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演練拳架是否應注意內息之運轉?
答:拳套已畢平時練習要確切把握立身中正、用力勿過、呼吸自然﹝在定式時呼氣務盡,腹部鬆淨而內氣歸於丹田﹞三大原則,在外形上先求方正待拳架演練純熟再進研內裏功夫。
問:演練拳架是否應注意內息之運轉?
答:拳套已畢平時練習要確切把握立身中正、用力勿過、呼吸自然﹝在定式時呼氣務盡,腹部鬆淨而內氣歸於丹田﹞三大原則,在外形上先求方正待拳架演練純熟再進研內裏功夫。
問:沾連粘隨之勁與纏絲勁之關係?
答:「沾」和「粘」是用勁之輕重,「沾」用勁較輕靈,「粘」用勁較沉著,「連」和「隨」是方向之不同,「連」是敵勁向我來而我接連之,「隨」是敵勁去而我緊隨之也,可以說「連」則用「沾」,「隨」則用「粘」,以陳氏纏絲勁說沾連用於逆纏,粘隨用於順纏也。
問:金剛搗碓定式時,兩腳著地是否雙實?
答:陳家步法之兩足總是一虛一實,虛實分明,還要求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所以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站煞,要變化靈活決無站煞之步法也。陳鑫謂:「太極拳自始至終,獨此一勢是正身法,端而肅,實而虛,柔而剛,上下四旁任人所感皆足以應之,此所以領袖群著而為之首,理實氣空圓轉自如,渾浩流行絕無滯機,每一勢完仍歸到渾然一太極氣象,絕無跡象可尋,端緒可指,外似停止而內無間斷,此太極之所以為太極也。」
問:太極拳真的有實戰作用嗎?還是只能用來健身?
答:〈一〉太極拳係曲線運動,能使人體各關節圓滑靈活,柔筋活血,肌肉發達,動作輕靈柔緩,呼吸自然,毫無粗燥暴戾之氣。所以能陶冶性情,增長智慧,狀健體魄。無病者習之,固可增強。病者練之,亦屬相宜,自可恢復健康。 〈二〉太極拳演練雖以鬆柔為主,然尚有內氣運行於內,平時練習是在養氣儲勁。禦敵時,初則為柔無力,及接觸敵身乃變柔為剛,霎那間全身之整勁猝發而出,克敵於一瞬間。然此功夫非一蹴可成,必須循序漸進,由大圈而收至小圈,小圈而收至沒圈。復以內勁為其統馭,意之所在,即勁之所至,隨動作而變換其意,運轉其勁。應敵時,敵力加諸我身之任何一處一點,我因平時用意之靈活,可隨時應之,其力必在我圓圈之內。實則以虛化之,虛則以實攻之。功夫愈深,圓圈愈小,運轉愈快,回擊愈速。故太極拳有未見回手而敵已跌出數丈之妙。
問:練拳架時,可否將身體及膝蓋儘量地放低呢?
答:初學架式宜高較能省力,逐漸量力低下可逐漸練出高深功夫,架式低下口寬大比較費力,如此可以練出功夫,但架式低下是有限度,低到大腿平,胯部不低於膝蓋為準,腰胯放低要漸漸低下,酌量體力而為之不可勉強,如此高而低、低而高更替練習,久之自能欲高則高、欲低則低,功力亦日漸增加也。
問:太極拳中有「推一把」之說,何意?
答:「推一把」太極拳術語為「發勁」,是兩人對練「推手」時將對方用內勁發出去,拳套練熟每一動作用力真能不過,毫無拙力,對方用力之大小與方向就能察知,不受對方之力使之落空,是謂「化勁」,化後乘其落空而發之,此太極拳之化發二勁循環應用,太極拳勤練到相當程度即能運用也。
問:補推手之不足,如何在單練拳套中加強?
答:平時練架是為根本,熟之又熟自能生巧,其實推手不作對抗性之練習,雖多練習每易流於刻板而不能發揮出於自然之勁道,不如在單練拳架時注意每個動作之技擊含意,要一次連續不斷練幾趟﹝漸漸增加﹞以練耐力,注意發勁動作增加暴發力,如是練法用功日久自能貫通,與人交手化勁輕易、發勁乾脆落點準威力大,莫之能禦。
問:陳氏太極拳演練的意境與其他拳術有何不同?
答:太極拳與其他拳術相同技擊之外有健身之效,至於陳氏太極拳因有獨特之纏絲勁法是為我國上乘之拳藝,太極拳是依據易理為拳理,陳品三先生謂「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於無跡之謂也。」又謂「自初勢至末勢,所圖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至無形,而心機入妙終歸於無心,而後可以言拳,可見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機流動活潑潑地觸處皆拳,非世之以拳為拳者比也。」所以陳氏太極拳是由技而進於藝,昇華而入於道者也,望深入研究勉之。
問:纏絲勁纏緊的感覺現象如何?
答:纏緊感覺現象是動作運行到底要停之時的現象,是一時的,那時氣勁歸入丹田而為太極之象,然後再轉換起下著,如此連綿不斷也。
問:運手時左手上右手下在胸前正中,右腿打直時,也同時會稍為一頓,及輕輕的將纏絲勁捲緊,是否應該去掉?
答:在動作中間的一頓應去掉,纏絲勁是要捲緊,緊後即鬆,要自然地漸緊漸鬆,各個動作都是一樣,運手連續動作要圓活,看不出接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