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詠周大師答問57

問:脊背蓄勁如弓,發出時是否伸直放去,是否鼻吸口呼、唇微開、呼氣務盡?

答: 關於蓄發,武禹襄之打手要言第二段中有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之語,此不過以張弓放箭來形容蓄發之勁,開弓時,前手推後二指拉,拉滿如月圓﹝此時拉緊﹞,前後肘平列,身端體直,放箭時,前手穩固,後指〝撒放〞﹝突出鬆放﹞,箭即脫弦而射出,此〝撒放〞兩字為射法之名詞,太極拳勁之蓄發,武氏即以張弓放箭來形容,所以李亦畬有撒放密訣「擎引鬆放」四字亦以射法為題也,蓄勁時全身勁要曲蓄而有餘,發勁時要沉著鬆靜、專注一方脊骨之勁當然亦包括在內,但在外形上勿須如張弓之曲伸也,至於是否鼻吸口呼一節,陳老師所傳是鼻吸口呼,但口不宜張開,要似開非開以自然為要,亦不須舌抵上齶津液亦能源源而來,並無舌燥喉乾之弊。令師英傑先生教以自然呼吸如走路一般至為正確。

潘詠周大師答問56

問:關於太極提放之術,請指示心法?

答: 關於太極提放一節,「從兩肩收於脊骨而注於腰間,是自上而下,是謂之合,在運用上為提為蓄,由腰間而脊骨而肩而膊而指,是由下而上,是謂之開,在運用上為放為發,應用時勁起於腳根,主於腰間,發於脊骨,形於手指,成一股整勁,克奏全功。」方法先求動作與呼吸配合,開呼吸合,起吸落呼,氣歸丹田,功久中氣充滿自能斂入脊骨收放自如,在應用時不論在如何情況欲提﹝率動對方重心﹞,則將內氣﹝內勁﹞從兩肩收於脊骨而注於腰間,同時來一個短吸沉入丹田而提,隨即一呼而出而放了,非常簡單,關鍵在於脊骨。

潘詠周大師答問55

問:關於「敷」字訣,何人所著?其意與敷蓋對吞四字同否?

答:考「敷」字訣解,見於廉讓堂本,初未註明為誰之著作,惟觀解文內有「氣雖尚在自己骨裡,而意恰在彼皮理膜外之間」,正與李亦畬五字訣,身靈一則內之「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內」之意相吻合,當係亦畬之作無疑。敷字涵蓋一切,如亦畬所謂「包獲周匝」,敷蓋對吞四字已在其中。

潘詠周大師答問54

問:有關太極拳的方圓變化,言簡意繁,如何才能從拳架上深入體會其真義?

答:關於太極拳之方圓,陳鑫倣洛書作太極拳行體方正圖,倣河圖作纏絲圓勁圖,說太極拳實係外方而內圓,上圓而下方,方者其形,圓者其神也。昔日受教於 福生老師常以走架定式必求方正,動作行氣必求圓順為訓,今教人亦以此方正圓順為教,此陳氏拳藝之根本也。至於應用,則柔化為圓,發放為方,圈﹝圓﹞中有方之直點發放,一發即變弧線為圈﹝圓﹞之意,所謂圓中有方,方中有圓,就是圓化與方發互相變化為用,即是太極拳論所說的:「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之理,方圓互變,得其環中而應無窮。

潘詠周大師答問53

問:練慢時發現每一轉動好多缺陷,骨節雖都在轉但很不圓滑,如何改善之?

答:此乃週身纏絲不能一致,能覺得自己缺陷即是進步,應注意手足纏絲之配合,又要注意從腰部發出,多練久之自能圓活。

潘詠周大師答問52

問:演架時腿的掤勁一直不好,現正由步法規矩著手,著意於襠的開圓,不知是否正確?

答:掤勁是一種滿佈全身的勁道,好像全身打足氣的皮球,此也由用意而來的,不是用力掤住,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由步法規矩著手是對的。

潘詠周大師答問51

問:演練拳套已能純熟,是否加重意氣配合拳架之演練?

答:拳套熟練不須注意一手一足之動作,精神貫注於整體之氣勢,手足向何處去眼神必先去,一面注意呼吸自然,深呼以養氣於丹田,如此勤練必有所成。

潘永周大師答問50

問:盤架已漸能合乎練拳三大原則,運動時是否應注意上下先後?

答:拳架動作、方向、部位已相當正確,至運動方面希多加注意在用力勿過狀況下手足一齊運動,中間胸腹隨之運轉,不分先後達到上下相隨一氣貫通,則功力長進可期。

潘永周大師答問49

問:頭套老架與二套砲捶於演練時應特別注意那些要求?

答:陳氏太極拳頭套十三勢與二套砲捶外形上雖有剛柔多少之分,基本上均以纏絲勁為核心,先以頭套化盡拙力,二套用剛始可有剛而不折之妙,所謂偏剛無柔須防跌失,偏柔無剛難臨強敵,因之出手要剛柔融渾相互為用,而平時練架以頭套為主大概三比一﹝練三趟頭套練一趟二套﹞。

潘永周大師答問48

問:演練拳架已能熟悉,但覺有僵勁上下不協調,演練時應如何注意改善之?

答:每天練拳不要間斷,趟數能多練最好亦不必勉強,要的是長久功夫,平時練拳除嚴守三大原則外並須揣摩空、鬆、圓、活之道,所謂空是肢體運行毫不著力,鬆是肌膚骨節處處開張,圓是動作弧形絕無稜角,活是轉換靈敏不落呆滯,如能體會到此四字之意趣則功夫當能更進入令一境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