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練架時上半身鬆開,應否有一絲掤意照顧周身?
答:練架時應為周身肌膚骨節處處鬆開,一絲掤意不夠,要用堅強的意識掤著,即是要提起全付精神,然而以意換彼皮毛而我勁已入彼骨裡自然克敵致勝也。
問:練架時上半身鬆開,應否有一絲掤意照顧周身?
答:練架時應為周身肌膚骨節處處鬆開,一絲掤意不夠,要用堅強的意識掤著,即是要提起全付精神,然而以意換彼皮毛而我勁已入彼骨裡自然克敵致勝也。
問:練拳時手背翹起是否合度?又金雞獨立一勢上提虛懸之腳,老架與新架不同,有何區分?
答:考陳家太極拳講究纏絲勁,腕部動作最要注意,手背上翹氣勁不能通達於指尖名為斷腕,是為大病也。又關於金雞獨立虛懸之腳,老架是腳面須繃緊腳尖朝下,新架腳平腳尖朝前,由新架蛻變之小架亦是腳尖朝前,所以有不同者,因上面兩手向上下伸展之程度有異,老架比較開展,新架小架比較緊湊,腳尖之朝下朝前乃自然之配合也。
問:如何學好太極拳?
答:學習功夫不但要有恆心,又要有耐心,所以學拳要立敬誠信忍恆五心。
一‧要有敬業精神之敬心
二‧要有虔誠不渝之誠心
三‧要有深信不疑之信心
四‧要有忍耐苦楚之忍心
五‧要有堅定不變之恆心
立此五心始克有成。
問:練拳時腿部酸痛應否暫時休息?身上感覺有氣流活動時,如何去配合拳勢導引?
答:練拳過程產生的種種自己感覺是因人而異各人不同的,無正確與否,亦無好壞之分,大致說來初學時一無所感,如能用功苦練腿部酸痛仍舊勤練不停,則酸痛漸癒是為換勁﹝或稱換力﹞,是舊力漸去,真勁漸生,此為練拳必經之情形,隨酸覺得內部有氣流活動,先是無規律漸漸可以隨拳勢而動,出掌時指尖有似針向外透發,背脊與臂腿中有氣流纏繞著,進而能配合呼吸的出入,再進而能意之所至氣即隨至,氣至勁亦至的境界,其間可能發生種種自覺現象,不要去理會,只要練法不錯無關緊要,因為各人身體素質不同或有宿疾,所以感覺不同。
問:陳鑫所謂清濁氣為何?如何去體會?
答:有關清濁氣一節,要知道太極拳是依據太極之理,就是陰陽之理,所以說到太極拳的一枝一節都要分陰陽,所謂清濁氣就是說到太極拳的氣機亦要分陰陽,陳鑫著作有運動氣機圖說明清氣上升行於手,濁氣下降行於足,又謂氣機行於肱內皆纏絲勁,言手而足在其中,清氣屬陽,濁氣屬陰,是一種理論說法,不是方法,要如何練法。
問:陳氏太極拳的呼吸法是逆式呼吸,練拳時應如何與拳勢配合?
答:關於呼吸方面要順其自然,切不可自作聰明屏氣致有胸悶憋氣的現象,演架做好在每著停﹝成﹞式時,腹部放鬆呼氣務盡而令氣歸丹田,功久丹田自然能發生奧妙的作用。
問:練拳的階段中,內勁與外形動作,需由腰脊引發再催到四肢,是否應留意催動,又留意腰間會不會造成過度與強求?
答:關於四肢動作應由腰脊催動,初學時要注意四肢身體如何動作,是無從留意腰脊去催動,要到動作稍熟練後身體四肢的動作可以不加思索了,再留意於每一動作由腰脊催動而出,開始時當然不能使所謂中氣內勁運行到四梢﹝動作螺旋即為纏絲勁﹞,功未成會有勁走一半催不到末梢不均勻偏重偏弱等情形,功夫不輟,日久漸能達到運行暢利而且不須去留意腰脊如何去催動了,一動自然由腰脊而發,全身各部成一整體﹝整勁﹞,不但外形如此,內裡氣功亦可配合達到意到氣到勁到的境界並非難事。
問:陳鑫謂「氣不由中心丹田而發,則氣無所本,而失於狂妄」,練拳雖隱約覺得發勁與丹田有所關係,卻一直捉摸不著,每一招成式做到呼氣務盡的要求時,小腹無法自然微凸,是否呼吸有問題?
答:呼吸時無法做到小腹自然微凸,那就是無法做到氣歸﹝沉﹞丹田,是不能放鬆腹肌,任橫膈膜自然下降,是否練過腹部正呼吸,不慣於腹部反呼吸,祇要在呼氣時胸腹不著絲毫之力,呼氣出盡即能腹部鬆淨,氣就能沿下而又能騰然矣,要知道呼氣之終即吸氣之始,所以不須注意吸氣,呼吸亦自然矣,陳鑫所說之由丹田發行於四肢與氣歸丹田都可以做到了。
問:同門中談起拳理和看法均差不多,但演架味道卻不同,覺得迷惑?又演架剛柔之間如何掌握才對?
答:演架有關各人之個性習慣喜好勤惰悟性體型種種情形而有所不同,因之同一老師教出來的,着法相同外,神韻味道等頗多不一樣,尤其是學多種拳術的更受影響,祇要無乖於理法即可,比較注意這個或那個都無關緊要,但一門自有一門之特點,陳氏太極拳除纏絲法則外,演來要有空鬆圓活之趣,能夠做到空鬆圓活,就能掌握剛柔快慢虛實等所謂陰陽合德矣。
丹田氣一分五處,其實一處貫通,上下不可倒塌,一也。心氣一領。丹田氣上行,六分至心,又一分兩股,三分上行至左肩,三分上行至右肩,皆是由肩骨縫中貫到左右指頭,其在骨縫中者謂之「中氣」,其形於肌膚者謂之「纏絲勁」;其餘四分,亦分兩股,二分行於左股,二分行於右股,皆是由骨縫中貫至左右足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