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太極拳協會2023-2026社團總監黃秀榕女士

感謝國際獅子會的傳奇人物:前國大代表黃秀榕女士,加入「臺北市太極拳協會」擔任總監顧問,指導協會成長並行太極身心健康之道,重視預防醫學,為社團豎立典範。


黃秀榕總監的父親是位警察,家中清苦,身為長女,常須照顧弟妹並兼顧學業,幼承庭訓好學,從小養成堅韌向上的進取心,於師範大學畢業後,投身杏壇多年,直至擔任校長。

青梅竹馬的葉時光夫婿,亦家中清寒,但人窮志不窮,總監慧眼視英雄,不離不棄一路相伴,葉院長時光畢業於國防醫學院,畢業後10年報效國家栽培,夫妻合力打造幸福家庭並創業,秀榕總監相夫教子,夫妻同心旺家益業,生有二子其中一位接棒管理醫院行政,其中一位台北醫學院畢業任職北醫腎臟科主治醫師。

秀榕總監以「行善公益」為職志,以愛行善奉獻,為提升婦女福利地位而努力,推動好人好事行良善的循環,在教育界當校長時,培育無數英才,又協助丈夫管理醫院,救苦無數。

秀榕總監在社會公益大道上一路前行,擔任2005年任務型國大代表、號召成立並擔任公益團體的主要執行,如「台北市信義工商婦女協會」、「台北市工商婦女會理事長」、「台北市菁英獅子會創會長」、「全國獅子會創會長」、「協進會理事長」、「台北市新移民女性關懷協會理事長」、「台北市殘障桌球協會理事長」、「菁鐸獅子會總監」、「菁鑽獅子會總監」、「群愛獅子會總監」、「台北市鳳凰美學獅子會總監」、「太極藝術美學獅子會總監」,在獅子會中行善多年,於2016-17年擔任國際獅子會300A2區總監,2017年創立「台北市好人好事運動協會」任理事長,總共在社會中廣邀社會菁英賢達創立及擔任執行14個協會分會的慈善團體,引領社會菁英擴大服務層面,Google大神均有記載,拋磚引玉展現公益服務力量,澤被弱勢,感動十方。

「臺北市太極拳協會」耿永受秀榕總監義舉所感,希望「陳氏太極拳」能普及大眾廣知運用,重視預防醫學,對健康公益有所助益,特力邀黃秀榕總監協助啟動太極健康的良善力量,特為文感恩。

 

順天劍法十二式

順天劍法緣由:
在2022年1月21日星期五的凌晨,撇見黎耀之居士道號施無畏的臉書圖文,黎居士述記與宜蘭羅東爐源寺的結緣逸事,並感應順天聖母陳靖姑三奶夫人親傳順天劍法12式,惟黎居士感應時為單一招式動作並擲筊請示應允,雖有手機錄影,總有片斷零落上下不接之情形,故想找人協助整理順天劍法12式。
認識黎居士已有幾年了,原因是我們皆喜愛陳天陽大師的鑄劍。學生喜好練習陳氏太極拳劍已逾25年了,對於陳大師的鑄劍也饞涎已久,學生福德不足阮囊羞澀,僅能寄興藏家掛漏而得一二,經由陳大師的嫡孫陳重智先生,也是陳大師鑄劍技術傳承人的引薦,在居士的黎畫廊中初識,居士經營機械貿易有才能且德高福厚,轉投資藝術文化,收藏百把陳大師的鑄劍,是學生欽羨的藏家,因無其它交集的因緣,所以雖識但並無往來。
因見居士的臉書平台自敘順天劍法12式之緣由,學生秉持開放學習的精神,自告奮勇的連絡居士,願盡心力協助完成,請居士將感應劍法的錄影借閱研究,學生觀摹後驚呀,順天聖母所傳授順天劍法12式,竟與太極陰陽之理相通,反而與一般民間劍術,講求劍術中之點、刺、撩、劈、掛、抹、托、架、掃、截、崩、扎、送、化、攪等技法不同,而且每招劍名皆有“順”意,經研究後明白了順天聖母傳授法劍之奧義,即明白順天劍法是養性健身的祈福法劍,學生觀摹學習,並將招名旨意內涵消化後,將劍勢串成順天聖母神授法劍,請黎居士約集眾人,於同年5月24日下午至爐源寺正廳堂,在寺方副董事長嚴惠貞、黎耀之居士、蕭鳳美居士及友人湯行文的見証,將劍式呈現予順天聖母三奶夫人審核,並招招擲筊請示師尊應允,蒙順天聖母下詔指示:

爐火純青是目標
感謝林師代調教
宗教首次神降靈
我寺信眾齊發表
劍法含有教化義
健身養性應知悉
順天劍法美名揚
行道借劍由此啟

由黎居士施無畏代文

順天劍法12式

執劍禮

第一式 順天應地 (北起北末1)

順宇宙天地太極陰陽自然萬物之道。

第二式 順勢而為 (北起東末2)

順天時地利,勢一舉動,全身皆滾動,世局亦動,動勢由北至南,由西而東,復歸於一。

第三式 順道尊法 (東起北末3)

順天倫綱常,道有陰陽,法有進退,反者道之動,返退而進,轉退再進,終而合一。

註:似五代後梁時期,浙江奉化有位布袋和尚,法名契此,所留名言: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第四式 順理成章 (北起西末4)

順陰陽變,合開互變,西東互轉,實虛互生。太極涵陰陽,三才天地人,上下綜六合,萬物由此生。

第五式 順水推舟 (西起北末5)

順水之勢,如海波浪,上下起伏,轉身斜飛,朝陽獨立,乘風順浪,臨水謙恭。

第六式 順風揚帆(北起西末6)

順風之勢,雲劍三旋,如旗號令,迎風揚帆,左右撩劍,如人御舟,轉身平劍,一帆風順。

第七式 順逆由心 (西起北末7)

順己心性,斜上轉下,西東互向,下撩斜飛,退轉而刺,抹劍展一,旋劍而劈,進步抹劍,招招順逆,一切由心。

第八式 順心如意 (北起北末8)

順已之志,立定志向,謹慎努力,祈求感恩,才能順心如意。

第九式 順法造勢 (北起南末9)

順眾成勢,廣結同志,南北兄弟,祈請周遭同志一同扭轉乾坤。

第十式 順圓成方 (南起西末10)

順事之理,圓融應人,成事應方,劍法圓融,劍向四方。

第十一式 順母尊父 (西起東末11)

順人倫綱常,跪天祈求,順跪慈母,尊跪嚴父,回天地式。

第十二式 順律守法 (東起北末12)

順社稷綱維,入地守律,一環劃地為界順律守法,二環反向旋上敬天道,三落下敬人世間,恭謙低頭,左右皆從,退而禮敬。

淺談練拳前的基礎功

基礎功篇
以前有陣子會給自己訂一個練拳目標,例如要每天堅持鍛鍊兩小時或是練拳五趟老架之類,但偶爾因為加班或是處理一些事情而拖延到時間,這時會想說要跳過練拳前的熱身直接開始練拳。
但是實際開始練習後就會覺得前幾趟拳演練的不對勁,尤其是在拳式轉換之間出現無法順暢的接上下招,會出現卡卡的感覺,往往要等到練習數十分鐘後才會慢慢改善,這樣練拳的效率是大幅下降。
基礎功的重要性
其實不管在練任何運動,通常教練或是老師都會先從熱身開始,這是因為身體在一般清醒的狀態下,身體的肌肉和肌筋膜都是呈現微緊繃和收縮的狀態,這種狀態下,不論是肢體的延展或是收縮移動,很大的程度都無法達到我們想要的目標甚至可能在接下來的演練中受傷。熱身則可以很好的幫我們喚醒身體,藉由熱身去放鬆肌肉、活動關節來為接下來的運動作準備。
有的人會想說,練太極拳這麼慢,練不練熱身應該沒差吧?
其實太極拳跟所有運動一樣都需要作提前的熱身,相信大家都明白熱脹冷縮的道理,物體遇熱膨脹,遇冷收縮,而基礎功除了熱身的效果也是讓我們的身體開始習慣一些拳架中所會用到的動作。
練基礎功,首先就是先調整我們的呼吸,告訴身體,我們要開始練功,同時在操練的過程中盡量的放鬆平時很少活動到的關節和肌肉,讓關節活動能對準與同步,肢體得到更多的曲縮和延展。
練太極拳很講究意念的通透和貫串,尤其是當演練拳架時務必要每招每式接轉順暢,要做到這樣,除了招式的熟練度,身體各處關節間的轉動自如也是很重要,而放鬆的肌肉則能空出空間,讓關節更好的發揮作動。而當各處關節能很好的轉動,再演練拳架時,就不會出現所謂卡卡的感覺,所以以後練拳要記得,不論再趕再急,都要先從基礎功開始,這樣才會事半功倍。

林奕志

我們的陳太在練什麼?

日前師姐聊天時說到,她與久未見面的朋友聊到練太極拳,朋友馬上筆畫了幾下說她們是怎麼練的,回頭問師姐妳們呢?師姐說她竟不知如何回答。

其實師姐不知如何回答並不是練得不好,反而是練到了一個程度,了解我們練的拳裡面的奧妙之處,以師姐的階段,叫做『妙不可言』,怎是三言兩語可以輕鬆講完的呢?所以竟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回應了。

聽到有這一回事,我想了想,想到比較能簡單說明我們的陳式太極拳在練什麼的方式,寫下來供各位參考指教。

簡單說,在我們的教練場,從初學階段到熟練的階段,要練到三個字:『鬆、彈、整』。

『鬆』,就是以各式基本功的鍛鍊讓身體軟組織能夠健康有活力而且放鬆,不是軟綿綿慢吞吞地鬆,是有活力有彈性靈活的鬆,以這樣的身體來熟悉拳架,在盤架子的時候讓旁人感到你不疾不徐、輕鬆靈活、不急不喘的程度,從辛苦的打拳練到能夠輕鬆舒服的打拳,讓練拳成為一件快樂的事。

『彈』,就是鬆開的身體打起拳來四肢有如發條一樣,伸縮自如輕鬆,不用力不催力,動作時四肢分別縮到丹田再自然地彈出去,收發的行經路徑無轉折無阻礙無多餘的動作,以最輕鬆的最短距離來做到每一個蓄與發。旁人看似快速但其實你不加速也不用力,就是自然的收縮彈射而已。

『整』,就是整勁,整理修理身體骨架。別的拳種要用站樁來整,但可能是站時有但一動起來便無,又要忍耐痠痛與血脈不暢,身體會相對的難鬆開。我們則要在盤架子練基本功時,在每個移動中去修理不對勁的地方,去調整不好的關節位置,達到上述『彈』的順利。

練習初期(24式、48式),習者要在每一招每一式中慢慢習慣把架子擺好,不能用力,身體的酸痛疲勞要有耐心等待其自然改善消失。等到全身最緊的跨鬆開之後,便能感受到丹田的活動與勁的收發的關聯,各個身體結構問題會一個接一個的整好,便能體會到打拳時鬆彈整的舒服了。

練功軼事

以前看過已逝的唐魯孫先生寫的【南北看】一書,裏頭一段文章講到民國三十四年他在大陸東北煤礦廠工作的一段經歷,原文摘錄如下:
「說是練武可以強身,礦裡也請了幾位武術老師,來教內家外家的各派軟硬功夫。不知是哪位仁兄,請來一位教氣功的老師,此公姓甚名誰,因為事隔三十多年,一時可想不起來了。凡是身體虧弱的都可以練氣強身,轉弱為強,您要想練氣,首先要先摩娑一遍你全身經絡,認定你確實身體虧弱,才能加以施教。筆者當年年輕好奇,曾經跟兩位同事許元浩、陳叔謙一塊請他按摩研判身體到底怎樣,可惜沒有緣分,我們三人經他研判都是精力充沛,無庸施教。職工處有位袁專員,經他一檢查,認為是最宜練氣人才,立刻收列門牆,從此每天早上天濛濛亮就要到老師那裏練功,一入手是師傅把他大腿根兩條主筋揉擠,大約要行功半小時來鬆筋舒絡,十天過後,開始用網袋放兩塊砂磚繫在下體上,丹田用力一吸氣,慢慢能把砂磚吸動,漸漸離地,袁君練了半年,一提氣能吸起十六塊青砂磚來,聽說現在台灣也有練這門功夫的,不知道是不是跟北票那位師父同一流派。」
以上是唐先生的親聞。半年可以練成,可見只要有好老師,並不難學,也不會練很久才成。其中揉擠大腿筋這段,練武的朋友可以好好參考一下。
早年我看過一種自稱洗髓功的練法,説是少林寺功夫,我沒學,所以只知一二,做法是自製一種大頭木杵,頭要尖,一開始要用木杵的大頭捶打全身,等全身鍛鍊夠之後改用尖端戳刺全身,算是金鐘罩鐵布衫一類功夫。捶打與戳次都有其順序部位,不可隨意亂打,其他細節就不知道了,請大家不要亂練。
講到金鐘罩鐵布衫,小時候以為是江湖傳說、小說裡的幻想情節,直到我與已故李鴻傑老師學拳時才發現他有練成這功夫,當時手摸他身軀感覺不是肉體而是摸到水泥牆一般,讓我很震撼,但奇怪的是當時問他老人家這是螳螂拳的硬氣功成就嗎?他說不是,他是從太極拳裡練來的,我再問:那是一直保持很硬還是可軟可硬?他說當然可軟可硬。再問他裏頭奧妙他就不說了,大概是我當時程度太差吧?除他老人家之外,從未聽過哪位練太極拳的人有此成果的。
註:李老師練的太極拳他說是當年李崑山師爺在中央國術館時期跟館長李景林先生學的,所以他叫它李式太極拳。

江大欣

莊子

 

內篇

逍遙遊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1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湌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閱讀全文

練拳如打鐵

當初想練拳其實是為了好玩!
我自大學時期通過國術社團,接觸陳氏太極拳,在學校的時候大家一起練功,一起出去吃飯出遊比賽,畢業後因故中斷五年,期間仗著年輕身體好,長時間熬夜遊玩,造成身體嚴重過敏,決定重新再練,想不到至今已有15年左右,從年少的小鮮肉變成中年歐巴!

剛開始練拳,一招一式就定在那邊好幾分鐘,學了新招就忘舊招,一直到快畢業,一套拳都沒學會,還好那時候覺得至少要把老架學完,於是每天下課後就瘋狂的練習,回宿舍也拼命看拳譜,記招式,總算在畢業前把拳學完!但越練到後面才發現這套拳很難,因為會隨著練習,先學外形,再練內裡,不斷的改正姿勢和用力方法,建立起正確的結構。

友人問我平常做什麼運動?當我告訴友人我練習太極拳的時候,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我知道,就是早上公園裡面老人家練的慢吞吞的那個對不對?還說年青人鍛鍊身體,為什不選游泳、跑步、健身房的活動,反而要練老人家練的拳呢?聽到這樣的話我都會慢條斯理的說:我練的不是公園裡老人家練的。雖然他們都會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聽著,但事實就是如此,因為我所習陳氏太極拳太少見於一般民眾,需要穩扎穩打的練習才能入門,雖然難練,但是對於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是非常有幫助。

現在我覺得練太極拳像是打鐵一樣的在鍛鍊人體,通過練習拳架來打磨身子骨,尤其練習的時候總會伴隨著一種感覺,我在排除身體裡的雜質,猶如打鐵一樣,一錘錘的在敲打自己,每招每式都要配合腰胯的旋轉開合,以及意念的延伸,當這些練入身體,你這塊鐵的質量越好。

百煉鋼怎麼練成的,一個字“錘”,大火加熱,燒的通紅,取出後,錘打出內裡多餘的雜質,讓鐵材變鋼材。
練拳也是,一個字“練”!想要學好,不要怕流汗,不要說沒時間,不要怕累,不要怕尷尬,練就對了。

隨著時間的過去,練習久了,功力增強,身體很久沒有感冒,過敏消失,體力也變好,身體變靈活了,平衡感協調性增加,腦袋也變清楚了,這些都在不知不覺中發生,連我自己都沒想到。

太極拳帶給我身體心靈的自由,可以強化記憶和體力,尤其是心態都會隨之改變,不是散漫、不是隨興、而是一種順著自然的軌跡而變動思考,當人的思想自由,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所以太極拳也是門自由之拳。

林奕志

我與太極拳

 

從小看武打電影就對武術非常的嚮往,但就只是有心想學卻無行動。第一次接觸太極拳是高職看我爸從大陸帶回來的示範影片,裡頭打的是楊式,邊看影片邊模擬動作,結果打個幾式後就放棄了。在大學二年級後因為想參與社團,原本武術魂就又起來了,那時學校裡有跆拳道社跟後來從同班同學得知國術社,在希望能手腳並用的前提下自然就捨棄跆拳道社而選擇了國術社。說到這真是個緣分,當時社團老師就是教導陳氏太極的老師-朱老師,所以從那時起打開了我與太極拳的不解之緣。
由於社團的時間有限,所以我大部分的拳架都是由學長先教再由老師細調,老師常說看我演練架子就是到是哪位學長帶的呢。太極拳其實很多系統(陳 楊 吳 武 孫…)沒接觸過的人真的是無法區別,每個想學之人一定都會問過這個問題,學那個好呢?有的老師會告知其區別及其優劣,不過初學者一定聽不懂啦;有的老師則是只讚賞自己學的,不過如果不相信自己的系統怎麼練得下去;甚至有老師會批評其他系統;這樣會讓本來就不知道怎麼區別的有心者無所是從,我想這可能也是打退想學太極的一小部分原因吧。
太極拳老實說還真的不太好學,不但式子多,要求也特別多,在大學結束前好不容易才把老架的順序學完,之後因為沒有升學去當了兵,也是從那時後到出社會工作後的幾年,暫停了好長一段沒有練拳。好在老師並沒有放棄我,所以又慢慢的接軌了回來,但沒多久老師就很突然的辭世了,讓我和學長們非常的震驚跟懊悔,在老師的後事完成後,我和學長們約好要將老師所教的東西精進並傳承下去。一開始先由學長指導,之後聯繫上了老師的師弟-林教練,得知教練在板橋有開課教學,所以練拳的地點跟重心就移了過去。
學拳過程經歷老師、教練的指導,從一開始的生澀到熟練,經過了好幾年我仍然不敢說學會了這套拳,也正因為它的深奧所以才讓人想去研究它,這課題或許是得花一輩子的時間去體會,追尋這所有前輩們的腳步,一步一步的努力,我相信不會是徒勞無功的,在此,也與所有學者共同勉勵。
蔡宏奇

我什麼要練陳氏太極拳?

大多數的人都是因為工作忙碌,身體覺得不順,想找一種運動練練身體,至於練太極拳的好處;已經有太多的醫生推薦及學理研究,現今網路發達資訊多,很容易找到,就不贅述了。

我小時侯喜歡製作模型玩具,長時坐姿不良,年輕時又喜歡球類競爭的激烈運動,畢業后在社會工作,因為不明原因的背痛,開啟了陳氏太極拳的學習之路,至今約有15年的學習經歷,我除了練拳也喜歡書法及水墨鑑賞收藏。

我僅分享個人的學拳經驗跟感受,因為是經驗分享,不是學術研究發表;若有與別人不同或衝突處,採開放的態度,歡迎共同討論與研究。說練拳是種運動,那現今的運動那麼多!為什麼要選擇它 ? 就可以拿出來探討,我個人認為,練陳氏太極拳讓我學習我的意識跟我的身體溝通,讓我能更輕鬆的控制身體,跟一般健身房運動只是放空腦袋、塑形肌肉及心肺運動不同;它開發了我的大腦,讓我透過用意將拳架的心、眼、呼吸、手、腳、脊椎、肌肉、骨架……..等許多元件整合運行的動作。舉例來說:在學校上書法課時,大家同樣一張紙一支毛筆一本字帖,寫完結果大家都不一樣,但透過練習模仿後;風格可以漸漸趨向接近。意識控制眼睛、大腦及手部動作的協調,是可以學習整合的!練拳架就可以把這些都組合起來,就像練鋼琴也是!只是太極拳整合了更多的部位,這是個身體、心靈、跟大腦的高度整合一種運動。學拳除了解決我的不明疼痛外,放鬆及用力勿過也改變使用身體的方式;亦貫通了書法學習,體悟出不用多餘的力,才能懸肘寫字力透紙背。

從養身的角度來看,學會了跟身體對話及溝通,正確的使用身體,就有延長身體器官的使用年限,延緩老化的好處;何況它還包含許多的擊技可用,我們並不需要去踢館打擂台證明自己的格鬥技能(鍛鍊的方向跟強度不同),我想有一定拳齡的拳友,基本的防身絕對是夠用。以上給想要學習或正要學習的朋友參考,已經是熟練的拳友亦請不吝指正。

陳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