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挺嚴老師陳氏太極拳文章連載六

鬆 沉—–洪挺嚴
鬆是因,沉是果。身體內外,肌肉骨節能處處鬆開,令全身拙重傳遞於腳底,將拙力由頭部順勢向腳底消除,方能由腳底培植成一股沉勁,隨勢運行。太極拳的練法,由鬆入柔,練拳時祇用適當的力量,將手或足舉起運轉即可,則可漸去拙力,經長期鍛鍊,動作逐漸和順協調,手足屈伸運轉自如,久之自能產生一種極輕靈,而又沉著、富有彈性的柔韌勁。
身鬆節柔,是一種有意識,應俱備在中正安舒、節節貫串、支撐八面條件下的鬆,並非無意識的鬆散。但要俱備有上述的條件,又恐落於拙勁使力,分際之間拿捏不易,可於練架時,稍微注意身法之運行,如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斂脅鬆腰、落胯裹腿、屈膝腳貼地…等等之法則,則演練拳架,慢慢可導入規矩,離合度不遠矣。
一、 虛靈頂勁: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
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領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
二、含胸拔背:胸量稍形內含,使氣沉丹田也。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拔背則力由脊發。
先師曰:「吾人之胸部,不宜稍呈緊張,心氣應使下降,心氣下降至何處,乃下降至丹田也。讀者試正身端坐,平心靜氣,緩緩調息,胸部完全不著絲毫之力;則心部即覺得安放舒適。肺部呼吸必覺得非常通暢。同時就覺得有一股熱氣自然下降至臍下腹部。此即氣沉丹田之感覺。能鬆則氣能沉。「鬆」字之解釋,即毫不著力之謂。如稍著力,則不但不能氣沉腹部,氣不能騰然四佈,氣不能斂入骨。且易至腸病。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也。」
三、沉肩墜肘:肩肘鬆開下墜之意也。若不能鬆垂,兩肩端起,兩肘懸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不能沉肩墜肘且易為敵所制。向凱然云:「沉肩墜肘在輔助氣沉丹田之功。其法係以肩壓肋,以肋擠小腹使突出。全身骨節鬆軟,寓下沉之意,如此習練既久,下部自然沉重。」
四、斂脅鬆腰:斂脅是肋骨向下鬆降互相密接。使胸部內裏有鬆開沉落,重心下沉至腰際之感。
惟應以意導之,勿用拙力,使力則上身僵硬不得轉化,適得其反,宜謹慎之。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腰能鬆,則肩臂指胯亦能自然鬆開。否則全身僵硬。常見學者練架,上身隨手擺動,腰未隨落胯而旋轉,致未能全身貫串,以符合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完整一氣之要求。有謂:「先師演架,並未見明顯之旋腰動作,若刻意旋腰,恐有作做鬆散之慮」。不然也;愚以為此舉乃在中定鬆沉之狀態下順勢而動,不致流於鬆散之蔽端,亦能顯現出陳氏太極拳纏絲勁之整體纏繞運動的特點。 先師功力已屆神明階段,達無我相之境界,故其拳勢,可謂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陳鑫謂:「若是功夫純熟,由其大無外之圈,造到其小無內之境。不遇敵則已,如遇勁敵,則內精﹝勁﹞猝發,如迅雷烈風之摧枯拉朽,孰能當之。」又謂:「精鍊已極,極小亦圈。越小小到沒圈時,方歸太極真神妙」。
五、落胯裹腿:胯是承腰之底盤,兩腿的上支點,演練拳架,保持落胯,起伏有序,則兩足有力,下盤紮實穩固,內勁自然暢通無阻,外則有中正安舒,圓活沉穩,支撐八面之氣勢。徐哲東太極拳發微云:「裹胯攝尻,則身安息調。裹胯,則腿下屈,而重心降低。股與骨盆所成之杵臼關節,運轉之地位寬舒。若但屈兩腿,不取內裹之勢,則杵臼關節,運轉之地位迫促。重心降低,則置身穩定。杵臼關節,運轉之地位寬舒,則回旋便,避就易;此皆安身之要法也」。胯為股骨與骨盆所成之杵臼關節,股骨為大腿骨。初學者教以裹腿似較能體會。裹腿意即腿部纏繞,將重心、內勁鬆沉,沿膝蓋、小腿至腳底,形成一螺旋狀之轉勁,即腿部纏絲勁也。故下盤功夫築基,落胯與裹腿,缺一不足為功。
六、屈膝腳貼地:練太極拳注重鬆腰屈膝坐實,然兩膝承受全身重量壓力甚大,若膝蓋方位稍有偏差,長期處於演架壓力下,則易造成傷害而不自知。是以練太極拳致膝蓋傷痛者,時有所聞。初學者在正確姿勢引導下習練,如短期間內大腿、膝蓋酸痛,乃屬正常狀況,若長期患疾,屈膝不利,則應檢討是否演架時,膝部方位有所誤差,應及時糾正。一般言之,演架時膝尖不過腳尖,胯、膝、腳形成一穩定紮實的結構,身體重量經由膝蓋直接傳遞至腳底方為正確,若屈膝小於九十度,則膝蓋臏骨,將因前傾加重受力,而致韌帶傷害。又膝合、轉膝亦應在穩定紮實的結構下行之,若妄自單一運轉,極易生蔽端,不可不慎。足掌貼地,實而不浮,則根自穩固。老武術家云:「力墜湧泉,渾身是勁。兩腳足趾與根平齊,腳、膝、胯彎曲一片串落,五趾平與足心率地,動則足掌力降於地,環轉自如,應平時便有起伏之力相應也」。是以平常演練拳架,務必老老實實將重心鬆沉至腳底。久之功成,腳底自能分陰陽,吞吐收發於頃刻之間。

洪塗生 2001.07 . 3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