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語錄59-身心十二要6

六、著
自古聖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但文事皆有成書,經史子集無所不備,則略而不言。自黃帝堯舜,以至唐宋元明總戎機者,雖各著有兵書,然不過步法止齊耳,至打拳皆未之及。
拳之一藝,不知始自何時,俱未見有成書。歷唐、宋、元、明、大清,即間有書。亦不過畫圖已耳,皆未詳言其理,以示階級可升。當習此藝者,往往失之于硬,蓋由尚血氣不尚義理。義理不明,勢不至,留不放僻邪而不止。
我陳氏自山西遷溫,帶有此藝。雖傳有譜,亦第圖畫,義理亦未之及。愚無學識,工夫極淺,不敢妄議注譜。但為引蒙,不得不聊舉大意,以示學者下工夫。
每一著必思手從何處起,何處過,至何處止;外面是何形象,裡邊是何勁氣, 要從心坎中細細過去;此著之下,與下著之上,夾縫中如何承上,如何起下,必使血脈貫通,不至上下兩著,看成兩橛。始而一著,自成一著,繼而一氣貫通,千百著如一著矣。
如攬扎衣,右手從左腋前起端,手背朝上,手指從下斜行而上,先繞一小圈,中間手從神庭前過去,徐徐落下。胳膊只許展九分,手與肩平停止,手背似朝上微向前合。其手自始至終行走,大勢爲弓彎之意。上面如此運行,底下右足亦照此意與手一齊運行。手行到地頭,然後足趾亦放得穩當。手中內勁由心發起,過右乳,越中府,逾青靈穴,沖少海,經靈道,渡列缺,至中沖、少沖、少商諸穴止。足是先落仆參,過湧泉,至大敦、隱白諸穴上。且其內勁必由於骨之中,以充於肌膚之上,運至五指上,而後止。頂勁提起,腰勁捺下,長強以下翻起來,襠勁落下,右手與左手合住,膝與襠、與胸、與小腹諸處無不合住。
合也者,神氣積聚而不使之散漫,非徒以空架間著,苟且了事。惟恭敬將事, 則神氣處處皆到,方不蹈空。下著單鞭,大概與此著同。
大凡手動爲陽,手靜爲陰;後背則爲陽,前胸則爲陰。亦有陰中之陽,陽中之陰。某手當令,某手爲陽。某手不當令,某手爲陰。亦有一著也,先陽而後陰;一手也,外陰而內陽。一陰一陽,要必以中峰勁運之。
中峰者,不偏不倚,即吾心之中氣,所謂浩然之氣也。理宰於中,而氣行於外是也。濁氣下降,合住襠勁。下盤穩當,上盤亦靈動。
千言萬語,難形其妙。當場一演,人人可見可曉。落于紙筆,皆成糟粕。 形于手足,亦成迹象。而更非迹象,無以顯精神。猶之非糟粕無以寫義理。是在善學者,孟子曰: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其斯之謂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