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新北市永和區體育會陳氏太極拳委員會洪挺嚴老師提供
一、意和氣(第一特點意氣運動)
第一個特點是意氣運動,說明「氣」是受「意」的指揮,此處所謂的「氣」,不是吾人肺部呼吸的空氣的氣,而是一種「內氣」。這種內氣在中醫理論是認為從母胎中秉承而來的,叫作「元氣」、「正氣」、「先天氣」等。武術家把這種氣叫作「中氣」、「內氣」、「內勁」等。拳譜說︰「以心行氣,以氣運身。」
練太極拳是用意行氣,至於呼吸之氣,要任其自然,不可故意做作。呼吸要配合動作的開合,開則用呼,合則用吸;並須使呼吸之氣由丹田出入。通常用腹部呼吸,腹部呼吸有正反兩種。習太極拳應用腹部呼吸,正反呼吸不拘可從其習慣,因其效果則一。陳家則用腹部反呼吸,並且要配合纏絲勁的關係,不是單純的氣沉丹田,並有丹田內轉的作用。太極拳的一舉一動是用意不用力,先是意動而後形動,這樣才能做到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動作才能沉著,久練之後,氣能收斂入骨,達到深奧的功夫。至於所說的氣到勁到的「勁」,是太極拳練成定型以後,因為動作的快慢相間,開合相寓,方圓相生和剛柔相濟等,有滔滔不絕的起伏,促使意氣動盪,並使顯於外面的神氣,亦呈鼓盪交替活動;同時肌肉也能協調地收縮與放鬆,即或偶然受到突然的刺激,也不會使這種協調的動作受到損害,能夠做到這一點,即表明肌肉的活動與內臟器官之間已經建立了極鞏固的協調關係,也就能發生一種「勁」,所以只要意到氣就到,氣到勁也到。因此太極拳是一種「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和「用意不用拙力」的意氣運動。
意與氣二者的運用,是始終貫徹於練拳過程中,練拳的每一個動作都是隨著意氣不斷的靈活變換,毫無一絲的亂動。意與氣可以說是拳的靈魂。故曰︰心為一身運行之主宰』。又謂︰「心如將軍,氣如兵,將軍一出令,則士卒皆聽命」。心是發令的,氣是奉令而行的,氣再運動身肢。觀此可知意與氣之重要,其餘七個特點,如無此第一個特點之意和氣,則其他的特點也不能表現其特性而致用,所以這八個特點是相互依賴,制約,促進而轉化的,但主要的是意和氣,如果沒有了意和氣,那就等於沒有了靈魂,是以列為太極拳特點之首。
二、掤勁(第二特點彈性運動)
第二特點是彈性運動,提出了將身肢放長的方法。方法是︰一虛領頂勁和氣沉丹田,二含胸拔背,三沉肩墜肘,四開胯屈膝的旋轉;這四個方法是使身軀、脊背、手臂、腿部的放長。肌肉在受力時,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伸長,但當引起伸長的外因消除後,肌肉就立刻恢復原狀,這是肌肉本身固有的一種彈性,太極拳就是鍛鍊這種肌肉的彈性;對於生理健身說可以使血管暢通,增強新陳代謝和氣體的交換,能得到更多的氧氣,降低血壓,防止血管硬化,對於技擊說,由於日久鍛鍊這種肌肉彈性可以產生一種掤勁。勁是生於彈性,是在肌肉原有的彈性基礎上將骨骼韌帶等與肌肉聯合起來放長中鍛鍊出來的,是必須經過久練才能產生的一種勁。其鍛鍊要領,還要先從用意著手,要從神聚氣歛的情況下不鼓勁用力運動,有使身肢放長的意思。在身肢放長的情況下,使人精神提起而集中,氣沉而內歛,這是一種自然產生的現象。
掤勁是太極拳勁的基礎,無論按、擠、捋、掤、採、挒、肘、靠都要有掤勁(推手的掤是對方按我,我以手臂捧住,不使下落,而有向上之意的掤)。也可以說周身都要有這種掤勁,才能夠當外力來時可以抵禦和反擊,所以太極拳有「掤勁永不丟」之語,在陳鑫著作中說︰「沿路纏綿,靜運無慌,肌膚骨節,虛虛開張」。
三、纏絲勁(第三特點螺旋運動)
第三個特點是螺旋運動,是說明螺旋形的纏絲勁之實質、作用、種類和要點,在這個特點螺旋運動中說明纏絲勁是立體的螺旋上升的。因為每一動作是由於掌心內外翻轉,表現在上肢是旋腕轉膀,表現在下肢是旋踝轉腿,表現在身軀是旋腰轉脊。三者結合起來形成一條其根在腳,主宰於腰而形於手指的空間旋轉曲線。因此太極拳的纏絲勁是好像地球環繞太陽運轉走弧線,同時地球本身還自轉著旋轉。纏絲勁的作用是可以將外來的壓力因旋轉而落空,在太極拳的術語叫作「化」;同時還可以牽動對方的重心而乘勢反擊,術語叫作「發」。
纏絲勁的種類是分基本的順逆纏絲和方位的進退,大小、裏外、上下、左右等五對纏絲。順逆纏絲勁的表現於上肢手臂者,是順纏手心轉向自己面部,逆纏手背轉向自己面部。表現於下肢腿部者,是順纏膝部由內轉向外,逆纏膝由外轉向內。纏絲勁的左右和上下的方位纏絲合成一個整圈,同時結合裏外,使平面圈變變成一個立體圈,這正是纏絲勁的螺旋運動的特色。其次,為了在練拳時有左右逢源,連隨於人和節節貫串,周身一家起見,又有大小,進退兩對方位纏絲的配合,以滿足健身和技擊上的需要。至於纏絲勁在勁別上掌握特點三︰(一)毋使有缺陷處,(二)毋使有凹凸處,(三)毋使有斷續處。纏絲勁是陳氏太極拳所特有,深奧莫測,精妙之處,難言萬一。
四、虛和實(第四特點虛實運動)
第四個特點是虛實運動,在這個特點的標題中提出了兩個前題是立身中正和上下相隨。說明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必須分清虛實。動作能分清虛實地轉換,就可耐久不疲。因此練太極拳時雙手要有虛實,雙足也要有虛實,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隨地分清虛實,也就是說,左手實則左足應虛,右手虛則右足應實。這就是上下相隨,同時起調節內勁使保持中正的作用。此外並且要形成落點的虛中要有實,實中要有虛,從而處處總此一虛一實,使內勁處處達到中正不偏,而達到立身中正的目的。虛實的比例,在初學時可以大虛大實,此後逐步練成小虛小實,最後達到內有虛實而外面不見有虛實的境界,這是虛實的最深功夫。
說到輕重浮沉與虛實的關係,提出了一︰要「半」,不要「偏」,二:要「沉」,不要「重」,三:要「輕」,不要「浮」,和四:三個無病的虛實︰「雙輕」,「雙沉」和「半輕半重」。陳氏對於虛實一事,極為重視,觀陳鑫說︰「開合虛實,即為拳經。」可以想見,因為陳氏非常著重中正,重心穩定,因此不致犯偏的毛病。動作主張輕靈中帶沉著,所以亦不易犯浮和重。虛實著重於內部的變化,要以意念的虛實為虛實,還要講究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腿部因為要支持全身的重量,比較上部手的虛實要顯露於外,亦要講究虛中有實和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站煞,總要使步法的變換靈活迅速。而且不但手與足要分虛實,全身各部都要分虛實,大概說起來,胸部關聯著上肢的虛實,腰部關聯著下肢的虛實,各部份的虛實,相互呼應有相吸相繫之意。太極拳的動作圓圈,在轉圈中間,虛實在變換。半圈為虛,半圈為實,虛實合成一圈,這就陰陽變化的道理。在一圈之內,隨時有無數的小圈,就有無數的虛實靈活變換。所謂陰變陽,陽變陰,似陰非陰,似陽非陽,忽隱忽現,使人不可捉摸,致勝於不知不覺之中。
五、節節貫串(第五特點節節貫串運動)
第五個特點是節節貫串運動,說明為了要達到所謂一動全動的目的,必須以腰脊為中心,所以要以腰脊帶頭。因為腰與脊是居人身的中部,天然具有中軸的功能,如果能夠配合螺旋運動的纏絲勁,就可以達到節節貫串的要求,從而發揮離心力與向心力的作用。同時全身關節的動度亦由腰脊來調節,並且由於腰脊帶頭的作用,做到節節貫串以後,就可以達到周身一家的功夫。練成這種功夫,只要腰脊微微一動,就能使全身內外各部配合著動起來,做到內外相合。這種貫串各關節的運動,可以增強關節,阻止關節退化,因此太極拳有健身難老的功效。至於此節節貫串的實質是關節的旋轉,不是簡單地由某一節飛躍到另一節的動,這種飛躍的動法是零斷的,所以稱為「零斷勁」,是不好的勁。由此節節貫串運動出來的勁,因為也要運用纏絲勁,所以是形成一種關節與肌肉貫串起來的「貫串勁」,這就是節節貫串的實質。陳鑫著作中對於貫串一事說得很多,他說︰「拳之一道,進退不已,神氣貫串,絕不間斷。上著下著,一氣承接,勿令神氣間斷。」陳鑫所說的神氣貫串,一氣相生,一氣貫通等︰也就是要求節節貫串,進而著著貫串(就是第六特點的一氣呵成),要達到貫串一氣,對於所謂拳勢之起、承、轉、合,必須明白研究清楚。
「起」是發勢,也叫作起勢,陳鑫說︰「打拳全在起勢,一起得勢,以下無不得勢」。
「承」是接著,陳鑫所謂︰「接骨鬥筍,細心揣摩」。
「轉」為變換,亦稱轉關,陳鑫曾說︰「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轉,所謂︰得勢爭來脈,出奇在轉關」。
「合」為成勢,就是在每著式成之時謂之合。
上述勢之起、承、轉、合就是做好節節貫串和著著貫串的方法,但有些身法、手法不易用文字形容,所謂一落筆墨,盡是糟粕,要學者自己去心領神會,默默揣摩,總有所得。
第六個著著貫串(第六特點是一氣呵成運動) 是第五個特點節節貫串的進一步,也就是做到著著貫串,使在練全趟架子時,能夠相連不斷,滔滔不絕的一氣呵成。這個一氣呵成著著於內勁的不斷,這是可以使運動量增大的方法。其具體的方法是︰在手法上遇到往復時,要嵌進摺疊;在步法上遇到進退時,要嵌以轉換;在開合、收放時,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勁。這些也是要在纏絲勁的運轉中來實現的。如果在發勁之後,出現了斷勁的現象,就要將這種發勁的餘意接續下去。萬一意與動作也脫了節,形成意外馳,動作無主,變成內外不一時,這是意也斷了,那就要運用意和勁的餘神來接續下去。為了要做到這點,勁要有摺疊轉換,動作要用意不用力,使演練拳架的身法如同長江水流的滔滔不絕,中間毫無御勁的地方,亦無意馳的時候,這樣就可自然地達到一氣呵成的要求。
陳鑫著作中有「太極拳內精圓圖」,係倣河圖作纏絲圓勁圖及「太極拳外形方圖」,係倣洛書作行體方正圖,說明太極拳實係︰『外方而內圓,上圓而下方,方者其形,圓者其神也。圓因方成,此方圓相通之理,要皆本「一」字所生。這是方圓相生之理,至於方圓相生之應用,是在初學時一切動作要求圓,等到功夫相當純熟之後,在運勁到達終點時,就要在圓中現出方來,那就可以表現出各種勁道來,亦即是發勁。如果能夠練到由大圈收至小圈,由小圈練到沒圈,祇運用肌肉皮膚的漲縮和骨的些微地一轉,變換角度來實施拿放,敗敵於不知不覺之中,到了有這種功夫的地步,那就可以不必顧慮有斷勁發生,這是表示已經達到方圓相生的高度境界了,而且在練拳時的神氣一定隨著動作而動蕩,能夠神氣動蕩,也就表明內在的意識沒有離開動作而外馳,也就是一氣呵成了。所以一氣呵成也要從意識上注意,非徒在外形。
七、剛和柔(第七特點剛柔相濟運動)
第七個特點是剛柔相濟運動,方法是從柔到剛和從剛到柔。在初學時間,因為人身原來有一股僵硬勁,要力求柔軟來化去這原有的僵硬勁,所以在這時間練拳要越柔軟越好,這段時間愈長愈好,一般要一、二年的時間。這段時間稱之謂求軟摧僵時期,這一時期的特色是盡力求柔,在毫不用力的原則下慢慢地動作。這時愈柔軟愈能摧去原有的僵硬勁,要練到一些僵硬也沒有,動作起來能節節柔軟地貫串起來,那就可以所謂有心求柔,無意成剛了。全身鬆開,是一種有意識的鬆,不是一種像一堆爛泥的鬆,同時也不是有絲毫努責鼓勁,由鬆開的放長來使身肢產生一種富有彈性的掤勁。練拳練到極柔軟以後,再用功練習,使這種具有彈簧勁的掤勁加強彈性,就成了太極拳的剛。這種剛是經千錘百煉出來的富有彈性韌性的剛,這種剛也是要從纏絲勁的絞來絞去中練出來的。有了由柔練出來的剛,就可以達到忽柔忽剛,亦柔亦剛的境界,這個時期稱之謂練柔成剛時期。練成了可剛可柔,忽剛忽柔,亦剛亦柔的程度,更進而配合著拳勢的開合變換剛柔,原則是在神氣上隱的時候是柔,顯的時候是剛,在拳勢上是通過開與合,在運勁過程中表現為柔,在運勁到達落點時,則表現為剛。因有神氣的隱顯與勁勢開合的配合,剛柔就得以充分地表現出來。落點是運勁到達盡頭之點,乃是神顯氣聚之處,所以此時此處運用剛法,可謂恰到好處。除此以外,在一切開合轉換過程中,因為都是神氣鼓蕩和圓活轉換變化的過程,此時均宜用柔法。概括起來說,每個拳式動作都有開合,每個開合過程中都有運勁的落點,落點要用剛勁,其它都用柔勁,這樣就會達到剛柔相濟。因此有「柔行氣,剛落點」的術語。
八、快和慢(第八特點快慢相間運動)
第八個特點是快慢相間運動,快慢的涵義有二,一為指練一趟架子所需要的時間長短,二為指每一個拳式中的運動速度不一,在轉關處慢,過了轉關後逐漸加快,運到落點時最快,發後復轉慢。第一個含義是練拳快慢的發展程序,在初學階段,萬不可快,慢可以揣摩姿勢的正確性,不過慢,也不是慢無限止,不能慢得痴呆,所以慢必須在神氣鼓蕩和意氣靈換的條件下求慢。這個求慢的練習時間,大概要經過一二年。以後隨著熟練的程度漸漸加快速度,也就是縮短練一趟架子所需要的時間,但快不可發生浮飄與錯亂,同時也是鍛鍊勁的時間。最後到功夫精進後,拳式可由開展進為緊湊,使運勁的線速度又逐漸變緩,而在轉關處的角速度卻更加快了。這是先慢,後快,復緩的三層步驟,是練一趟架子快慢發展的三個程序。至第二個含義的每個拳式中的快慢,即轉關處要慢,過了轉關處就逐漸加快,運到落點時最快,以後復轉慢,如此周而復始的原則是要始終遵守著的。因此練習太極拳是經過能快能慢的鍛鍊,所以能在應用時可以「彼微動,己先動」和「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握著有利的條件,這就是所謂快慢相間。陳鑫說︰「慢要慢到別人跟不上我,快也要快到別人跟不上我。」又說︰「此拳之運,不貴速而貴緩,緩則可以細心揣摩,由粗及精,且其運勁可以自知運到指頭與否﹖能如此運,將來功夫成時,其速無比。」其中「運勁可以自知運到指頭與否」一語,學者須多注意。
綜觀特點八個,相互關聯,不可分割。
第一個特點的意和氣是太極拳的基本要點,是太極拳的靈魂。
第二個特點的由於身肢放長而生的掤勁,就變成了一個富有彈性的整體活動。
第三個特點的纏絲勁是太極拳運動的核心。
第四個特點的調整虛實,是太極拳的姿勢,在於立身中正。
第五個特點的節節貫串,進而著著貫串。
第六個特點的一氣呵成,這是以腰脊為主宰,輔以摺疊與轉換,來達到周身一家的整勁。
第七個特點的剛柔相濟,是太極拳的質量。
第八個特點的快慢相間,是太極拳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