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攬扎衣等弓步的後腿,是否該直或略曲?
答:應略直而曲,在動作中四肢都應伸而後曲,曲而後伸,太極拳論所說的隨曲就伸,不僅是對敵時的你去我伸,你來我曲,平時練拳亦是一樣,要遵守的原則,都是陰陽相反相成的道理。
問:攬扎衣等弓步的後腿,是否該直或略曲?
答:應略直而曲,在動作中四肢都應伸而後曲,曲而後伸,太極拳論所說的隨曲就伸,不僅是對敵時的你去我伸,你來我曲,平時練拳亦是一樣,要遵守的原則,都是陰陽相反相成的道理。
問:打單鞭時,左右手的纏絲是否要纏到底,纏緊為止?是否有壓肩的現象,兩肩往裡捲的感覺,是否斷勁的現象,要不要避免?
答:纏絲要纏到底,纏緊為止。壓肩是經常要注意的,不讓它聳起,不是在單鞭左右手分向左右開展時才壓下,單鞭兩肩要鬆,陳鑫太極拳圖說有單鞭鬆肩圖謂功久則肩之骨縫自開,不能勉強,鬆肩不是躺肩。兩肩裡捲是定式時兩肩相合,很正常,不是斷勁,出諸自然,各種情況,務須注意,無所謂避免,不避免。
問:練拳時落點上一頓再起,是否斷勁的一種?也可以打成很柔而勁不斷的樣子,問題是那一種比較好?
答:在動作過程中有「頓」的情形,勁當然是斷了,尤其是故意做出的一頓的動作,練一趟架子從第一個動作開始,一直到一趟架子練完止,要始終相連不斷,滔滔不絕,一氣呵成,不能有卸勁的地方,和斷勁的時候,在落點時因發勁而勁斷了,用折疊來接續下去,卸勁則是萬萬不可,太極拳有掤勁永不丟之語。柔而勁不斷,這不是比較好壞的問題,如果在拳套中應該發勁的地方,就應當發勁,問題是發勁後似乎勁斷了,但是實際上以纏絲接上了,不僅是有發勁之處,就是不發勁之處,即每著的終點與下著的起點時,其中如何接骨鬥筍,應細心揣摩,再說得詳細些,一切動作要求圓,但是在落點時,因為要表現所謂的掤履擠按等勁就成了方,方又變圓,圓又成方,所謂方圓相生,就能接得天衣無縫了,因之問題不在於發勁放勁與好與壞,在於如何接續下去,如果真能不多用力,則在活動過程中﹝不論起落﹞則無僵勁拙力,運勁空鬆圓活,就可漸漸做到勁斷意連,意斷神接的境地了。
問:演練二趟﹝砲錘﹞拳架時應注意的事項?
答:演練二趟拳一定要把勁發出來,要鬆脆俐落,可以增長內勁。練習階段表中動作要領十四項,是為了做到心氣下降,氣歸丹田的目的,其中有一項不能達到,即不能達到要求的目的,就不能做到技擊的表現。
問:與功夫好的人推手時,應該如何做才不會失勢?
答:至於已具門徑而尚未精通者遇到能手,雖不能求勝,但亦須自保,所謂自保,是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重心,不被外力所憾動,自保之道,全在於平時練拳,嚴格做到三大原則(立身中正的原則、用力勿過的原則、呼吸自然的原則),練有功力,自能自保。與人推手,不過彼此印證拳藝,相互切磋而已,不宜存勝負得失之心也。
問:練拳時呼吸吞吐如何配合?
答:練拳之吐氣發聲茲述於次:
一、呼氣用呵吹噓三音,呵音用於發勁,有形之發勁如演手肱拳,無形之發勁如六封似閉,一切有形之發勁都可以用呵,至於吹噓兩音則用於放勁,長呼時用吹,短呼時用噓,例如單鞭與倒捻肱,在其他長呼與短呼時之放勁亦可運用。
二、哂音用於吸氣而有向上提升之意時用之,如白鵝亮翅之右手上提。
三、總之打拳吐氣發聲要出之自然切勿勉強做作,覺得氣不流暢可以發聲來使氣通暢。
四、吐氣發聲配合五臟之說不要過於拘泥,打拳時氣沉丹田是必須遵守的,勿須想由何臟行之。
五、關於舌尖上捲輕抵上顎,或貼上顎,或舐上顎都是一樣,祇要輕輕觸及上顎即可。
﹝請參閱潘詠周老師之練拳吐氣發聲著作。﹞
問:何謂「寸勁」?
答:太極拳之勁與氣是一物的兩面,行於骨中者是氣,形於肌膚者為勁,因之以氣運身一句話也可以說以勁運身,所以有運勁之說,勁之運亦要分陰陽,陰則為化,引,收,蓄,柔等,陽則為打,擊,放,發,剛等,勁要蓄得足,才能發得透,習慣上用語祇說化為發,並將勁之發出剛強者為發勁,有發勁之意,無發勁之形,剛度較弱者為放勁,「寸勁」則為短距離之發勁,亦稱抖勁。目前一般太極拳無發勁,或有放勁,甚至亦無放勁,僅為運勁而已,陳氏拳架除柔勁外,發勁方面小架發的差不多都是抖勁頗為難練,老架,二趟架內演手肱拳,變勢大壯﹝連珠砲﹞等為發勁,玉女穿梭﹝連珠砲﹞倒麒麟等為放勁,其餘發的亦為抖勁,頭趟架演手肱拳為發勁,倒捻肱為放勁,撇身捶,青龍出水為抖勁,總之練拳到了成手,不論發勁,放勁,寸勁應敵變化能隨心所欲了。
問:練拳時外形如何與內氣貫通配合?
答:所謂外形上肩胯能夠配合,配合的是動作,是動作的方向角度,而重要的是纏絲,即然是纏絲則外形上有順逆之別,內氣必有所感覺,順纏時內氣有回收歸丹田的感覺﹝此處不要和每式定式時呼氣出淨氣歸丹田混為一談﹞,所謂陰中藏陽,陽中藏陰,一而二,二而一也,﹝詳見陳鑫著作第六勢摟膝拗步以中氣之運於者言之一節﹞。
問:練拳時心氣下降與呼吸應如何配合?
答:心氣下降,氣歸丹田,古人謂心包括很多,除心臟本體外,又指意識,所以謂腦之別稱,因之心氣可解釋為心臟部份,即當胸部不可著絲毫之力,有下降之意,降至何處,降至丹田﹝降者是氣,心臟不可能跑到丹田腹部﹞此是指局部言,以全身言即以腦意識領導全身之氣下降也,所以心氣下降一語可以說小而無內,大而無外,﹝包括全身之氣下降也。至於呼吸祇要在自然呼吸之狀態下於每式定式時,氣歸入丹田,漸漸達到開呼合吸的拳勢呼吸,一切就自然配合了。
問:練拳時如何去運行丹田配合拳架?
答:練拳時只要虛領頂勁和氣沉丹田﹝內斂丹田﹞一上一下注意把握在有意無意之間即可,切勿太過著相,引起弊病為要,練老架小架砲捶都是一樣。丹田即下丹田,臍下腹部﹝小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