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語—–洪挺嚴
以上所述心得,皆是先賢早於論著中敘述詳盡,祇是有些未細加研討者,致未能從中體悟精義,進而漸臻佳境,殊為可惜。愚學略有領悟深感其重要,不厭其煩,特再述於上,希與同道共研之。最後引述 先師明朗篇作為結語。『 陳發科老師時常說的四個字:「氣、塌、開、合」,我練架時把這四個字來摸索,老師說有氣的地方,怎樣使他沒有氣,要用氣的地方,怎樣使他些氣,用幾分氣。怎樣使腰勁塌下,怎樣在該塌的時候塌;怎樣使全身的勁塌而覺得圓轉自如,支撐八面。怎樣叫做真開,怎樣叫做真合。………等拳套動作熟練以後,精神就比較可以專一,那時心意也自然能靜下來。同時人身上原有的一股僵勁,經過日久的運轉,逐漸化除,所謂「舊力漸去,真勁漸生。」等到動作熟練後就不須想如何動作,就可以很自然的動作了,到這個時候就可以把上面所述的陳老師常用的四個字:「氣、塌、開、合」在動作肢體各部細細地體會了。不是憑空的摸索,憑空的摸索是摸索不到結果的,一定要在實質方面去細心揣摩,方有所得。「氣」字………從此我明白了陳老師所說有氣是有了不好的氣,亦就是著力了;有時說氣不夠,或欠氣,指的是勁,用幾分氣,就用幾分勁,並且與虛實有關係了,「塌」字………這個腰勁的塌是關於功力的深淺,功夫淺的欲塌不能,變了倒塌的塌了,是無根之塌,不功自敗;有功力的塌腰是有堅固的根基的,絲毫不能假借的。再說塌字有時指全身的勁,那就更難了,要有了渾厚的內勁,才可顯得渾身的勁道很塌實雄厚,有無敵的氣慨。「開」字………陳鑫說:「兩大腿根要開,襠開不在大小,即一絲之微,亦算得開,蓋心意一開,襠即開矣,不會開襠者,腿雖岔三尺寬,不開仍然不開,是在學者細心參之。」所以開要開之以意。人身的關節上面的有肩關節,下面的胯關節是上下兩大關節,這兩大關節開了,則其他各部份關節就很容易開。這個關節的開是要苦練出來的,陳鑫說:「肩膊頭骨縫要開,始則不開,不可使之強開,功夫未到自開時,心說已開,究竟未開,必攻苦日久,自然能開,方算得開,此處一開,則全胳膊之往來屈伸,如風吹楊柳,天機動蕩,活潑潑地,毫無滯機。」這是氣勢之開,在於意念;關節之開在於苦練。開還要與虛實、呼吸、纏絲勁配合;那就是開時要由虛變實,由吸變呼,運用順纏來達到開的作用。「合」字………合也有形式的合和內裡的合,形式上是裡收為合,但是有時伸手在外,未見其收,可是勁是合上了,這就是內裡的合了。在動作方面要合就要上下前後左右一起合住,即是肩與肩合,肘與肘合,手與手合,大腿根與大腿根合,膝與膝合,足與足合。又有所謂外三合:肩與骻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再有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之內三合,也有說精氣神的內三合,手眼身為外三合,………在陳氏太極拳這個合字非常奇妙的,形式上是合了,但是沒有合住,尚有一些細縫沒有合住,就有空隙處,易為人制。那如何纔可合住呢?就是要合時內外俱合,外形的合容易明瞭,內裡的合,除以呼吸、虛實配合外,還要以神氣貫之,始能說合就合,並真的合住,外力之來,不須躲閃,運用引進沾連之法,敵自敗退,所謂不攻自破也。陳鑫說:「非但合之以勢,宜先合之宜神。」此中奧妙處,全在多練體會。………所謂功夫不上身,說也說不清,要想明白體驗,祇有苦練。』﹝七﹞
洪塗生 2001.07 .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