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詠周大師答問34

問:演練二趟﹝砲錘﹞拳架時應注意的事項?

答:演練二趟拳一定要把勁發出來,要鬆脆俐落,可以增長內勁。練習階段表中動作要領十四項,是為了做到心氣下降,氣歸丹田的目的,其中有一項不能達到,即不能達到要求的目的,就不能做到技擊的表現。

潘詠周大師答問33

問:與功夫好的人推手時,應該如何做才不會失勢?

答:至於已具門徑而尚未精通者遇到能手,雖不能求勝,但亦須自保,所謂自保,是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重心,不被外力所憾動,自保之道,全在於平時練拳,嚴格做到三大原則(立身中正的原則、用力勿過的原則、呼吸自然的原則),練有功力,自能自保。與人推手,不過彼此印證拳藝,相互切磋而已,不宜存勝負得失之心也。

 

潘詠周大師答問32

問:練拳時呼吸吞吐如何配合?

答:練拳之吐氣發聲茲述於次:

一、呼氣用呵吹噓三音,呵音用於發勁,有形之發勁如演手肱拳,無形之發勁如六封似閉,一切有形之發勁都可以用呵,至於吹噓兩音則用於放勁,長呼時用吹,短呼時用噓,例如單鞭與倒捻肱,在其他長呼與短呼時之放勁亦可運用。

二、哂音用於吸氣而有向上提升之意時用之,如白鵝亮翅之右手上提。

三、總之打拳吐氣發聲要出之自然切勿勉強做作,覺得氣不流暢可以發聲來使氣通暢。

四、吐氣發聲配合五臟之說不要過於拘泥,打拳時氣沉丹田是必須遵守的,勿須想由何臟行之。

五、關於舌尖上捲輕抵上顎,或貼上顎,或舐上顎都是一樣,祇要輕輕觸及上顎即可。

﹝請參閱潘詠周老師之練拳吐氣發聲著作。﹞

潘詠周大師答問31

問:何謂「寸勁」?

答:太極拳之勁與氣是一物的兩面,行於骨中者是氣,形於肌膚者為勁,因之以氣運身一句話也可以說以勁運身,所以有運勁之說,勁之運亦要分陰陽,陰則為化,引,收,蓄,柔等,陽則為打,擊,放,發,剛等,勁要蓄得足,才能發得透,習慣上用語祇說化為發,並將勁之發出剛強者為發勁,有發勁之意,無發勁之形,剛度較弱者為放勁,「寸勁」則為短距離之發勁,亦稱抖勁。目前一般太極拳無發勁,或有放勁,甚至亦無放勁,僅為運勁而已,陳氏拳架除柔勁外,發勁方面小架發的差不多都是抖勁頗為難練,老架,二趟架內演手肱拳,變勢大壯﹝連珠砲﹞等為發勁,玉女穿梭﹝連珠砲﹞倒麒麟等為放勁,其餘發的亦為抖勁,頭趟架演手肱拳為發勁,倒捻肱為放勁,撇身捶,青龍出水為抖勁,總之練拳到了成手,不論發勁,放勁,寸勁應敵變化能隨心所欲了。

潘詠周大師答問30

問:練拳時外形如何與內氣貫通配合?

答:所謂外形上肩胯能夠配合,配合的是動作,是動作的方向角度,而重要的是纏絲,即然是纏絲則外形上有順逆之別,內氣必有所感覺,順纏時內氣有回收歸丹田的感覺﹝此處不要和每式定式時呼氣出淨氣歸丹田混為一談﹞,所謂陰中藏陽,陽中藏陰,一而二,二而一也,﹝詳見陳鑫著作第六勢摟膝拗步以中氣之運於者言之一節﹞。

潘詠周大師答問29

問:練拳時心氣下降與呼吸應如何配合?

答:心氣下降,氣歸丹田,古人謂心包括很多,除心臟本體外,又指意識,所以謂腦之別稱,因之心氣可解釋為心臟部份,即當胸部不可著絲毫之力,有下降之意,降至何處,降至丹田﹝降者是氣,心臟不可能跑到丹田腹部﹞此是指局部言,以全身言即以腦意識領導全身之氣下降也,所以心氣下降一語可以說小而無內,大而無外,﹝包括全身之氣下降也。至於呼吸祇要在自然呼吸之狀態下於每式定式時,氣歸入丹田,漸漸達到開呼合吸的拳勢呼吸,一切就自然配合了。

潘詠周大師答問28

問:練拳時如何去運行丹田配合拳架?

答:練拳時只要虛領頂勁和氣沉丹田﹝內斂丹田﹞一上一下注意把握在有意無意之間即可,切勿太過著相,引起弊病為要,練老架小架砲捶都是一樣。丹田即下丹田,臍下腹部﹝小腹﹞。

潘詠周大師答問27

問:與人搭手時,如何引人腳跟拔起?如何接住彼勁放出?

答:兩事其實是一事,能引人即能接勁,能拔起即能放出,陳鑫謂:「人所來者,沒有不是的,但問我之素具備與不備,功夫成與不成耳。」素是素養就是平日的修養和訓練足夠與否,如果關於練習方法的一切要領都可以做到了,又有相當時間的訓練,自能達到陳鑫所說的:「吾素所謂拳者權也,所以權物而知其輕重也,至要成時吾之一身皆是拳,權其所來之輕重酌量應之,不拘方向,不拘力之大小,四面八方皆能打人,但未到其時不能耳。」可見「至其時」三字是最關重要的,「時」即是功夫火候也,功夫已達相當程度假以時日,自予以磨練自能如太極權論所謂之「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隨心所欲。」陳氏太極拳是以內練為主,練法是以外引內,內裡有了以內摧外,而達內外合一,欲求內線功夫必以培養內勁為途徑。

潘詠周大師答問25

問:與人搭手,動步或動作較大時發現會丟頂及掤勁偏差易為彼所乘,應如何修正?

答:因動步或動作太大時沒有確實做到立身中正,有偏倚不能支撐八面,不知不覺中發生僵拙而有丟頂了,不論自己練拳或與人搭手,總須保持立身中正最為緊要動度大小不受影響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