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如打鐵

當初想練拳其實是為了好玩!
我自大學時期通過國術社團,接觸陳氏太極拳,在學校的時候大家一起練功,一起出去吃飯出遊比賽,畢業後因故中斷五年,期間仗著年輕身體好,長時間熬夜遊玩,造成身體嚴重過敏,決定重新再練,想不到至今已有15年左右,從年少的小鮮肉變成中年歐巴!

剛開始練拳,一招一式就定在那邊好幾分鐘,學了新招就忘舊招,一直到快畢業,一套拳都沒學會,還好那時候覺得至少要把老架學完,於是每天下課後就瘋狂的練習,回宿舍也拼命看拳譜,記招式,總算在畢業前把拳學完!但越練到後面才發現這套拳很難,因為會隨著練習,先學外形,再練內裡,不斷的改正姿勢和用力方法,建立起正確的結構。

友人問我平常做什麼運動?當我告訴友人我練習太極拳的時候,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我知道,就是早上公園裡面老人家練的慢吞吞的那個對不對?還說年青人鍛鍊身體,為什不選游泳、跑步、健身房的活動,反而要練老人家練的拳呢?聽到這樣的話我都會慢條斯理的說:我練的不是公園裡老人家練的。雖然他們都會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聽著,但事實就是如此,因為我所習陳氏太極拳太少見於一般民眾,需要穩扎穩打的練習才能入門,雖然難練,但是對於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是非常有幫助。

現在我覺得練太極拳像是打鐵一樣的在鍛鍊人體,通過練習拳架來打磨身子骨,尤其練習的時候總會伴隨著一種感覺,我在排除身體裡的雜質,猶如打鐵一樣,一錘錘的在敲打自己,每招每式都要配合腰胯的旋轉開合,以及意念的延伸,當這些練入身體,你這塊鐵的質量越好。

百煉鋼怎麼練成的,一個字“錘”,大火加熱,燒的通紅,取出後,錘打出內裡多餘的雜質,讓鐵材變鋼材。
練拳也是,一個字“練”!想要學好,不要怕流汗,不要說沒時間,不要怕累,不要怕尷尬,練就對了。

隨著時間的過去,練習久了,功力增強,身體很久沒有感冒,過敏消失,體力也變好,身體變靈活了,平衡感協調性增加,腦袋也變清楚了,這些都在不知不覺中發生,連我自己都沒想到。

太極拳帶給我身體心靈的自由,可以強化記憶和體力,尤其是心態都會隨之改變,不是散漫、不是隨興、而是一種順著自然的軌跡而變動思考,當人的思想自由,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所以太極拳也是門自由之拳。

林奕志

我與太極拳

 

從小看武打電影就對武術非常的嚮往,但就只是有心想學卻無行動。第一次接觸太極拳是高職看我爸從大陸帶回來的示範影片,裡頭打的是楊式,邊看影片邊模擬動作,結果打個幾式後就放棄了。在大學二年級後因為想參與社團,原本武術魂就又起來了,那時學校裡有跆拳道社跟後來從同班同學得知國術社,在希望能手腳並用的前提下自然就捨棄跆拳道社而選擇了國術社。說到這真是個緣分,當時社團老師就是教導陳氏太極的老師-朱老師,所以從那時起打開了我與太極拳的不解之緣。
由於社團的時間有限,所以我大部分的拳架都是由學長先教再由老師細調,老師常說看我演練架子就是到是哪位學長帶的呢。太極拳其實很多系統(陳 楊 吳 武 孫…)沒接觸過的人真的是無法區別,每個想學之人一定都會問過這個問題,學那個好呢?有的老師會告知其區別及其優劣,不過初學者一定聽不懂啦;有的老師則是只讚賞自己學的,不過如果不相信自己的系統怎麼練得下去;甚至有老師會批評其他系統;這樣會讓本來就不知道怎麼區別的有心者無所是從,我想這可能也是打退想學太極的一小部分原因吧。
太極拳老實說還真的不太好學,不但式子多,要求也特別多,在大學結束前好不容易才把老架的順序學完,之後因為沒有升學去當了兵,也是從那時後到出社會工作後的幾年,暫停了好長一段沒有練拳。好在老師並沒有放棄我,所以又慢慢的接軌了回來,但沒多久老師就很突然的辭世了,讓我和學長們非常的震驚跟懊悔,在老師的後事完成後,我和學長們約好要將老師所教的東西精進並傳承下去。一開始先由學長指導,之後聯繫上了老師的師弟-林教練,得知教練在板橋有開課教學,所以練拳的地點跟重心就移了過去。
學拳過程經歷老師、教練的指導,從一開始的生澀到熟練,經過了好幾年我仍然不敢說學會了這套拳,也正因為它的深奧所以才讓人想去研究它,這課題或許是得花一輩子的時間去體會,追尋這所有前輩們的腳步,一步一步的努力,我相信不會是徒勞無功的,在此,也與所有學者共同勉勵。
蔡宏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