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挺嚴老師陳氏太極拳文章連載七

丹田內轉—–洪挺嚴
陳鑫云:「出腎入腎是真訣」,陳發科云:「內不動,外不發」。
盤架,練形蘊養先天氣沉於氣海、關元、中極穴。先天氣經鍛鍊蘊養,丹田有如柔韌之熱球體,時發鼓盪,後兩腎與外腎發燙,此皆氣沉丹田之現象。 柳華陽云:「初採藥時,謂之小藥,或謂之真種子。」陳鑫云:「氣不由中心丹田而發,則氣無所本,而失於狂妄,氣不充至肌膚毫末,則功夫短少而氣歉,則外強中乾,必至失敗,此內勁之不可不研練也,果能研練至此,則神乎技矣。」盤架練形以養內氣,以內氣催外形,故有蘊於內者為氣,形於外者為勁之說。盤架時,丹田氣能隨演練而鼓盪,真氣敷佈全身,隨肢體之運行而有感真氣溫煦流佈,如演練攬擦衣,虛實轉換時,體重由左腳傳遞至右腳,同時右手順纏旋轉出中指,內氣即由丹田隨勢如抽絲般流佈於指間,而有感溫暖氣流沉甸之流向。
演練陳氏拳架,有刻意以明顯外形之胸腰折疊而求丹田內轉者。吾以為丹田內轉須有長期培養氣沉丹田作基礎,且須在合度規矩演架下,丹田內氣自能隨勢而昇起運轉,非有意識用力、用形去催動它。拳經云:「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則無力,養氣則純剛。」陳鑫云:「頂勁上領,濁氣下降,中氣蓄注入於丹田。勢既成。心平氣和,中氣歸於丹田」,「至於中氣歸丹田之說,不必執泥,但使氣降於臍下小腹而已」。
先師於學拳三大原則中曾訓示:「演習拳架無論動作時和靜止時,始終保持中正不偏的身法,粗看起來好像有些呆板,不知中氣的運行和要做到虛領頂勁與氣沉丹田,是要從這中正不偏的身法中練出來的。有些人自以為中正易流於呆板,而以搖肩擺腰,任意歪斜為靈活巧妙,以致中正不偏之理日晦,而太極拳的精華盡失。」

洪塗生 2001.07 . 3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