吸謂之拳勢呼吸,須漸漸做到,方法是在呼吸自然的原則下漸漸做到腹部反呼吸,進而達到丹田內轉和氣歸(沉)丹田。

潘詠周大師答問11

問:『重心虛實』與『外形虛實』之比較?

答:有人謂「重心就是重心,重心可以變動,卻沒有虛實」,以此否定重心虛實是不對的,重心之變動不外上(高)下(低)左、右、前、後,即影響拳架(外形)之虛實,偏左則左實右虛,偏右則右實左虛,故虛實確實包含著外形,因為拳架外形變動,重心亦必變動而變動了虛實,所以一般祇說重心虛實,不說外形虛實。

洪挺嚴老師陳氏太極拳文章連載九

結語—–洪挺嚴

以上所述心得,皆是先賢早於論著中敘述詳盡,祇是有些未細加研討者,致未能從中體悟精義,進而漸臻佳境,殊為可惜。愚學略有領悟深感其重要,不厭其煩,特再述於上,希與同道共研之。最後引述 先師明朗篇作為結語。『 陳發科老師時常說的四個字:「氣、塌、開、合」,我練架時把這四個字來摸索,老師說有氣的地方,怎樣使他沒有氣,要用氣的地方,怎樣使他些氣,用幾分氣。怎樣使腰勁塌下,怎樣在該塌的時候塌;怎樣使全身的勁塌而覺得圓轉自如,支撐八面。怎樣叫做真開,怎樣叫做真合。………等拳套動作熟練以後,精神就比較可以專一,那時心意也自然能靜下來。同時人身上原有的一股僵勁,經過日久的運轉,逐漸化除,所謂「舊力漸去,真勁漸生。」等到動作熟練後就不須想如何動作,就可以很自然的動作了,到這個時候就可以把上面所述的陳老師常用的四個字:「氣、塌、開、合」在動作肢體各部細細地體會了。不是憑空的摸索,憑空的摸索是摸索不到結果的,一定要在實質方面去細心揣摩,方有所得。「氣」字………從此我明白了陳老師所說有氣是有了不好的氣,亦就是著力了;有時說氣不夠,或欠氣,指的是勁,用幾分氣,就用幾分勁,並且與虛實有關係了,「塌」字………這個腰勁的塌是關於功力的深淺,功夫淺的欲塌不能,變了倒塌的塌了,是無根之塌,不功自敗;有功力的塌腰是有堅固的根基的,絲毫不能假借的。再說塌字有時指全身的勁,那就更難了,要有了渾厚的內勁,才可顯得渾身的勁道很塌實雄厚,有無敵的氣慨。「開」字………陳鑫說:「兩大腿根要開,襠開不在大小,即一絲之微,亦算得開,蓋心意一開,襠即開矣,不會開襠者,腿雖岔三尺寬,不開仍然不開,是在學者細心參之。」所以開要開之以意。人身的關節上面的有肩關節,下面的胯關節是上下兩大關節,這兩大關節開了,則其他各部份關節就很容易開。這個關節的開是要苦練出來的,陳鑫說:「肩膊頭骨縫要開,始則不開,不可使之強開,功夫未到自開時,心說已開,究竟未開,必攻苦日久,自然能開,方算得開,此處一開,則全胳膊之往來屈伸,如風吹楊柳,天機動蕩,活潑潑地,毫無滯機。」這是氣勢之開,在於意念;關節之開在於苦練。開還要與虛實、呼吸、纏絲勁配合;那就是開時要由虛變實,由吸變呼,運用順纏來達到開的作用。「合」字………合也有形式的合和內裡的合,形式上是裡收為合,但是有時伸手在外,未見其收,可是勁是合上了,這就是內裡的合了。在動作方面要合就要上下前後左右一起合住,即是肩與肩合,肘與肘合,手與手合,大腿根與大腿根合,膝與膝合,足與足合。又有所謂外三合:肩與骻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再有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之內三合,也有說精氣神的內三合,手眼身為外三合,………在陳氏太極拳這個合字非常奇妙的,形式上是合了,但是沒有合住,尚有一些細縫沒有合住,就有空隙處,易為人制。那如何纔可合住呢?就是要合時內外俱合,外形的合容易明瞭,內裡的合,除以呼吸、虛實配合外,還要以神氣貫之,始能說合就合,並真的合住,外力之來,不須躲閃,運用引進沾連之法,敵自敗退,所謂不攻自破也。陳鑫說:「非但合之以勢,宜先合之宜神。」此中奧妙處,全在多練體會。………所謂功夫不上身,說也說不清,要想明白體驗,祇有苦練。』﹝七﹞

洪塗生 2001.07 . 31

洪挺嚴老師陳氏太極拳文章連載八

樁功築基—–洪挺嚴
練太極拳架有人不練習樁功,則視為養生之術,其拳術功力之長進,祇能與演練的勤惰成正比,因之下盤沉勁增進甚緩。下盤根不固,觀其演架,則有漂浮鬆散不實之感。雖練有多年太極拳純功,一旦和人試手,又每苦下盤不穩,易受人牽動而感挫折。愚以為可將拳架之單招提出專練及定式樁步,經合度的身法樁步訓練,可加速培養出下盤的重心穩定,進而增長沉勁,與演練拳架可謂相輔相成。早年曾就樁功是否增長沉勁一節,求教於 潘師,先師明訓:「演練陳氏太極拳架,即是一種活樁步,練到相當程度,氣沉丹田,自能慢慢地培養出鬆活柔韌的沉勁。站樁則為一定步樁,在正確的要領習練下,確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惟祇習練站樁,不練拳架,則恐有下盤穩固,騰挪不靈之慮,若於演練拳架之餘,兼習練站樁,則相輔相成,並無不可」。
意拳王薌齋先生云:「基礎訓練,須先依據樁法作起,將全身間架,安排妥當,使身體端正,意念空洞,從靜的狀態中去整飾神經,調息呼吸,溫養筋肉,使細胞自然的發動力由內而達外,通暢全身。如此筋骨不練而自練,神經不養而自養,尤須用意體察其細微動靜。工夫一到,當知如此一站,大有無窮之妙用,應先致力樁法」。
先師曾就混元樁的看法:「關於王薌齋的混元樁資料,其理論重點,在於一切行動,聽之於心,心即是我,我欲應敵,形即隨之。及一靜以應萬變,而變出於本能。此即太極拳之心靜用意,以意行氣,以氣運身。靜中觸動、動猶靜之意。其所謂而變出於本能,亦即陳鑫所謂吾人秉受于天之本來之元氣,所謂太和元氣,所謂中氣,也就是人的本能。至於六法,王氏揚棄了著法套數,但仍有兩人對練的方法,並且與太極拳推手相似。王氏或以為太極拳之套沉長,並且對於推手應用的技巧,似不甚相關,但王氏深知我國武藝之真諦,所以索性不要招法套數,直接以站樁方法來練氣練勁,但仍以兩人對練為實用之法,如此則不知不覺中仍在招法套數之中。鄙意不論何種拳法,法有不同,理則一貫,此是我國武藝的高深之處,所以亦不能不循著熟而懂勁,懂勁而階及神明的一條正大光明的道路」。

洪塗生 2001.07 . 31

洪挺嚴老師陳氏太極拳文章連載七

丹田內轉—–洪挺嚴
陳鑫云:「出腎入腎是真訣」,陳發科云:「內不動,外不發」。
盤架,練形蘊養先天氣沉於氣海、關元、中極穴。先天氣經鍛鍊蘊養,丹田有如柔韌之熱球體,時發鼓盪,後兩腎與外腎發燙,此皆氣沉丹田之現象。 柳華陽云:「初採藥時,謂之小藥,或謂之真種子。」陳鑫云:「氣不由中心丹田而發,則氣無所本,而失於狂妄,氣不充至肌膚毫末,則功夫短少而氣歉,則外強中乾,必至失敗,此內勁之不可不研練也,果能研練至此,則神乎技矣。」盤架練形以養內氣,以內氣催外形,故有蘊於內者為氣,形於外者為勁之說。盤架時,丹田氣能隨演練而鼓盪,真氣敷佈全身,隨肢體之運行而有感真氣溫煦流佈,如演練攬擦衣,虛實轉換時,體重由左腳傳遞至右腳,同時右手順纏旋轉出中指,內氣即由丹田隨勢如抽絲般流佈於指間,而有感溫暖氣流沉甸之流向。
演練陳氏拳架,有刻意以明顯外形之胸腰折疊而求丹田內轉者。吾以為丹田內轉須有長期培養氣沉丹田作基礎,且須在合度規矩演架下,丹田內氣自能隨勢而昇起運轉,非有意識用力、用形去催動它。拳經云:「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則無力,養氣則純剛。」陳鑫云:「頂勁上領,濁氣下降,中氣蓄注入於丹田。勢既成。心平氣和,中氣歸於丹田」,「至於中氣歸丹田之說,不必執泥,但使氣降於臍下小腹而已」。
先師於學拳三大原則中曾訓示:「演習拳架無論動作時和靜止時,始終保持中正不偏的身法,粗看起來好像有些呆板,不知中氣的運行和要做到虛領頂勁與氣沉丹田,是要從這中正不偏的身法中練出來的。有些人自以為中正易流於呆板,而以搖肩擺腰,任意歪斜為靈活巧妙,以致中正不偏之理日晦,而太極拳的精華盡失。」

洪塗生 2001.07 . 31

洪挺嚴老師陳氏太極拳文章連載六

鬆 沉—–洪挺嚴
鬆是因,沉是果。身體內外,肌肉骨節能處處鬆開,令全身拙重傳遞於腳底,將拙力由頭部順勢向腳底消除,方能由腳底培植成一股沉勁,隨勢運行。太極拳的練法,由鬆入柔,練拳時祇用適當的力量,將手或足舉起運轉即可,則可漸去拙力,經長期鍛鍊,動作逐漸和順協調,手足屈伸運轉自如,久之自能產生一種極輕靈,而又沉著、富有彈性的柔韌勁。
身鬆節柔,是一種有意識,應俱備在中正安舒、節節貫串、支撐八面條件下的鬆,並非無意識的鬆散。但要俱備有上述的條件,又恐落於拙勁使力,分際之間拿捏不易,可於練架時,稍微注意身法之運行,如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斂脅鬆腰、落胯裹腿、屈膝腳貼地…等等之法則,則演練拳架,慢慢可導入規矩,離合度不遠矣。
一、 虛靈頂勁: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
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領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
二、含胸拔背:胸量稍形內含,使氣沉丹田也。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拔背則力由脊發。
先師曰:「吾人之胸部,不宜稍呈緊張,心氣應使下降,心氣下降至何處,乃下降至丹田也。讀者試正身端坐,平心靜氣,緩緩調息,胸部完全不著絲毫之力;則心部即覺得安放舒適。肺部呼吸必覺得非常通暢。同時就覺得有一股熱氣自然下降至臍下腹部。此即氣沉丹田之感覺。能鬆則氣能沉。「鬆」字之解釋,即毫不著力之謂。如稍著力,則不但不能氣沉腹部,氣不能騰然四佈,氣不能斂入骨。且易至腸病。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也。」
三、沉肩墜肘:肩肘鬆開下墜之意也。若不能鬆垂,兩肩端起,兩肘懸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不能沉肩墜肘且易為敵所制。向凱然云:「沉肩墜肘在輔助氣沉丹田之功。其法係以肩壓肋,以肋擠小腹使突出。全身骨節鬆軟,寓下沉之意,如此習練既久,下部自然沉重。」
四、斂脅鬆腰:斂脅是肋骨向下鬆降互相密接。使胸部內裏有鬆開沉落,重心下沉至腰際之感。
惟應以意導之,勿用拙力,使力則上身僵硬不得轉化,適得其反,宜謹慎之。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腰能鬆,則肩臂指胯亦能自然鬆開。否則全身僵硬。常見學者練架,上身隨手擺動,腰未隨落胯而旋轉,致未能全身貫串,以符合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完整一氣之要求。有謂:「先師演架,並未見明顯之旋腰動作,若刻意旋腰,恐有作做鬆散之慮」。不然也;愚以為此舉乃在中定鬆沉之狀態下順勢而動,不致流於鬆散之蔽端,亦能顯現出陳氏太極拳纏絲勁之整體纏繞運動的特點。 先師功力已屆神明階段,達無我相之境界,故其拳勢,可謂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陳鑫謂:「若是功夫純熟,由其大無外之圈,造到其小無內之境。不遇敵則已,如遇勁敵,則內精﹝勁﹞猝發,如迅雷烈風之摧枯拉朽,孰能當之。」又謂:「精鍊已極,極小亦圈。越小小到沒圈時,方歸太極真神妙」。
五、落胯裹腿:胯是承腰之底盤,兩腿的上支點,演練拳架,保持落胯,起伏有序,則兩足有力,下盤紮實穩固,內勁自然暢通無阻,外則有中正安舒,圓活沉穩,支撐八面之氣勢。徐哲東太極拳發微云:「裹胯攝尻,則身安息調。裹胯,則腿下屈,而重心降低。股與骨盆所成之杵臼關節,運轉之地位寬舒。若但屈兩腿,不取內裹之勢,則杵臼關節,運轉之地位迫促。重心降低,則置身穩定。杵臼關節,運轉之地位寬舒,則回旋便,避就易;此皆安身之要法也」。胯為股骨與骨盆所成之杵臼關節,股骨為大腿骨。初學者教以裹腿似較能體會。裹腿意即腿部纏繞,將重心、內勁鬆沉,沿膝蓋、小腿至腳底,形成一螺旋狀之轉勁,即腿部纏絲勁也。故下盤功夫築基,落胯與裹腿,缺一不足為功。
六、屈膝腳貼地:練太極拳注重鬆腰屈膝坐實,然兩膝承受全身重量壓力甚大,若膝蓋方位稍有偏差,長期處於演架壓力下,則易造成傷害而不自知。是以練太極拳致膝蓋傷痛者,時有所聞。初學者在正確姿勢引導下習練,如短期間內大腿、膝蓋酸痛,乃屬正常狀況,若長期患疾,屈膝不利,則應檢討是否演架時,膝部方位有所誤差,應及時糾正。一般言之,演架時膝尖不過腳尖,胯、膝、腳形成一穩定紮實的結構,身體重量經由膝蓋直接傳遞至腳底方為正確,若屈膝小於九十度,則膝蓋臏骨,將因前傾加重受力,而致韌帶傷害。又膝合、轉膝亦應在穩定紮實的結構下行之,若妄自單一運轉,極易生蔽端,不可不慎。足掌貼地,實而不浮,則根自穩固。老武術家云:「力墜湧泉,渾身是勁。兩腳足趾與根平齊,腳、膝、胯彎曲一片串落,五趾平與足心率地,動則足掌力降於地,環轉自如,應平時便有起伏之力相應也」。是以平常演練拳架,務必老老實實將重心鬆沉至腳底。久之功成,腳底自能分陰陽,吞吐收發於頃刻之間。

洪塗生 2001.07 . 31

洪挺嚴老師陳氏太極拳文章連載五

呼 吸—–洪挺嚴
太極行功心解言:「能呼吸然後能靈活」。一般人用胸式呼吸,練內家拳及氣功師,則講究用腹式呼吸,腹式呼吸伴隨其他身法即能培養出氣沉丹田。腹式呼吸又分正呼吸和逆呼吸兩種,陳氏太極拳用的即是逆式呼吸。然初學者每會錯其意,練拳架時,刻意依照拳的姿勢開合勉強去配合呼吸,致有努氣、胸悶等現象,造成未得其益,先受其害之蔽。初學者,應祇求動作和緩,姿勢確切,不使有絲毫之拙力,始能全身鬆開,氣血暢通。呼吸原可任其自然,不必注意。待動作嫻熟,達到中正安舒之境界,則呼吸自然深長,於每招定勢時注意呼氣務盡,不必去理會吸氣,任它自然地吸入,吸入後任它自然地呼出。這樣用功日久,呼吸與動作不求配合而自然配合了。惟腹式呼吸之功,非一朝一夕可達,可於練拳前,鬆身後,先單練腹部吐納之術,有助於腹式呼吸之紮根基礎。
先師註解呼吸云:「太極拳的呼吸是用自然的腹部呼吸,配合動作,吸收呼發。勢之開者為呼,合者為吸。呼吸用鼻,吸時由鼻徐徐吸氣,覺有氣下行,送入腹部臍下,此時橫膈膜自然上升,腹部自然微收,氣沉聚於丹田。呼時用鼻呼氣,橫膈膜自然下降,小腹自然外凸,部份氣仍沉聚於丹田。因此氣沉丹田的情狀是始終保持,重心穩如泰山。呼吸時要緩、要細、要勻,綿綿而入。所以一套拳打下來,呼吸不急促不喘氣,面不改色。太極拳呼吸配合肢體的動作,呼出吸入氣沉丹田,習之既久,內氣自能發生鼓盪,所謂氣宜鼓盪,是用功日久後自然之現象,不可強求。內氣發動後每一動作是由內而發,動則現於外,靜則隱於內,忽隱忽現,捉摸不定。」
先師云:「內勁是從平常練拳架中用功練出來的一種極為沉重而又極為輕靈的勁;如果沒有這種內勁而僅為外形上之螺旋式的纏絲,遇到強力敵勁化也化不好,發也發不出的,所以纏絲勁內一定要有充沛的內勁貫注著,纔能發揮功效。」

洪塗生   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