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陳式太極健身會創會十周年慶,特別主辦兩岸四地傳統太極拳演藝交流大會,邀請中國河南、廣東及台、港、澳等武林好手登台獻技,當晚匯演項目除有獅藝和集體太極拳、南拳、太極刀、蓮花太極扇、刀術、砲捶等團體表演之外,還有陳氏太極劍,蝴蝶雙刀、九節鞭、八肘一路、陳氏老架一路、白眉單勁、對刺劍、大排刀、小梅花拳、雙手劍、大刀對長凳、單刀破三槍、苗刀、棍術、三節棍進盾牌、形意拳、砲捶、推手等個人或小組表演,不僅節目精彩,整個澳門文化中心二館觀眾席上坐無虛席,而有更多觀眾在場外抱憾而歸。縱觀活動能辦的如此成功,由澳門當地之華僑報、澳門日報等媒體有五篇以上報導,及澳門官方出借最新澳門文化中心二館,並於演藝交流會後之隔日晚宴,不僅席開五十桌以上,參加人士從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派長子代表以降,各民意代表、體育官員、教育官員、各校校長,各武術團體及武術愛好人士均列席至晚宴結束(晚間11時),由此體會澳門官員與居民對武術運動的重視,相較於台灣心中不免噓唏,嘗與友人玩笑提及台灣政府只要撥出奧運經費的10﹪,發展太極拳及各項武術,重視武術強健體魄的功能,相信不久日後健保局就不會虧損,這點中國方面倒比台灣政府有遠見。
澳門陳式健身會會長李文欽提及,他於1989年執法日本全國武術賽時,發現在1700名自費參賽選手中竟有1400名是參加太極拳比賽,當時已有日本人預言,15年後日本將成為世界太極拳中心。他們的論點是中國只顧及經濟發展,研究太極的人僅限專業人事,普及率不高,而當時日本已有150多萬太極人口,加上他們做事認真,資源充沛等優勢,取代中國指日可待,他聽到日本人的豪言壯語後,不僅沒有洩氣反而更加努力推廣。
學生有幸跟隨陳氏太極拳第十七代宗師陳發科先生嫡傳潘泳周大師之第一代第子洪允和師傅及林勝穎老師、葉麗玉、葉麗珠師姐到澳門參與活動,一下飛機立即到澳門體育發展局參加由中國陳氏太極拳名家張志俊老師主講「太極推手實用手法:指導手和打擊手的運用」講座──1973年張志俊六上陳家溝學藝,後來結識陳照奎大師,1974年並拜陳照奎大師為師,更將陳照奎大師接往家中照料,張志俊自豪的說在那段期間裡(4年),他與老師朝夕相處習練拳架推手,拳藝突飛猛進。1980年應中國鄭州市體委及武協邀請開使對外授拳,而弟子們在歷次中國武術競賽中,多有優異的表現。1983年5月張志俊代表中國鄭州市與日本練心館25人代表交手未獲一敗之佳績,更為人所津津樂道,張志俊近三十年來孜孜不倦研究陳太拳藝與推手,可謂實戰名家。
在澳門三天的時間裡,清晨我方與張志俊師徒參加澳門當地太極拳團體活動及觀光、因澳門人的生活作息較晚,行程活動往往達晚間11點以上,然而再晚也澆不熄拳藝交流的熱誠,每天台灣中國陳太名家相會總在凌晨0點至3點,洪老師和我與張志俊師徒在飯店的房間裡促膝長談,廣範地討論拳理差異,練拳的心得互換,然為避免在拳架上論及優劣爭辯,皆不談拳架,僅就手、肘、肩、腰、跨、膝、腳各關節應注意事項、一身五弓的概念、纏絲發勁方式及推手運用進行討論。其中著墨較多有張老師提出「梢節領勁」、「肘定位」、「以手領勁入妙境,兩頭捲曲定乾坤」、「能用手,不用肘,能用肘,不用肩,能用肩、不用腰、能用腰,不用腳」、以及「節節貫串前,先節節分家」的實戰理論,張老師自謙地說這是幼稚園級數的理論,洪師傅亦對整勁、不斷勁的身形、鬆柔之實際體驗、太極拳在台灣發展情形及對堅持傳統拳架的理由多作說明,雖無歌訣般詞句,但字字切中拳理,雙方見解精闢,對於未入門的我而言,有如字字珠璣句句金般獲益良多。在臨別澳門前之晚宴,坐在澳門濠江中學武術教練田春陽老師旁,田老師來自西安是中國國家武術六段,擅武式太極及各家太極、通備拳等武藝,席間田老師談起武術,臉上煥發出熱情,言語間流露武術似乎是他的一生,那樣專注熱切地說明練武的心得,說到興奮時,更拉著洪師傅到僻靜處實際操練起來,印證雙方所討論之精髓,真正做到了「以武會友」的交流目的,與田老師共餐可謂武術大餐,但隱隱間總覺得自己對武術努力度不夠而汗顏。
三天的澳門行滿腦武術經,趁假期尚未結束,按預定行程轉往珠海及深圳,一方面沉澱所學,一方面想多了解中國的發展,在風和日麗的天氣裡,與老師及師姐們,放鬆心情看景看人看都市,眼見深圳的都市發展之速,令我不免贊嘆,雖然是極權政府才能做到,畢竟亦不是件容易的事。回到台北,天氣依然陰雨,颱風即將來臨,台灣島內政治有如天氣般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