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發科(1887-1957)十二則的武功事跡

關於陳發科的武功故事流傳有許多,也很精彩,若以之為素材,可以創作出很吸引人的武打電影或電視連續劇。不過在這裡我們所要談的,是一個真實的陳發科。因為如果我們講一些不真實、太過玄虛的,精彩是精彩,但我們不能效法,不能練習,對我們完全沒有好處,而且會使我們喪失信心,以為自己不是學太極拳的材料而放棄學習。一些真實的事跡,對我們的學習就會有啟發,我們可以朝這方面努力,對我們才有幫助。

一、保衛溫縣縣城:

洪均生講過:溫縣縣政府請陳發科保衛縣城的事。陳發科沒說具體是哪一年,應該是1928年去北京前的事。那個年代的中國是軍閥割據,盜賊四起,治安很差。那時有紅槍會(一種邪教組織)攻陷附近幾個縣城,威脅溫縣縣城。縣政府請陳發科帶學生參加保衛縣城。陳發科所在的陳家溝村隸屬溫縣,到縣城後,陳發科曾捉拿二個土匪,但他沒向學生講具體的情況(有的書曾詳細講過這件事,細節是否正確不得而知)。

閱讀全文

陳發科語錄4

力與巧是應當善於結合的,但力是基礎,巧是拳法。當有人突然用力襲擊我時,應以力借力,使不致動搖重心,而變法應戰。但功夫深者,卻又不須以力借力,來力一觸即轉,使對方的力被引進向前傾跌,或反向後面仰跌。我對劍華來力是引而後發的(註1:陳發科大師與李劍華試手三秒鐘定勝負,李劍華後來也向陳發科學拳)。例如鋼鐵,造機器它是必備的首要原料。將鋼鐵造成機輪、零件,又須合乎規格,然後安裝起來,方能操縱。拳法中每一動作,如同機輪的重要,學拳不明拳法,不求細緻正確,怎麼能行?(註2:李劍華身高六尺餘,體重二百二十磅,為東北大學武術兼八卦掌教練,有一次許禹生主持武術比賽,邀請陳發科為特殊顧問,李氏亦為大會顧問,李氏主張一場比試五分鐘,陳發科主張三分鐘即可,因而引發試手,陳發科只用三秒鐘將李氏震發至牆,折服李氏爾後向陳發科學拳)。

潘詠周大師答問43

問:練拳架時,可否將身體及膝蓋儘量地放低呢?

答:初學架式宜高較能省力,逐漸量力低下可逐漸練出高深功夫,架式低下口寬大比較費力,如此可以練出功夫,但架式低下是有限度,低到大腿平,胯部不低於膝蓋為準,腰胯放低要漸漸低下,酌量體力而為之不可勉強,如此高而低、低而高更替練習,久之自能欲高則高、欲低則低,功力亦日漸增加也。

陳發科語錄3

拳要學的得細緻入微,方能練得逐步前進。功夫,功夫,下一分功夫,得一分成績。功夫下得和我一樣,則成績也和我一樣。如果功夫下得比我深,成就必然超過於我。這個學問是不能投機取巧,不勞而獲的。

陳發科語錄2

學武比學文更難。學文,只要聰明善記,便可以自由運用寫出文章;學武則不但要學的正確,而且要練得精熟。堅待鍛煉在不知不覺中將工夫練到全身,才能因敵變化,運用自如。所以學練必須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