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功四經 (作者不詳)

1、內功經
內功之傳,脈絡甚真;前任後督,行氣滾滾;井池雙穴,了勁循循。千變萬化,不離乎本,得其奧妙,方歎無垠。龜尾升氣,丹田練神,氣下于海,光聚天心。
既明脈絡,次觀格式;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背平而正,足堅而穩,膝屈而伸,襠深而藏,肋平而張。
既明格式,下言氣竅:氣調而勻,勁鬆而緊,緩緩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後呼,一出一入;先提後下,一升一伏;內收丹田,氣之歸宿,吸入呼出,勿使有聲。下收谷道,上提玉樓,或坐或立,吸氣于喉,發意送下,漸至底收。升的升路,肋骨齊舉;降的降所,氣吞俞口。
既明氣竅,再詳勁訣:通、透、穿、貼、鬆、悍、合、堅。曰通,勁之順也;曰透,勁之速也;曰穿,勁之連也;曰貼,勁之絡也;曰鬆,勁之渙也;曰悍,勁之萃也;曰合,勁之一也;曰堅,勁之轉也。
按肩以練步,逼臀以堅膝,圓襠以堅胯,提胸以下腰,提頦以正項,貼背以轉手,鬆肩以出勁。曰橫勁,曰堅勁,變之分明,橫以堅濟,堅以橫用。
五氣朝元,周而復始,四肢元首,收納甚妙。練神練氣,返本還原,天地交泰,水升火降,頭足上下,交接如神。靜生光芒,動則飛騰,氣勝形隨,意勁神同。以神帥氣,以氣帥形,形隨氣騰。
勁訣既詳,下言調氣: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閉目鉗口,細調呼吸,一出一入,皆從鼻孔,而少時氣定,遂吸氣一口,默想真氣自湧泉發出,升于兩肋,自兩肋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後,漸升于泥丸百會穴;降氣時,默想真氣由泥丸降至印堂,至鼻,至喉,至脊背,透至前心,沉于丹田。丹田氣足,自能複于尾閭,達于 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復始,從乎天地迴圈之理也。
2、納卦經
頭頸效法乎乾,取其剛堅純粹。
足膝效法乎坤,取其鎮靜厚載。
肩背宜於鬆活,是以巽順之意。
襠胯又宜措緊,須現兌澤之情。
胸欲練起,艮山相似。
肋有呼吸,震動莫測。
坎離為水火之象,水濟火,為濟水。
心腎為水火之臟,水宜升,火宜降。
3、神運經
練形而能堅,練精而能實,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飛。固形氣以為縱橫之本,萃精神以為飛騰之基,故形氣成為盛而能縱橫,精神足而飛騰。
內功十二大力
訣云 :底練穩步如山,堅膝屈腿如柱,襠胯內外淩集,胸背剛柔相濟,
頭顱正直撞敵,三門堅肩貼背,二門橫肘豎肘,穿骨破彼之勁,
堅骨掛彼之下,內掠敵彼之裡,外格敵彼之外,撩攻全域若一。
4、地龍經
地龍真經,利在底攻,全身練地,固強精神,伸可成曲,住也能行,曲成伏虎,伸成騰龍,行住無跡,曲伸潛蹤。身堅似鐵,法密如籠,翻猛虎豹,轉疾隼鷹。倒分前後,左右分明,前攻用掌,二三門同;後攻用足,踵膝通用;遠則追擊,近則接迎;大胯著地,側身局成;仰則若坐,*骨單憑;高低任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