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馬王堆帛書甲乙本校勘版)

德 篇

第一章 論德(38)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上德无爲 而无以爲也 上仁爲之 而无以爲也 上義爲之 而有以爲也 上禮爲之 而莫之應也 則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後德 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 忠信之泊也 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 道之華也 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 而不居其泊 居其實 而不居其華 故去皮取此

第二章 得一(39)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霝 浴得一以盈 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其至之也 謂天毋已清將恐裂 謂地毋已寧將恐發 謂神毋已靈將恐歇 謂浴毋已盈將恐竭 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

故必貴而以賤爲本 必高矣而以下爲基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 寡 不榖 此其賤之爲本欤 非也

故致數與无與 是故不欲祿祿若玉 硌硌若石

第三章 聞道(41)

閱讀全文

陳鑫語錄69-太極拳纏絲法詩

七言古 

動則生陽靜生陰,一動一靜互為根。 

果然識得環中趣,輾轉隨意見天真。 

其二 

陰陽無始又無終,來往屈伸寓化工。 

此中消息真參透,圓轉隨意運鴻濛。 

其三 

一陣清來一陣迷,連環闔闢賴撕提。 

理經三昧方才亮,靈境一片是破璃。 

五言古 

理境原無盡,端由結蟻誠。 

三年不窺園,壹志並神凝。 

自當從良師,又宜訪高朋。 

處處循規矩,一線啟靈明。 

一層深一層,層層意無窮。 

一開連一合,開合遞相承。 

有時引入勝,工欲罷不能。 

時習加黽勉,日上自蒸蒸。 

一旦無障礙,恍然悟太空。 

陳鑫語錄68—太極拳發蒙纏絲勁論

太極拳,纏法也。纏法如螺絲形運于肌膚之上,平時運動恒用此勁,故與人交手,自然此勁行乎肌膚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進纏,退纏;左纏,右纏,上纏,下纏;裏纏,外纏;順纏,逆纏;大纏,小纏。而要莫非以中氣行乎其間,即引即進,皆陰陽互爲其根之理也。或以爲軟手;手軟何能接物應事?若但以迹象視之,似乎不失于硬,故以爲軟手。其周身規矩:頂勁上領,襠勁下去(要撐圓,要合住):兩肩鬆下,兩肘沈下,兩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視,以手在前者爲的;頂不可倒塌,胸中沈心靜氣;兩膝合住勁,腰勁下去;兩足常用鈎勁,須前後合住勁,外面之形,秀若處女,不可帶張狂氣,一片幽閒之神,盡是大雅風規。至於手中,其權衡皆本於心,物來順應,自然合進退、緩急、輕重之宜。此太極之陰陽相停,無少偏倚,而爲開合之妙用也。其爲道豈淺鮮哉!

陳氏太極拳的五層功夫—–潘詠周1984.10.16

學習陳氏太極拳第一個動作開始,一直到成功,共分五層功夫。每層功夫標誌著練拳者功夫的深淺程度。第五層功夫即是到達爐火純青,成功的標準。練習太極拳必須循序漸進,一層深一層,由淺入深,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無異是揠苗助長,結果是欲速不達。 在陳氏太極拳的一些著作中,著重介紹高級的技擊方法,對初級和中級的介紹比較缺乏;讀者若有相當的太極拳水平,才能理解,對於初學者則難以理解和接受,而祇覺得高不可攀,無法入手。初學者如果按照成功的標準來學習,正如小學生讀大學課本,不僅不能正常練習,反而會受到束縛,或者顧此失彼,越練越糊塗,容易灰心。針對這個問題,現將初級的第一層功夫到成功的第五層功夫,每一層功夫在練習中要達到的標準,和技擊方面的表現,介紹出來,目的是使太極拳愛好者,明白自己現有的基礎,屬於那一層功夫,應該進一步掌握那些東西,以及技擊方面的表現和所起到的作用,這樣有了正確和全面的認識,方向明確,方法對頭,才能一步一步達到最終成功的目的。

第一層功夫的練習

第一層功夫是學習拳架第一個式子開始,一招一式按照要求的方向、角度、位置、手足運行等外形姿勢與動作進行練習,在練習時感覺到有內氣的活動為止。這是以外形引內氣的階段,該階段主要是學習頭套十三勢拳架。

練習太極拳要求立身中正,虛領頂勁,鬆肩沈肘,含胸塌腰,開髖屈膝,達到心氣下降,氣沈丹田的目的;而初練者怎麼也不會一下子就達到這些要求,因此也就不會使氣沈丹田。第一層功夫對身肢的要求比較簡單,如虛領頂勁只要求頭自然正;含胸塌腰,只要立身中正不前俯後仰,左歪右斜,兩腿分清虛實,儘管做的不夠標準,仍要按照要求練習;這和寫字一樣,只要筆劃對就行了。在練拳當中難免帶一些僵硬動作和一些凹凸缺陷之處,是屬於正常的現象。這些問題,在第一層功夫練習期間,不必過於計較,要求過高反被束縳。只能在第二層至第五層功夫期間逐步將它完全克服掉,所謂一層深一層,層層妙無窮,費一日功力,即得一日之功效,日積月累,水到渠成,道理正在於此。功到純熟,處處合度,自然周身內外,一氣貫通,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

在意識指揮下,按照身法規矩和逐勢的動作要求,認真練習,每天保持練十趟拳,一般有半年時間,可以將拳架練熟,並且隨著鍛練質量的提高,逐漸引起內氣在肢體內的活動,這就是以外形引內氣的過程,也是從第一層功夫進入第二層功夫的分界線,這就是由著熟而漸悟懂勁。

太極拳要求身法嚴密,不倚不偏,八面支撐,周身相隨,舍己從人,隨機應變;這些要求只能循序漸進,不可躐等。在第一層功夫期間,對每勢的技擊含義不必追求,因為身法的要求尚未做到,便去結合技擊方法,不但不能配合恰當,反而會出現顧上顧不了下,顧左顧不了右。本應逐步化去僵勁,這樣卻適得其反,越練越僵,影響功夫的進步。

在練第一層功夫期間,因為有缺點,在風格上達不到外柔內剛,輕而不浮,沈而不僵等,而是外剛內空,有猛打、猛沖、猛起、猛發、有斷勁、頂勁,不能圓滿順隨,(不從練功角度出發,而為療病保健,是要輕靈自然,但屬於浮飄,華而不實;任其自然,不必按照要求練習)。

第一層功夫的技擊表現

練習完成第一層功夫,在技擊方面的作用是很有限的。由於第一層功夫的身法達不到標準,存在著一些僵勁,斷勁、丟勁、頂勁,在練習拳架時有凹凸缺陷之處,內氣僅僅有感覺,不能一氣貫通,發出來的勁,不是勁起腳跟行於腿,主宰於腰,而是一節飛躍到另一節的零斷勁,如因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由於存在著這些問題,所以在技擊方面,不能引進落空,避實擊虛,指揮如意;往往自己掌握不住自己的重心,漏洞百出。對抗性的比賽和博擊,乃是雙方當場不讓步,舉手不留情,見縫插針,乘虛而入,所以完成第一層功夫是經不起這種實戰考驗的。不過與不練拳的人相比,還是強一些,有一定的靈活性,知道引進落空,有時也偶然把對方發出去,但自己也難以保持身體的平衡,容易失去重心,站不住腳,所以稱為,一陰九陽根頭棍。

何為陰陽?按太極拳來說:虛為陰,實為陽;合為陰,開為陽;柔為陰,剛為陽,是相對的,缺一不可,二者又可以相互轉化。練太極拳練到陰陽相等,就是五陰五陽,是成功的標準。第一層功夫是一陰九陽,剛多柔少,懸殊過甚,陰陽很不平衡,所以不能做到剛柔相濟,運用自如。

第二層功夫的練習

第二層功夫的要務,是進一步去掉在練拳時身手內外產生的僵勁和拙力,使身手內外協調一致,達到周身相隨,節節貫串,內氣按拳架姿勢的要求有規律地在身體內裡運行,達到一氣貫通。

完成第一層功夫,已經能夠熟練地按逐勢動作初步要求來練習,並且對內氣的活動已有明顯的感覺,但是還不能進一步掌握住內氣;這是因為在練拳過程中,身手內外不夠協調,某一部位產生不配合,使內氣不能貫通,意氣不能合一。那就是在練拳當中,肢體某部份帶有僵勁和用有拙力,動作較快或較慢,不協調而有偏倚、凹凸、缺陷之處。這些不配合不協調的毛病,祇有作進一步的研究,細心捉摸,才能逐步解決。身手內外不經過長時間的練習,雖然懂了要領練習往往顧此失彼。這時練者一定要注意,嚴格掌握自已的身肢各部位,使之恰當。例如含胸塌腰,含胸過度則成彎腿弓背,塌腰過度則成挺胸扛肚。所以要把身肢各個部位的要求,掌握適當,並掌握放鬆的質量,使周身相合。

周身相合分為內合和外合。外合:即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髖合: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右邊亦如此;手與身相合,頭與手相合,身與步相合。內合:即筋與骨相合;氣與力合;心與意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心意一合,周身內外一齊合住;心意一開,內外俱開;同時開中寓合,合中寓開,一開連一合,開合遞相承。(按一般所謂之外三合為: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內三合為: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又有所謂精氣神之內三合,手眼身之外三合。

第二層功夫當中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比較嚴格,處處要求配合,力求內氣貫通,有時某個部位稍微動一點,內氣馬上順下去,的確是差之毫厘,謬之千里。練拳者的身手內外,若有合不住的感覺,身體某個部份必然用了僵勁,不能配合;將部位調整恰當,氣能順自然就能合住。

陳氏太極拳要求一拳一動都不離纏絲勁。拳論中說:「纏絲勁發源於腎,處處皆有,無時不然」。在運動中嚴格掌握纏絲法(即纏繞螺旋的運動方法),和纏絲勁(即用纏絲法練出來的勁),這是陳氏太極拳中的精華所在。纏絲法要求在鬆肩沈肘,含胸塌腰,開髖屈膝,以腰為軸,一動全動,掌心內外翻轉,手往裏轉,以手領肘,以肘領肩,以肩領腰(指的是該側的腰,實質上還是以腰為軸),手往外轉,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領手。表現在上肢是旋腕轉膀,在下肢是旋踝轉腿,在身軀是旋腰轉背(脊),三者結合起來,形成一條根在腳,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間旋轉曲線。在練拳時,如果感到某一動作有不得勢式,不得勁處,就可以依據纏絲的順遂處挪動一下腰腿,以求得順遂,這樣可使姿勢得到糾正,所以在注意身肢各部位的要求,使周身相合的同時,掌握纏絲法的運動規律,是在第二層功夫練習當中自我糾正的方法。

人體的內氣,在經絡中運行,好比灌溉田地,人身的經絡,好像農田的溝渠,經絡不閉則氣通,溝渠不塞而水行。練拳時如果身肢產生了矛盾,內氣就會受阻而中斷,行不到稍節(兩手兩足尖端),只有經過練習,使周身各部位符合拳架的要求,就能解決矛盾,達到節節貫串,恰如疏通了被堵塞的水渠,水自然能流到畦子裡一樣,使內氣暢通,發于丹田,達到稍節,因此練拳時要力求順隨,動作協調。

在第一層功夫期間,開始學拳架,架子練熟就感覺到內氣在身肢內活動,於是很感興趣,不會有厭倦之感。進入第二層功夫,卻感覺不到有什麼新鮮之處,在這一段時期中,會出現許多走彎路和反復的現象。所謂走彎路,就是練拳者對太極拳的要領產生誤解,或是掌握不準確,產生片面的認識,因而在練拳當中出現了錯誤,練一段時間自己就會感到彆扭,不得勁,或者老師會指出其錯誤。所謂反復,就是有時練得非常順遂,好像有很大進步,但又練一段時間,不僅感覺不到什麼進步,反而渾身彆扭,怎麼練都不得勁,還有時候練得非常順遂,發勁也是呼呼帶風,推手時卻用不上。所以在第二層功夫當中,練拳者往往會產生煩悶情緒,或者懷疑老師保守,不傳訣竅,或者是因為自己身體素質差,耐力不夠,雖然對內氣有一些感覺,但要貫通卻不容易。拳論中說:「人人各具一太極,但看用功不用功」。又說:「只要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矣」一般情況,需四年時間,即可完成第二層功夫,達到一氣貫通,便會恍然大悟了。此時自然信心百倍,越練興趣越高,功夫蒸蒸日上,練拳欲罷不能。「練者千萬人,成者一二人」,這種說法,雖然有些誇張,事實上半途而廢的卻佔多數,這主要是在第二層功夫期間經不起考驗,失去信心而中斷。克服這個難關,沒有什麼訣竅,只有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在練習中處處循規蹈矩,刻苦盤架子,把周身練成一家,一動全動,但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這樣才能達到在運動中不丟不頂,任其變化,圓轉自如。常言道:理不明,延明師,路不清,訪良友,理明路清,再加上乾乾之功,持之以恆,終將成功。

第二層功夫的技擊表現

從第一層功夫末期感覺到有內氣活動時開始,到第三層功夫初期為止,這一段時間為第二層功夫。第二層功夫所需要的時間最長,初期與末期的功夫懸殊很大。第二層初期的技擊表現與第一層功夫一樣實用價值不大;第二層末期已經接近第三層功夫,可有相當的技擊作用。各層的情形大都如此,所以談到各層的技擊表現,是以各層的中期階段的表現來作標準。

談到第二層功夫的表現,先要知道推手和練架是分不開的,練架時有什麼問題,在推手時就會出現什麼破綻,給對方有可乘之機。所以要求周身相隨,切勿妄動。第二層功夫是調整身法,解決矛盾,達到節節貫串的階段,在練習當中身肢產生了矛盾,需要挪動腰腿,作一些自我糾正,產生矛盾,本身就違背了周身相隨和節節貫串的原則,而調整身法的過程,就是妄動。所以在第二層功夫期間存在著這些問題,並且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推手時還無法指揮如意,對抗性的推手,對方會專門尋找這些弱點,或者故意引誘你出現這些問題來取勝。因此在第二層功夫期間雖然比第一層的內勁要充足一些,也有調整自己重心的能力,腳步也比較穩,可是對抗性的推手,對方的進攻,不會給你調整身法的機會,而利用你的缺漏,乘虛而入,必然會使你受力,使你很勉強地去化,往往帶些頂,匾,丟,抗的毛病,就會使你自己控制不住重心,被迫退步;但此階段也不會輕易被對方打倒,因為是在引動對方的同時受力的,對方雖然沒有完全被引空,往往也會被牽動重心。如果對方進攻速度較慢,勁力短,進逼不緊,給了你調整身法的餘地,也能化掉對方的進攻。

在此第二層功夫,主動進攻對方時,也容易帶些僵勁,用些拙力,只能用一些簡單的手法,有時也能僥幸將對方發出,對方倘若覺察到了,識破了,不等到被你拿住撇住,一晃而過,你就要落空了,或者對方也用僵勁,不讓撇住,就會出現拼力氣,牛頂頭的情形,於是雙方都亂了手腳,把沾連粘隨都拋到腦後去了。總之第二層功夫期間.無論進攻和走化都是比較勉強,尚不能完全做到舍己從人,隨機應變,雖能走化,還容易出現丟匾頂抗等毛病,因此一推手就亂了,不能按擠掤攄捺的方法進行,所以說:「二陰八陽是散手」。

第三層功夫的練習

練習太極拳的步驟,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小圈而無圈;這裡指的圈,並非是指手腳的運行範圍,乃是指內氣貫通的運行圈。第二層功夫與第三層功夫的交接時,內氣貫通為大圈,所謂大圈,由於內氣薄弱,需要動作幅度大。第三層功夫就是由大圈而中圈的階段,所謂中圈,內氣比較充足,動作比較自如,動作幅度適中,也能使內氣與動作配合一致。 在進入第三層功夫的初期,雖然內氣可以貫通,但是還很薄弱,在練拳時,稍微不注意,或者有時疲勞些,動作不夠協調,都會影響內氣的貫通和運行。在第二層功夫階段,身手內外產生了矛盾,可以調整身法解決矛盾,使姿勢順隨,內氣貫通。到了第三層功夫,就不允許產生矛盾,再調整身法,要求周身相隨,切無妄動。在練習時每一著,每一勢,舉手投足,都要意到氣到,以內氣催外形;內氣不動,外形寂然不動,內氣一動,外形隨氣而動;以心行氣,以氣運身。

內氣發於丹田,運於骨縫之內,再由骨縫運於肌膚,貫注於四稍(兩手指,兩足尖端),復歸丹田,纏繞往來,輕靈圓轉,不丟不頂,輕輕運動,圓轉自如。

第三層功夫掌握了練習太極拳的內外要求和運動規律,有了自我糾正的能力,就可以脫離外在的指導,自己深入研究鍛煉,走向成功的道路。

在第三層功夫練習當中,應能夠做到不犯思索,不犯疑遲,不期而然,承上啟下,接骨鬥榫,有了對動作的熟練掌握,然後進一步追求技擊方法,明瞭逐勢的技擊含義,同時還要多練推手。推手是實踐,是檢驗拳架的唯一方法。練拳當中,存在的問題,一經對抗性的推手,就能很明顯地表現出來。練拳當中產生了偏倚和丟勁,在推手時就容易出現背勢;自己勢背,就是對方進攻的機會,並且容易受力,而不利走化。練拳當中產生了頂勁,在推手時,往往與對方頂抗,容易出現牛頂頭的比力情形,不易做到舍己從人,因勢利導,引進落空。練習拳架初期少推手,或不推手,如果推手可以採取推手的初步方法「挽花」(是兩人搭手轉圈而己)。到了相當程度,練習對抗性推手,可以證實拳架的準確程度,使拳架得到檢驗和練習知彼功夫,同時檢驗內勁和發勁,以及化勁的質量。總之用推手的方法來校正架子,檢驗架子,是最客觀的辦法。因為練習拳架的目的,就是為了適應技擊;如果拳架能夠適應對抗性的推手,也就證明架子練習的準確,自己進一步下功夫,就會更加充滿信心。

拳論說:「意氣君來骨肉臣」。可見在練拳時,要著重用意;而對姿勢和動作的要求甚為嚴格,姿勢不準確,內氣難通行,意識就指揮不靈,就不能以心行氣,所以姿勢和動作也是很重要的。因此二者必須配合起來;單純為了療病保健,逐勢動作未能嚴格要求,開始練拳就要求用意不用力,好像在做意識體操,練習起來也很舒服,表面上看起來也是輕鬆柔和,其實是華而不實,屬於浮飄。正規練習太極拳,要求輕而不浮,沈而不僵,外似處女,內似金剛,也就是外柔內剛(有充沛的內勁),柔中寓剛。祇求輕鬆柔和,用意不用力,沒有內含的剛勁是不行的。所以在第一層功夫中,思想注意力主要是學習和掌握頭套十三勢的外形姿勢;第二層注意力主要是發現運動中身手內外產生的矛盾,調整身法,達到內氣通行;完成第二層功夫,進入第三層功夫,已經疏通了內氣,才能夠著重用意,用意不用力,一舉一動,先意而後動形,也就是在大腦支配下,進行意氣的運動。在練拳時,肢體動作是意的外部表現,隱於內的是內氣活動的過程,顯於外的是神態和外氣的動盪表現,內氣可由內發之于外,也可以由外斂之于內。在運動中必須做到圓滿順隨,在意識指揮下,不丟不頂,圓轉自如,並且要把意注于動作之中,千萬不可只顧想氣在體內如何運行,而忽視動作;否則就會產生神態呆滯,氣不僅不能暢通,反而會造成氣勢散漫的病象。所以說;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

進入第三層功夫,己有相當的水平,同時體質也練強壯,可以加大運動量,每天練習十五趟拳(其三至四趟二套砲捶),還要抖大杆子,練習力、槍、劍、棍等器械和單勢發勁動作。這樣練習,一般有兩年時間,就可以進入第四層功夫。那麼單練頭套十三勢,不練其他行不行呢?只練頭套也可以,不過經不起大戰,單憑觸覺靈敏,沒有充沛的內勁,不易引動對方和放勁乾脆,相反地易被對方所引動。所以在第三層功夫期間,能夠做到周身相隨,不用僵勁,再加上練習第二層砲捶和抖杆子等,加強耐力和爆發力,功夫更加扎實,才能戰勝強敵。

在第一、二兩層功夫當中,雖然己掌握了外形動作,但是身手內外,尚未能完全合度。在練拳時,有時應該吸氣,由於動作僵滯,吸不滿,應該呼氣,由於內外不合,呼不淨。如果硬要按拳勢的呼吸機械地去硬配,不僅得不到效果,反而徒勞無益,或且有害。所以在第一、二兩層功夫期間,練習時一定要用自然呼吸;千萬不要以不標準的動作,按拳勢的呼吸往上套。進入第三層功夫,隨著練習質量的提高,動作比較協調,內外基本上能夠合一,在練習時,一般的動作也會自然地與呼吸準確的配合起來。同時對一些比較細緻,複雜,疾速的動作,還需要有意識細心地加以配合準確的呼吸,進一步使動作與呼吸,完全配合一致,逐步達到順其自然,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轉換,輕輕運行,默默停止,以意運行,開則俱開,合則俱合,順隨自然。(按陳氏太極拳的拳勢呼吸原則:「起吸落呼,合吸開呼」。

第三層功夫的技擊表現

太極拳練到最高級境界,一處動全體皆動,一處靜全體皆靜,以腰為軸,節節貫串,周身上下,纏繞螺旋,沒有抽扯之形,沒有提拔之意,撞之而不開。破之而不散,混然一圓,方為合格。太極拳練到高級境界,是把周身練成一個能適應客觀條件變化的完整而堅固的體系。

第三層功夫雖然達到內氣貫通,動作比較協調,僅在不受外界干擾,自己練習時,身手內外能夠組成這種完整而堅固的體系。因為內氣雖然貫通,還是比較薄弱,肌肉的活動與內臟器官之間,建立的協調關係,不夠穩固。因此在對抗性推手和技擊時,遇到一般比較輕緩的進攻,能夠舍己從人,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引進落空,避實擊虛,運化自如。一遇勁敵,進攻速度較快,力量較強,就會感到掤勁不足,有欲要恃身法壓逼之意(有可能要破壞不倚不偏,八面支撐,立於不敗之地的身法),在這種情況下,尚未能隨心所欲,亦不能如拳論中所說的那樣:「出手不見手,見手不能走」。是要帶些生硬,將對方發出去(就是沒有完全引進落空,對方雖落在被動局面,但還有點反抗能力而被發出去的),所以往往不夠乾脆,拖泥帶水,對方雖然失敗,內心不服。對於一般推手,也是先化掉對方進攻的來勁,使對方撲空,或者封住對方,換過勁來,再把對方發出去;如果對方技高一籌,你欲封住,就一晃而過,不等封死,或者在進勁時,是帶試探地進勁,就不容易將對方發出去,或者反被對方發出了。在這樣情況下,就要快封,快引,使對方完全處於被動或失勢,但是自己也感到慌張,沒有十分把握去發放對方,所以把對方雖然發出去,也難使對方心悅誠服。

由於在第三層功夫當中,雖然能將對方發出,但因自己內氣不夠充足,周身組成的體系不夠鞏固,引進和發出對方都帶著生硬和勉強,所以說:「三陰七陽猶覺硬」。

第四層功夫的練習

第四層功夫是由中圈而小圈階段。練到第四層已經進入高級境界,接近成功,對於練習的方法,動作要領,逐勢的技擊含義,注意事項,以及逐勢的內氣運行,呼吸與動作配合等,皆能完全掌握。在練拳時,舉手投足,不僅做到意到氣到,並且要帶有實戰的意識,像在戰場上和敵人作戰一樣,一式一勢,連綿貫串,周身相隨,承上啟下。

拳勢的技擊方法,雖是各有用法,又是千變萬化,整打散用,因勢利導,隨機應變。主要說明在第四層功夫當中,需有臨敵之意,在練拳時假設周圍都是敵人,在意的指揮下,皆有中氣吸放,宰乎其中,對周圍假設的敵人,進行激烈的戰鬥。所以說:「練拳時無人如有人」;真正遇敵交戰,要做到膽愈大,心愈細,「有人如無人」。

第四層功夫的練習項目和第三層相同(如拳,器械等)。一般需要三年可達第五層功夫。

第四層功夫的技擊表現

第四層功夫在技擊方面與第三層功夫差別很大。第三層功夫是先化掉對方進攻的來勁,同時解除本身的矛盾,達到已順人背,然後換過勁來,才能反擊,謂之一般水平;第四層功夫可以連化帶發,進入高級境界。其原因是:功夫到此階段,內勁已經非常充足,意氣變換靈,周身組成的體系比較鞏固;在推手時,對方的進攻對自己的威脅不大,觸著即能變換身法,很容易地將對方的勁化空,表現出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特點(「神似知來,智以藏往」兩句見易經繫辭上傳第十一章,此處形容內勁的是有知來鑒往之神妙。)隱於內而不顯于外,隨人之動而不斷改變方向,不丟不頂,內部調整,變化不令人知,處處意在人先,能夠做到舍己從人,隨機應變,避實擊虛,而且動作小,落點準,威力大,化勁容易,發勁乾脆,遇人交手時只見將人發出去,看不見有多大動作,好像站著沒有動一樣,而且重心穩定。所以說:「四陰六陽類好手」,遇敵以得人為準,接觸對方,從不見形為妙。

第五層功夫的練習

第五層功夫是由小圈而無圈,也就是有形歸無的階段。練到第五層功夫的初期,基本上已經成功,在技擊方面達到剛柔相濟,鬆活彈抖的高級境界。(按鬆活彈抖是陳氏發勁的術語,「鬆活」是身體鬆活,是筋肉關節柔活鬆開;「彈抖」是一氣彈抖,是一氣貫通身震勁發。)但是還應繼續深造,要志不可滿,要繼續下功夫,愈練愈精,仍然是費一日之功,即可得一日之效。第五層功夫達到剛柔相濟,但是剛柔相濟的質量又有不同。一般說來:柔能克剛,但是如果質量懸殊過大,就不一定了;再說柔化得再好,仍然是與人交手而己,如果是槍膛裡射出來子彈的那種剛勁,柔化的水平再高,也難以化掉,恐怕要被子彈打中了,這就不是柔克剛,而是剛要克了柔。所以說,柔能克剛,剛能克柔,剛能克剛,柔能克柔,道理正在於此。否則只要練幾天太極拳,都能知道柔能克剛,避實擊虛,不與對方頂勁,難道就能夠立於不敗之地了!絕對不是這樣。拳論中所說:「出手不見手,見手不能走」。又說:「若是功夫純熟,由大無外之圈,造到小無內之境,不遇勁敵則己,如遇勁敵,則內勁猝發,如迅雷烈風之摧枯拉朽,熟能當之?」凡是此類,不僅是一方功夫純,水平相差很大。乃能柔能克剛,剛還能克柔,反之棋逢敵手,將遇良才,乃是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所以練到第五層功夫,仍不能自滿,還要刻苦鍛煉,精益求精。

完成了第五層功夫,內勁十分充足,動作又非常活順,內有虛實變換,外面看不見,全體空靈,變化無端,隨心所欲。

第五層功夫的技擊表現

完成第五層功夫,達到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周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俱渾然。周身協調,剛柔相濟,沾粘連隨,蓄發相變。大腦皮層中興奮和抑制過程,肌肉收縮和放鬆,即或偶然受到突然刺激,也不令使這種協調動作受到損害。肌肉的活動與內臟器官之間已建立了鞏固的協調關係,一舉一動,陰陽皆能調解平衡,八面支撐。所以說:「惟有五陰并五陽,陰陽不偏稱妙手,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遭著何處何處擊,我亦不知玄又玄」。但是科學發展是永無止境的,太極拳的鍛煉,也是如此,終身不可盡其妙。

談虛領頂勁—潘詠周

「虛領頂勁」是太極拳的術語,出於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是與「氣沉丹田」四字對稱的,楊澄甫採為十要之首。這四個字在各家太極拳著作中,除「頂勁」兩字無變動外,第一個「虛」字,據許靇原(禹生)所著「太極拳勢圖解」內詳解這句術語說︰「虛一作須,似宜從虛。」第二個「領」字,有些書中作「靈」,如陳微明所著「太極拳術」內作「虛靈頂勁」。至於「頂勁」兩字是指頭頂(百會穴)的勁道,猶言「腰勁」和「勁」指腰部和部的勁道相同;如果誤解為太極拳另一術語所謂不丟不頂的頂勁,那就錯了,毋怪曾昭然的「太極拳全書」對於這虛領頂勁四字是照陳微明寫作「虛靈頂勁」而作按語謂︰「虛靈,別本作虛領,殊不可解。頂勁,亦不可解,別本作定靜,則饒有意義。」恐怕他是把「頂勁」兩字誤解了纔有此按語。他竟在楊澄甫十要的「虛領頂勁」一項下註說︰「頂勁係定靜之誤」,未免太武斷了。至於曾氏所說的別本作「定靜」一點,據其在書內概說中寫作「虛靈定靜」註云︰「虛靈定靜,拳譜俗本皆作虛靈頂勁或虛領頂勁,實不可解。六年前偶於晉籍前輩宋丈處(因其曾為顯宦,不欲以拳術名,屢囑勿露其名,不得不從之。)見其祖傳手抄本,始知其原文如此。」如果把這虛領頂勁改成虛靈定靜那就不是說「頂勁」了,這是似乎說到打太極拳的一種境界,不是講太極拳頭頂(百會穴)的勁要如何了,那就得另當別論。可笑的在王宗岳這篇太極拳論裡所說的虛領頂勁,明明是說頭頂的勁要怎樣﹖要虛虛地領起。照曾氏的說法,是把這句話的主體「頂勁」都不要,那還有什麼話說呢﹖但是也有人的著作中同意曾氏的說法,而說把這句「虛靈定靜」術語,寫成「虛靈頂勁」或「虛領頂勁」,所以許多人有一種曲解的說法,令人百思不解,不敢苟同呢。真所謂見仁見智了。如果我們認為王宗岳太極拳論內的虛領頂勁這句話,是在講頭頂的勁,那「頂勁」兩字成立了,這是要先決的條件。頂勁兩字決定了,那也就毋庸研究定靜不定靜,曾氏之說就可撇開不談。我上面已經說過如果虛靈定靜不是說頂勁,就得另當別論了。現在剩下來的問題是上面兩個字「虛領」了,「虛」字據許禹生說一作須,我想虛與須字音有些相近,有些拳譜抄本誤寫為須,而且許氏已說明似宜從虛,雖則他的語氣,不太肯定,這是許氏的謙虛;現在大家都寫作虛,那虛字也就沒有問題了;範圍又縮小,祗有一個「領」字,寫作「靈」字,未能一致,究竟應當如何,確屬值得研究的問題。

我的看法用虛領頂勁為宜,理由很簡單,沒有高深的理論,可以說是很直覺的。第一、我讀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第十六代陳鑫品三先生所著的「陳氏太極拳圖說」,書中每一的圖勢,對於身體各部,都有指示說明,關於頭部的指示是︰「周身精神全係于頂,故頂勁領起來,是在似有似無之間。」(金剛搗碓),「頂勁上領意思,如上頂破天,不可用氣太過。」(攬擦衣),「頂勁領起」(單鞭),「頂勁領起來」(白鵝亮翅),「頂勁以中氣領起全身」(摟膝拗步),「頂勁領住」(演手肱捶),「頂精(勁)領好,必以中氣下貫尻骨。」(庇身捶),「提綱全在頂精(勁),故頂精(勁)一領,而周身精神皆振。」(肘底看拳),從上面所舉出的幾個例子,打太極拳的「頂勁」是要「領」起來,「領」住的。第二、我昔日從老師學拳時,演練拳架頭部有上昂、低下或偏側歪斜,或搖頭晃腦自以為靈活時,老師總是訓示說︰「頂勁要領起」,或「頭要領起」,我也懂得如何把頭頂領起,改正姿勢。我現在教學生,遇到學生練架有這種不正確的姿勢時,也是這樣教學生,學生也可以懂得改正把頂勁領起來。我想我的學生,以後當老師教學生,一定也是這樣教,學生也是這樣學,這個領字是一定不會改變的。因此我說「虛領頂勁」這個「領」字是不能改,不能以其他的字來代替的,否則意義盡失了。我的理由就是這樣直覺,這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