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5練拳架

拳架是武術智慧經驗長時間的累積,各門各派視若珍寶,舊時代的拳者從不輕易視人,一個世代前,老師們若要在公開場合表演又有人錄像的情形下,老師的表演肯定是有花招、有保留、有露一手的,學生們不察糊圇吞棗抄襲而來,再學者不明究理拳架意涵,再傳後容易形成表演的花架、傳承精要的練體架及個人技擊慣用的練用架,有幸拜資訊之賜現在已無須如此了 ,但同學們要有眼光,要從眾多的資訊中篩選精要。

東方武術為何要從練拳架入手?

為何不像西洋拳擊從實戰運用入手,重視實戰心理、步法與距離,追求每一拳動作的速度力量,用密不通風的組合攻擊,拳不能及的靈敏閃躲,以強健體能的耐擊力及續航力,找出敵手呼吸、速度、體能、招式上的弱點予以痛擊,以求克敵致勝?

東方人多歷史又久,武鬥的經驗無法計數,早知武鬥非武術的唯一精神,人藉由武術來養護及保護生命才是武術的精髓,陳氏太極拳以此概念而生,歷400多年高手智慧血汗淬煉定型的老架、小架、砲捶是陳氏太極拳的精要。

由外及內練架自省:

首先要了解,練拳架不是求好看的,是藉由練拳架來了解自己身體的缺點,著手改善自體的筋骨臟腑,從易筋易骨易髓中逐漸改善自體的本質與結構,循拳架養成良好的攻防姿勢並形成慣性,遇襲即發,達到養護保護生命的目地。

由內及外觀拳審勢:

學拳的人喜歡看人練拳架,這是常態,也是一種學習,看人練架時求其神韻,瞭解拳勢,判別局勢,是一種樂趣,練拳架人的神韻,是修練的結果,精神蓄放氣韻活潑,是易筋易骨易髓後的具體呈獻,練架人對拳架理解詮釋人人不同,練架時拳勢展束開闔會有變化,拳勢自然有抑揚,而為拳應敵,練架時意中有敵,虛實快慢,身法步法距離配置均有其意,探索局人之意,對敵局勢豁然開朗。

由外及內練架自省,由內及外觀拳審勢,在練架時是並行不悖的,也是有效率的學習方式,但不可天馬行空背離拳理,習陳氏太極拳者還是要在淬煉定型的老架、小架、砲捶中,仔細定位身軀四肢,方可全面探索陳氏太極拳的精要。

期望與拳友同學共奮共勉,得到練拳後身體及心理的快樂。

2018/10/16答覆馬來西亞楊貴淵老師疑問:

台灣的陳氏太極拳的練起來有它的特色,但與陳家溝的有別,是修改過了嗎?

答覆: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先用以前在澳門與陳氏太極拳傳人張志俊老師(師承陳照奎大師,河南焦作市人,1946~)交流的情形做引言。猶記2000年10月時澳門陳式太極健身會創會十周年慶,特別主辦兩岸四地傳統太極拳演藝交流大會,學生跟隨洪允和老師及三位師姐一起到澳門,晚上表演餐會時,有幸與來自河南鄭州張志俊老師以及武氏太極拳傳人田春陽老師相鄰共餐,主秀是張志俊老師、洪允和老師,雙方的學生共坐一桌,當晚洪允和老師表演一段,我們學生表演一段,洪允和老師當時打的綜合架特別柔,張老師的學生問怎麼風格有異?張老師說大概是受楊氏太極拳風格影響,然後我們學生表演潘詠周師爺的老架時,張老師的學生再問怎又不一樣?張老師說我們學生的拳架比較像老派的,為何如此?其實中國拳架古來即有分表演、練體、練用三種用途,表演拳架美觀讓人看不出深淺,練體拳架易筋易骨易髓是根本或稱母拳,練用則是每位老師壓箱底的技擊拳架。

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至台灣,陳氏太極隨著杜毓澤、潘詠周、王晉讓、王鶴林、王夢弼與郭青山等六位大師也傳承至台灣。

杜毓澤大師(1897~1990)

師承陳延熙(陳發科之父,老架系)、陳名標( 新架系),杜毓澤其父杜嚴是清光緒朝的進士,曾任翰林院學士。1914年杜毓澤十八歲時,杜嚴邀請陳延熙至家中擔任護院保鏢,並命杜毓澤執弟子禮,向陳延熙拜師,學習陳太老架。後杜嚴調任至廣東,陳延熙因年事已高,推薦其姪子陳名標擔任杜嚴的保鏢,隨其赴任。杜毓澤於是跟隨陳名標繼續練拳,學得了新架(也就是現在所習稱的忽雷架)與炮捶。

潘詠周大師(1905~1996)

江蘇省吳縣人師承陳發科(1887~1957),1930年潘詠周大師就讀北京大學法商學院,先於北平太極拳研究社學習楊氏太極拳,經人介紹從劉慕三先生學習吳氏太極拳,又經劉先生引見,於民國二十年一月正式拜在陳氏第十七代宗師陳發科福生先生門下學習陳氏太極拳,對日抗戰前,潘詠周大師於山東省政府建設廳工作時,與河南武陟人馬先生(陳清平系傳人)相互學習,學習得小架(小架或稱趙堡架),
所傳承的是陳發科的老架及砲捶,老架柔和內斂,砲捶猛如發砲,小架則是圈小緊湊刁鑽。

王鶴林大師(1919~2000)
河南省博愛縣人師承陳發科,其父王尹文在北京為兩議院代議士(國會議員),經同鄉杜芾堂介紹,1928年邀請陳發科至北京教王鶴林拳,時間長達五年。1939年,王鶴林在陝西省城固縣就讀西北大學,結識陳氏太極拳十七世傳人陳子明,又時加請益,拳藝更為進步,王鶴林大師在台灣所傳,主要是陳發科所傳的太極拳大架(又稱老架),姿勢舒展大方。

王晉讓大師(1905~1996)
河南溫縣徐堡鎮人師承陳應德,王晉讓二十一歲時,經長輩商議聘請陳應德到府教學,所傳的名為太極拳小架(原王公稱陳家小架,後由於弟子訪中國內地後,改名稱趙堡太極拳忽靈架),是由陳青萍傳李景延,李景延傳楊虎(字書文),楊虎傳陳應德,又稱「活步方圓架」、「忽靈架」、「忽雷架」,與陳有本所傳的陳氏太極拳小架不同。

王夢弼大師河南溫縣陳家溝人,師承陳發科傳承太極拳老架,郭青山大師河南溫縣城東北所村人,師承陳省三傳承太極拳新架,兩位大師事蹟及傳人,筆者不詳不敢妄寫。

陳發科大師(1887~1957)晚年在北京遭遇詐騙損失大量金錢後鬱鬱而終,逝世後兩年兒子陳照旭大師(1912~1959,陳小旺、陳小星之父)亦亡,父兄相繼死亡時,陳照奎(1928.—1981)大師年約32歲,正是年輕氣盛之期,可惜6年多後又面臨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中國武術也面臨浩劫,在此時期環境惡劣陳照旭大師之拳風更重視技擊,陳發科有另一位早期的弟子洪均生大師(1907-1996),從學十五載(1930-1944),後因困於家計而離師住在山東濟南,洪均生大師說陳式太極拳沒有一個動作是空的,都是有用的,以潘詠周大師在台灣所傳拳架驗證確非虛言。洪派陳氏太極拳在中國山東也自成一格,風格也異於陳家溝目前所傳。

改革開放後,台灣有些老師學生也遠赴河南溫縣向陳小旺、陳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老師(號稱陳家溝四大天王)學習拜師,陳小旺(1945~)、陳小星(1952~),陳正雷(1949~)、王西安(1944~)、朱天才(1945~)等老師,四大天王少年時向陳照丕大師(1893~1972)學拳,青年時向陳照奎學拳,目前在河南溫縣各地開武術學校,大量收徒,是目前中國最流行的拳架系統,還有在北京的陳照奎大師之子陳瑜(1962~)老師所傳拳架,應是楊貴淵老師所指陳家溝拳架風格,可是光在北京又有田秀成大師、雷慕尼大師、馮自強大師系統的陳氏太極拳,在北戴河李經梧系陳氏太極拳,還有一些未知系統的傳人,所以細數不盡。

台灣島小交流容易,卻匯集陳氏太極拳自古多年來不同的系統,有老架、新架、小架、趙堡架、和氏架、忽雷架、最近也有老師引進張國棟系的趙堡架武藝,而楊氏太極拳傳人遍佈台灣各處,每個系統可能都有編有表演拳架、基礎拳架、技擊拳架,陳氏太極拳老師學生有些兼學各系統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甚至兼練八極拳、八卦掌、通臂拳、形意拳、鶴拳等多種拳學融合,所呈現太極拳的風格自然多變。

末學從學洪允和老師,只習練過潘詠周系陳氏太極,未學過其他門派拳,卻幸運的得到所有本門師伯師叔指導,甚至有幸獲得王晉讓大師的弟子汪洋老師多次的指點,本系練拳以道理及練體為主、以氣勁為驗證,用最少的力能化人發人擊人為要,末學在第十四屆臺灣盃比賽所表演的拳架,是小架、砲捶、老架綜合拳架,所謂風格莫非是練拳架後身體素質的變化、拳架的招式、節奏、攻防、意的傳遞與應用,是各門各派歷史經驗的傳承,潘詠周師爺所傳老架的摟膝拗步就有四種變化,端看學生們選擇哪一招來呈現,個人以為陳氏太極拳淵遠流長,今日陳家溝四大天王所傳之風格不能完全代表陳氏太極拳,陳家溝各處,中國各地都有不同陳氏太極拳風格,何況乎台灣?所以回答楊老師:台灣的陳氏太極拳沒有修改,只是選擇不同呈現方式。

敬祝   楊老師拳藝精進萬事如意

林耿永 敬禮

2010/06/20健康快樂的練拳

練陳氏太極是件快樂的事嗎?拳友同學們我們一起練拳是件快樂的事嗎?先不論陳氏太極拳傳統技擊及健身的種種優點,起碼先問問自己練拳快不快樂?

活在現今的社會環境中,當然感受到政治對立、貧富差距擴大、生活痛苦指數昇高、經濟優劣起伏、犯罪率自殺率居高不下等各種惱人的數據及不公義的新聞事件,經由媒體轟炸而心煩,與其讓外在莫名奇妙的資訊損害我們的快樂及健康,何不讓自己去尋求健康快樂?

練陳氏太極是會讓身體健康的,大家都可以認同,而和拳友同學一起練拳,會讓我有溫暖的認同感,或許練拳身體會累、肌肉會酸痛,或許同學間有些競爭心,但不妨礙與同學們一起揮汗如雨的快樂,這般友誼的滋生,其實是最單純的也是最美的情誼。

一週一會的快樂練拳似乎符合現今生活模式,但總有點被動的感覺,若能拋開不必要的應酬,解開電視的束縛,主動追求快樂而多練習,雖然在整天上班後練拳會有疲憊感,只要意動起練則會精神百倍,若有拳理不明,問老師尋拳友共同研究,日日拳藝精進,練到且解開迷團的成就,心裏就會滿足。

同學拳友們,我們常寫信祝福朋友健康快樂,口說而不行是隔靴搔癢,願同學們將練陳氏太極拳單純快樂的美,不停的傳向需要健康快樂的人,大家一週數會,健康快樂加倍。

敬祝大家   健康快樂! 林耿永

20001101參加兩岸四地傳統太極拳演藝交流大會感想

澳門陳式太極健身會創會十周年慶,特別主辦兩岸四地傳統太極拳演藝交流大會,邀請中國河南、廣東及台、港、澳等武林好手登台獻技,當晚匯演項目除有獅藝和集體太極拳、南拳、太極刀、蓮花太極扇、刀術、砲捶等團體表演之外,還有陳氏太極劍,蝴蝶雙刀、九節鞭、八肘一路、陳氏老架一路、白眉單勁、對刺劍、大排刀、小梅花拳、雙手劍、大刀對長凳、單刀破三槍、苗刀、棍術、三節棍進盾牌、形意拳、砲捶、推手等個人或小組表演,不僅節目精彩,整個澳門文化中心二館觀眾席上坐無虛席,而有更多觀眾在場外抱憾而歸。縱觀活動能辦的如此成功,由澳門當地之華僑報、澳門日報等媒體有五篇以上報導,及澳門官方出借最新澳門文化中心二館,並於演藝交流會後之隔日晚宴,不僅席開五十桌以上,參加人士從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派長子代表以降,各民意代表、體育官員、教育官員、各校校長,各武術團體及武術愛好人士均列席至晚宴結束(晚間11時),由此體會澳門官員與居民對武術運動的重視,相較於台灣心中不免噓唏,嘗與友人玩笑提及台灣政府只要撥出奧運經費的10﹪,發展太極拳及各項武術,重視武術強健體魄的功能,相信不久日後健保局就不會虧損,這點中國方面倒比台灣政府有遠見。

澳門陳式健身會會長李文欽提及,他於1989年執法日本全國武術賽時,發現在1700名自費參賽選手中竟有1400名是參加太極拳比賽,當時已有日本人預言,15年後日本將成為世界太極拳中心。他們的論點是中國只顧及經濟發展,研究太極的人僅限專業人事,普及率不高,而當時日本已有150多萬太極人口,加上他們做事認真,資源充沛等優勢,取代中國指日可待,他聽到日本人的豪言壯語後,不僅沒有洩氣反而更加努力推廣。

學生有幸跟隨陳氏太極拳第十七代宗師陳發科先生嫡傳潘泳周大師之第一代第子洪允和師傅及林勝穎老師、葉麗玉、葉麗珠師姐到澳門參與活動,一下飛機立即到澳門體育發展局參加由中國陳氏太極拳名家張志俊老師主講「太極推手實用手法:指導手和打擊手的運用」講座──1973年張志俊六上陳家溝學藝,後來結識陳照奎大師,1974年並拜陳照奎大師為師,更將陳照奎大師接往家中照料,張志俊自豪的說在那段期間裡(4年),他與老師朝夕相處習練拳架推手,拳藝突飛猛進。1980年應中國鄭州市體委及武協邀請開使對外授拳,而弟子們在歷次中國武術競賽中,多有優異的表現。1983年5月張志俊代表中國鄭州市與日本練心館25人代表交手未獲一敗之佳績,更為人所津津樂道,張志俊近三十年來孜孜不倦研究陳太拳藝與推手,可謂實戰名家。

在澳門三天的時間裡,清晨我方與張志俊師徒參加澳門當地太極拳團體活動及觀光、因澳門人的生活作息較晚,行程活動往往達晚間11點以上,然而再晚也澆不熄拳藝交流的熱誠,每天台灣中國陳太名家相會總在凌晨0點至3點,洪老師和我與張志俊師徒在飯店的房間裡促膝長談,廣範地討論拳理差異,練拳的心得互換,然為避免在拳架上論及優劣爭辯,皆不談拳架,僅就手、肘、肩、腰、跨、膝、腳各關節應注意事項、一身五弓的概念、纏絲發勁方式及推手運用進行討論。其中著墨較多有張老師提出「梢節領勁」、「肘定位」、「以手領勁入妙境,兩頭捲曲定乾坤」、「能用手,不用肘,能用肘,不用肩,能用肩、不用腰、能用腰,不用腳」、以及「節節貫串前,先節節分家」的實戰理論,張老師自謙地說這是幼稚園級數的理論,洪師傅亦對整勁、不斷勁的身形、鬆柔之實際體驗、太極拳在台灣發展情形及對堅持傳統拳架的理由多作說明,雖無歌訣般詞句,但字字切中拳理,雙方見解精闢,對於未入門的我而言,有如字字珠璣句句金般獲益良多。在臨別澳門前之晚宴,坐在澳門濠江中學武術教練田春陽老師旁,田老師來自西安是中國國家武術六段,擅武式太極及各家太極、通備拳等武藝,席間田老師談起武術,臉上煥發出熱情,言語間流露武術似乎是他的一生,那樣專注熱切地說明練武的心得,說到興奮時,更拉著洪師傅到僻靜處實際操練起來,印證雙方所討論之精髓,真正做到了「以武會友」的交流目的,與田老師共餐可謂武術大餐,但隱隱間總覺得自己對武術努力度不夠而汗顏。

三天的澳門行滿腦武術經,趁假期尚未結束,按預定行程轉往珠海及深圳,一方面沉澱所學,一方面想多了解中國的發展,在風和日麗的天氣裡,與老師及師姐們,放鬆心情看景看人看都市,眼見深圳的都市發展之速,令我不免贊嘆,雖然是極權政府才能做到,畢竟亦不是件容易的事。回到台北,天氣依然陰雨,颱風即將來臨,台灣島內政治有如天氣般不安。

潘永周大師答問47

問:演練拳架是否應注意內息之運轉?

答:拳套已畢平時練習要確切把握立身中正、用力勿過、呼吸自然﹝在定式時呼氣務盡,腹部鬆淨而內氣歸於丹田﹞三大原則,在外形上先求方正待拳架演練純熟再進研內裏功夫。

潘永周大師答問46

問:沾連粘隨之勁與纏絲勁之關係?

答:「沾」和「粘」是用勁之輕重,「沾」用勁較輕靈,「粘」用勁較沉著,「連」和「隨」是方向之不同,「連」是敵勁向我來而我接連之,「隨」是敵勁去而我緊隨之也,可以說「連」則用「沾」,「隨」則用「粘」,以陳氏纏絲勁說沾連用於逆纏,粘隨用於順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