樁功築基—–洪挺嚴
練太極拳架有人不練習樁功,則視為養生之術,其拳術功力之長進,祇能與演練的勤惰成正比,因之下盤沉勁增進甚緩。下盤根不固,觀其演架,則有漂浮鬆散不實之感。雖練有多年太極拳純功,一旦和人試手,又每苦下盤不穩,易受人牽動而感挫折。愚以為可將拳架之單招提出專練及定式樁步,經合度的身法樁步訓練,可加速培養出下盤的重心穩定,進而增長沉勁,與演練拳架可謂相輔相成。早年曾就樁功是否增長沉勁一節,求教於 潘師,先師明訓:「演練陳氏太極拳架,即是一種活樁步,練到相當程度,氣沉丹田,自能慢慢地培養出鬆活柔韌的沉勁。站樁則為一定步樁,在正確的要領習練下,確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惟祇習練站樁,不練拳架,則恐有下盤穩固,騰挪不靈之慮,若於演練拳架之餘,兼習練站樁,則相輔相成,並無不可」。
意拳王薌齋先生云:「基礎訓練,須先依據樁法作起,將全身間架,安排妥當,使身體端正,意念空洞,從靜的狀態中去整飾神經,調息呼吸,溫養筋肉,使細胞自然的發動力由內而達外,通暢全身。如此筋骨不練而自練,神經不養而自養,尤須用意體察其細微動靜。工夫一到,當知如此一站,大有無窮之妙用,應先致力樁法」。
先師曾就混元樁的看法:「關於王薌齋的混元樁資料,其理論重點,在於一切行動,聽之於心,心即是我,我欲應敵,形即隨之。及一靜以應萬變,而變出於本能。此即太極拳之心靜用意,以意行氣,以氣運身。靜中觸動、動猶靜之意。其所謂而變出於本能,亦即陳鑫所謂吾人秉受于天之本來之元氣,所謂太和元氣,所謂中氣,也就是人的本能。至於六法,王氏揚棄了著法套數,但仍有兩人對練的方法,並且與太極拳推手相似。王氏或以為太極拳之套沉長,並且對於推手應用的技巧,似不甚相關,但王氏深知我國武藝之真諦,所以索性不要招法套數,直接以站樁方法來練氣練勁,但仍以兩人對練為實用之法,如此則不知不覺中仍在招法套數之中。鄙意不論何種拳法,法有不同,理則一貫,此是我國武藝的高深之處,所以亦不能不循著熟而懂勁,懂勁而階及神明的一條正大光明的道路」。
洪塗生 2001.07 .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