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am businessman from southern Germany in his mid-50s. I normally spend my days at my desk and on the phone. After almost 30 years in business, I decided to take time off and revive my spirit and body. I wanted to experience something new and rethink direction of life too. To do so, I took a three months sabbatical from work and daily life to dedicate myself to the art of TaiChi.
I had been interested in martial arts and TaiChi for a long time, first exposed to Karate and Yang-Style TaiChi in the 90s. I had taken up lessons in Chen-Style TaiChi in Germany three years ago again. Such prepared, I reached out to improve my capabilities at the very source of it, in Taiwan. Luckily, I was introduced to Master Lin by a travel agency and scheduled to attend a 10 weeks intensive course in Chen-TaiChi consisting of group lessons on 6 days and an additional three private lessons per week.
I was prepared to empty myself from all experiences and start from scratch. Already during the first lessons, it became obvious that I indeed needed to forget everything I had learned so far. My shoulders were stiff when they should be soft. My hips were wobbling when they were supposed to provide stability. My knees were bent and my stance not straight. My body was just not ready for the task. I had virtually to re-learn movements and motions starting from the simplest postures.
Master Lin and his teachers worked hard and patiently to introduce me to the principles of each body parts motion and tenderness. With creativity and special exercises, they practiced with me to remove tension, provide smoothness to my motions and stability to my postures. Alfred Chiang went to great lengths to teach me the principles and theory of the bodywork behind – valuable insights I can build on.
Master Lin taught me the movements but moreover the concept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24 and 48 forms as well as many helpful exercises for me to continue my practice and learning back home. I would rate this a big achievement of my stay.
When I was trying in vain to produce the movements expected, Master Lin, the teachers and experienced learners in the groups were never short of helpful advices and explanations.
Especially, I would like to appreciate the big support and help I received from everyone – learners and teachers – to overcome the language barrier and integrate me as full member into the groups.
Despite the intensity of the program, it was always fun too. I experienced Taipei as a lively and inspiring city with a busy but relaxed atmosphere, with friendly and welcoming people and everyone I met during my TaiChi learnings has been a great ambassador for Taiwan.
Thus, beyond the forms and techniques I learned, I take away a redefined body feeling, a new and different sense of body motion and the conviction that this is just the beginning and so much more to learn. I take with me what a beautiful and impressive place Taiwan is and that I know I will back some time.
I want to extend my thanks and gratefulness to Master Lin and the teachers for their kindness, patience and of course the deeply founded expertise in how to perform and how to teach the art of Chen-TaiChi.
我如何開始學習太極拳,然後脫胎換骨的回家
我是來自德國南部的商人,五十多歲。 我通常整天坐在辦公桌前打電話。 在從業近 30 年後,我決定暫時休息一下,讓我的精神和身體恢復活力。 我也想體驗一些新的東西並重新思考生命的方向。 為此,我從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休假了三個月,全心投入太極拳藝術。
我一直對武術和太極拳很感興趣,第一次接觸空手道和楊式太極拳是在90年代。 三年前我又去德國學習陳式太極拳。 有了這樣的準備,我就從源頭──台灣──開始著手提升自己的能力。 幸運的是,一家旅行社向我介紹了林老師,並安排我參加為期10週的陳式太極拳密集課程,包括一週6天的團體課程和3次的私人課程。
我準備清空自己所有的經歷,從頭開始。 在第一堂課中,很明顯我確實需要忘記迄今為止所學到的一切。 我的肩膀本應柔軟,卻僵硬了。 當我的臀部應該提供穩定性時,我的臀部卻在搖晃。 我的膝蓋彎曲,站姿不佳。 我的身體顯然還不足以執行這項任務。 我實際上必須從最簡單的姿勢開始重新學習。
林老師和他的老師們辛苦又耐心地向我介紹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原理和如何柔軟。 他們透過創造力和特殊的練習,幫助我練習消除身體的緊繃,使我的動作流暢,姿勢穩定。 助理教練江大欣不遺餘力地向我傳授每個動作背後的操作原則與道理——讓我可建立寶貴的自我覺察。
林老師不僅教我動作,還教會我24式和48式的套路以及許多有用的練習,讓我能在家裡繼續練習和學習。 我認為這是我這段期間的一大成就。
當我無法做出預期的動作時,林老師、組裡的老師和經驗豐富的學員不乏有益的建議和解釋。
特別是,我要感謝每個人(學習者和老師)對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幫助我克服語言障礙並將我作為正式成員融入小組。
儘管課程強度很大,但它也總是很有趣。 我感受到台北是一個充滿活力和鼓舞人心的城市,有著忙碌但放鬆的氛圍,人們友善熱情,我在太極學習期間遇到的每個人都是台灣的偉大外交大使。
因此,除了我學到的形式和技巧之外,我還帶走了一種重新定義的身體感覺、一種新的、不同的身體運動感,以及一種信念:這只是一個開始,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 我隨身帶著台灣這個美麗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我知道我有一天會回來的。
我要向林老師和所有老師們表示感謝,感謝他們的善良、耐心,當然還有在如何演練和教授陳式太極拳藝術方面深厚的專業知識。
我們的陳太在練什麼?
日前師姐聊天時說到,她與久未見面的朋友聊到練太極拳,朋友馬上筆畫了幾下說她們是怎麼練的,回頭問師姐妳們呢?師姐說她竟不知如何回答。
其實師姐不知如何回答並不是練得不好,反而是練到了一個程度,了解我們練的拳裡面的奧妙之處,以師姐的階段,叫做『妙不可言』,怎是三言兩語可以輕鬆講完的呢?所以竟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回應了。
聽到有這一回事,我想了想,想到比較能簡單說明我們的陳式太極拳在練什麼的方式,寫下來供各位參考指教。
簡單說,在我們的教練場,從初學階段到熟練的階段,要練到三個字:『鬆、彈、整』。
『鬆』,就是以各式基本功的鍛鍊讓身體軟組織能夠健康有活力而且放鬆,不是軟綿綿慢吞吞地鬆,是有活力有彈性靈活的鬆,以這樣的身體來熟悉拳架,在盤架子的時候讓旁人感到你不疾不徐、輕鬆靈活、不急不喘的程度,從辛苦的打拳練到能夠輕鬆舒服的打拳,讓練拳成為一件快樂的事。
『彈』,就是鬆開的身體打起拳來四肢有如發條一樣,伸縮自如輕鬆,不用力不催力,動作時四肢分別縮到丹田再自然地彈出去,收發的行經路徑無轉折無阻礙無多餘的動作,以最輕鬆的最短距離來做到每一個蓄與發。旁人看似快速但其實你不加速也不用力,就是自然的收縮彈射而已。
『整』,就是整勁,整理修理身體骨架。別的拳種要用站樁來整,但可能是站時有但一動起來便無,又要忍耐痠痛與血脈不暢,身體會相對的難鬆開。我們則要在盤架子練基本功時,在每個移動中去修理不對勁的地方,去調整不好的關節位置,達到上述『彈』的順利。
練習初期(24式、48式),習者要在每一招每一式中慢慢習慣把架子擺好,不能用力,身體的酸痛疲勞要有耐心等待其自然改善消失。等到全身最緊的跨鬆開之後,便能感受到丹田的活動與勁的收發的關聯,各個身體結構問題會一個接一個的整好,便能體會到打拳時鬆彈整的舒服了。
練功軼事
以前看過已逝的唐魯孫先生寫的【南北看】一書,裏頭一段文章講到民國三十四年他在大陸東北煤礦廠工作的一段經歷,原文摘錄如下:
「說是練武可以強身,礦裡也請了幾位武術老師,來教內家外家的各派軟硬功夫。不知是哪位仁兄,請來一位教氣功的老師,此公姓甚名誰,因為事隔三十多年,一時可想不起來了。凡是身體虧弱的都可以練氣強身,轉弱為強,您要想練氣,首先要先摩娑一遍你全身經絡,認定你確實身體虧弱,才能加以施教。筆者當年年輕好奇,曾經跟兩位同事許元浩、陳叔謙一塊請他按摩研判身體到底怎樣,可惜沒有緣分,我們三人經他研判都是精力充沛,無庸施教。職工處有位袁專員,經他一檢查,認為是最宜練氣人才,立刻收列門牆,從此每天早上天濛濛亮就要到老師那裏練功,一入手是師傅把他大腿根兩條主筋揉擠,大約要行功半小時來鬆筋舒絡,十天過後,開始用網袋放兩塊砂磚繫在下體上,丹田用力一吸氣,慢慢能把砂磚吸動,漸漸離地,袁君練了半年,一提氣能吸起十六塊青砂磚來,聽說現在台灣也有練這門功夫的,不知道是不是跟北票那位師父同一流派。」
以上是唐先生的親聞。半年可以練成,可見只要有好老師,並不難學,也不會練很久才成。其中揉擠大腿筋這段,練武的朋友可以好好參考一下。
早年我看過一種自稱洗髓功的練法,説是少林寺功夫,我沒學,所以只知一二,做法是自製一種大頭木杵,頭要尖,一開始要用木杵的大頭捶打全身,等全身鍛鍊夠之後改用尖端戳刺全身,算是金鐘罩鐵布衫一類功夫。捶打與戳次都有其順序部位,不可隨意亂打,其他細節就不知道了,請大家不要亂練。
講到金鐘罩鐵布衫,小時候以為是江湖傳說、小說裡的幻想情節,直到我與已故李鴻傑老師學拳時才發現他有練成這功夫,當時手摸他身軀感覺不是肉體而是摸到水泥牆一般,讓我很震撼,但奇怪的是當時問他老人家這是螳螂拳的硬氣功成就嗎?他說不是,他是從太極拳裡練來的,我再問:那是一直保持很硬還是可軟可硬?他說當然可軟可硬。再問他裏頭奧妙他就不說了,大概是我當時程度太差吧?除他老人家之外,從未聽過哪位練太極拳的人有此成果的。
註:李老師練的太極拳他說是當年李崑山師爺在中央國術館時期跟館長李景林先生學的,所以他叫它李式太極拳。
江大欣
練拳如打鐵
當初想練拳其實是為了好玩!
我自大學時期通過國術社團,接觸陳氏太極拳,在學校的時候大家一起練功,一起出去吃飯出遊比賽,畢業後因故中斷五年,期間仗著年輕身體好,長時間熬夜遊玩,造成身體嚴重過敏,決定重新再練,想不到至今已有15年左右,從年少的小鮮肉變成中年歐巴!
剛開始練拳,一招一式就定在那邊好幾分鐘,學了新招就忘舊招,一直到快畢業,一套拳都沒學會,還好那時候覺得至少要把老架學完,於是每天下課後就瘋狂的練習,回宿舍也拼命看拳譜,記招式,總算在畢業前把拳學完!但越練到後面才發現這套拳很難,因為會隨著練習,先學外形,再練內裡,不斷的改正姿勢和用力方法,建立起正確的結構。
友人問我平常做什麼運動?當我告訴友人我練習太極拳的時候,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我知道,就是早上公園裡面老人家練的慢吞吞的那個對不對?還說年青人鍛鍊身體,為什不選游泳、跑步、健身房的活動,反而要練老人家練的拳呢?聽到這樣的話我都會慢條斯理的說:我練的不是公園裡老人家練的。雖然他們都會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聽著,但事實就是如此,因為我所習陳氏太極拳太少見於一般民眾,需要穩扎穩打的練習才能入門,雖然難練,但是對於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是非常有幫助。
現在我覺得練太極拳像是打鐵一樣的在鍛鍊人體,通過練習拳架來打磨身子骨,尤其練習的時候總會伴隨著一種感覺,我在排除身體裡的雜質,猶如打鐵一樣,一錘錘的在敲打自己,每招每式都要配合腰胯的旋轉開合,以及意念的延伸,當這些練入身體,你這塊鐵的質量越好。
百煉鋼怎麼練成的,一個字“錘”,大火加熱,燒的通紅,取出後,錘打出內裡多餘的雜質,讓鐵材變鋼材。
練拳也是,一個字“練”!想要學好,不要怕流汗,不要說沒時間,不要怕累,不要怕尷尬,練就對了。
隨著時間的過去,練習久了,功力增強,身體很久沒有感冒,過敏消失,體力也變好,身體變靈活了,平衡感協調性增加,腦袋也變清楚了,這些都在不知不覺中發生,連我自己都沒想到。
太極拳帶給我身體心靈的自由,可以強化記憶和體力,尤其是心態都會隨之改變,不是散漫、不是隨興、而是一種順著自然的軌跡而變動思考,當人的思想自由,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所以太極拳也是門自由之拳。
林奕志
我與太極拳

我什麼要練陳氏太極拳?
大多數的人都是因為工作忙碌,身體覺得不順,想找一種運動練練身體,至於練太極拳的好處;已經有太多的醫生推薦及學理研究,現今網路發達資訊多,很容易找到,就不贅述了。
我小時侯喜歡製作模型玩具,長時坐姿不良,年輕時又喜歡球類競爭的激烈運動,畢業后在社會工作,因為不明原因的背痛,開啟了陳氏太極拳的學習之路,至今約有15年的學習經歷,我除了練拳也喜歡書法及水墨鑑賞收藏。
我僅分享個人的學拳經驗跟感受,因為是經驗分享,不是學術研究發表;若有與別人不同或衝突處,採開放的態度,歡迎共同討論與研究。說練拳是種運動,那現今的運動那麼多!為什麼要選擇它 ? 就可以拿出來探討,我個人認為,練陳氏太極拳讓我學習我的意識跟我的身體溝通,讓我能更輕鬆的控制身體,跟一般健身房運動只是放空腦袋、塑形肌肉及心肺運動不同;它開發了我的大腦,讓我透過用意將拳架的心、眼、呼吸、手、腳、脊椎、肌肉、骨架……..等許多元件整合運行的動作。舉例來說:在學校上書法課時,大家同樣一張紙一支毛筆一本字帖,寫完結果大家都不一樣,但透過練習模仿後;風格可以漸漸趨向接近。意識控制眼睛、大腦及手部動作的協調,是可以學習整合的!練拳架就可以把這些都組合起來,就像練鋼琴也是!只是太極拳整合了更多的部位,這是個身體、心靈、跟大腦的高度整合一種運動。學拳除了解決我的不明疼痛外,放鬆及用力勿過也改變使用身體的方式;亦貫通了書法學習,體悟出不用多餘的力,才能懸肘寫字力透紙背。
從養身的角度來看,學會了跟身體對話及溝通,正確的使用身體,就有延長身體器官的使用年限,延緩老化的好處;何況它還包含許多的擊技可用,我們並不需要去踢館打擂台證明自己的格鬥技能(鍛鍊的方向跟強度不同),我想有一定拳齡的拳友,基本的防身絕對是夠用。以上給想要學習或正要學習的朋友參考,已經是熟練的拳友亦請不吝指正。
陳振華
太極拳在練什麼?
有一天一位一起練拳的拳友說到:人家問我練太極拳是在練甚麼?我不會講耶?
我說:你就講『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啊!
這兩句話我聽來已經三十幾年了,年輕時老實說我一直當它是廢話一句,是練武之人的閒聊瞎扯而已。幾十年後才感覺到這句話的學問之所在,真的不是廢話。
鍛鍊身心真的很囉唆很龐雜、很多的資訊,要認真教的話絕對是不會輸給大學課程的。古人知道初學者沒時間也沒耐心好好學習,便把很重要的知識用簡短順口的話來傳遞,每一句都值得花上多年的時間去體會。
『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不是針對武術訓練而已,而是所有鍛鍊身體的方法都適用。唯一例外的是健美,西方人稱身體雕塑,此乃專門練出一身肌肉到他們認為的美感的專有技術,身體健康是副作用而不是目標,看練出來的身體漂不漂亮才是。其它所有你能想到的運動都不離開這兩句話。
外練筋骨皮比較好懂,但也不好懂。筋不只是韌帶,還包含了更重要的筋膜,易筋經便是專門針對筋膜的訓練功法,最近十年筋膜逐漸為人重視,許多書籍影片都在講這話題,都很有參考價值,請自行多多閱讀。
骨頭一般人不知如何鍛鍊,其實就是把每一塊骨頭放在最好的位置,讓它們往最好的方向去活動,但講起來簡單說起來難,全身骨頭兩百多塊,隨便挑幾塊都可以研究或調整很久,更不要說如何才是最好的位置與方向了。所以如果你有了解一點這相關的知識,發現了你身上那些骨頭關節位置與活動方向不是太理想,請務必花時間把他們練好,做起來難但成就度甚高,每一點成功都會讓你開心很久的。
皮是最難懂的,曾看過網路上有個影片講皮膚是身體最深奧也是最大的器官,皮膚的秘密非常多,功能也非常多。粗的講練習抗擊打可以讓你的皮膚結合底下的筋膜抵抗外力強大的打擊。當年我曾親手摸過已故李鴻傑老師的胸口,那時他七十歲,那感覺像是在摸水泥牆一般的硬,摸到的當下是有驚嚇感的,完全違反我當時的常識認知。我馬上問老師這要預先運氣或運力來硬它嗎?李老師說不必!隨時都有,要軟要硬都可以。
細地來說,皮膚的感覺能力是遠遠超越身體其他感官的。練到一定程度的放鬆之後,皮膚的接觸能夠讓你透過它”讀”到更多的資訊,也就是所謂的”聽勁”,稍一接觸便能幫助你了解對方許多他自己都不知道的秘密,如果你多年專研在身體力學,你便能透過皮膚讀出對方身體裡許多資訊,包括力量的傳遞、身體使用的習慣等等。如果你是喜歡研究人性的感性的人,你甚至可以透過皮膚接觸”讀”出對方的情緒與想法。所以”皮”也是一門研究不完的學問。
『內練一口氣』就更難解釋了。往往自稱練氣多年的人都無法講清楚這個氣是啥?練氣的人他會覺得自己有點了不起的本事,但細問之後你會發覺多半是身體(筋骨皮)的綜合能力而已,不能說那就是氣。不過這也要怪前人把很多東西籠統地歸納用一個氣字來統講,所以後人也搞不清楚的。
從簡單的來說,你聚精會神地做一件事就是氣的表現了。弓箭手透過長久的訓練要將箭往靶心射,他必定要調好他的呼吸,讓身體穩定,當下不容許有情緒波動或雜念。球類運動也是如此。呼吸的頻率就是連動你的心念的,反過來若能讀取你的呼吸也能夠讀你的心念甚至操控你的情緒的。但這還只是簡單的。深奧的鍛鍊與應用代表能深入身體更內部更細微的部位,做更精細的控制。例如瑜珈士的控制心跳與血液流動、暫時增強功能、甚至進入假死狀態等等。所以這門學問深到一輩子都修不完。
最有趣的,是『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沒有肉,沒有鍛鍊肌肉,所以我才說練健美的不包含在內。不是肌肉不重要,也不是不用練它,而是它相對沒那麼難懂,而且跟著筋骨皮的鍛鍊就會有了。這個肌肉沒有甚麼複雜要摸索很久的鍛鍊方法,只要一直收縮放鬆數百下數千下它就會強壯粗大了,你只要能忍受那個過程的枯燥與痛苦就可以。我這樣講不是貶低健美,單一肌肉鍛鍊簡單,要雕塑到每塊肌肉組合起來都那麼美就很有學問的,但目標是美而不是運動能力的表現,而且代價是你要持續供給該有的營養,那超越了身體正常的需求,還有就是一旦停止訓練肌肉便會快速消退,這不是什麼奇怪的道理,只是身體扛那一身肌肉很辛苦,一停下來身體便自動把不需要的部分消除掉以減輕負擔而已。以前人都經歷過都知道這道理。有趣的是,你從筋骨皮與氣的鍛鍊得到的效果是非常持久的,就算停下來也不會退失太多的。
短短兩句話可以講得還非常非常多,總而言之,請好好研究你的身體,享受鍛鍊吧。
江大欣 Alfred Ch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