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陳鑫謂「氣不由中心丹田而發,則氣無所本,而失於狂妄」,練拳雖隱約覺得發勁與丹田有所關係,卻一直捉摸不著,每一招成式做到呼氣務盡的要求時,小腹無法自然微凸,是否呼吸有問題?
答:呼吸時無法做到小腹自然微凸,那就是無法做到氣歸﹝沉﹞丹田,是不能放鬆腹肌,任橫膈膜自然下降,是否練過腹部正呼吸,不慣於腹部反呼吸,祇要在呼氣時胸腹不著絲毫之力,呼氣出盡即能腹部鬆淨,氣就能沿下而又能騰然矣,要知道呼氣之終即吸氣之始,所以不須注意吸氣,呼吸亦自然矣,陳鑫所說之由丹田發行於四肢與氣歸丹田都可以做到了。
問:陳鑫謂「氣不由中心丹田而發,則氣無所本,而失於狂妄」,練拳雖隱約覺得發勁與丹田有所關係,卻一直捉摸不著,每一招成式做到呼氣務盡的要求時,小腹無法自然微凸,是否呼吸有問題?
答:呼吸時無法做到小腹自然微凸,那就是無法做到氣歸﹝沉﹞丹田,是不能放鬆腹肌,任橫膈膜自然下降,是否練過腹部正呼吸,不慣於腹部反呼吸,祇要在呼氣時胸腹不著絲毫之力,呼氣出盡即能腹部鬆淨,氣就能沿下而又能騰然矣,要知道呼氣之終即吸氣之始,所以不須注意吸氣,呼吸亦自然矣,陳鑫所說之由丹田發行於四肢與氣歸丹田都可以做到了。
問:同門中談起拳理和看法均差不多,但演架味道卻不同,覺得迷惑?又演架剛柔之間如何掌握才對?
答:演架有關各人之個性習慣喜好勤惰悟性體型種種情形而有所不同,因之同一老師教出來的,着法相同外,神韻味道等頗多不一樣,尤其是學多種拳術的更受影響,祇要無乖於理法即可,比較注意這個或那個都無關緊要,但一門自有一門之特點,陳氏太極拳除纏絲法則外,演來要有空鬆圓活之趣,能夠做到空鬆圓活,就能掌握剛柔快慢虛實等所謂陰陽合德矣。
問:陳鑫文中說「兩膝合住勁,腰勁下去,兩足常用鉤勁,須前後合住勁」其意為何?相互間有何相關性作用?
答:這是陳鑫在論纏絲勁文內所說練拳時周身規舉,是說頂勁要上領,勁要下去,﹝再說明要撐圓而合住﹞,這樣有上下對拉之意,自能自然中正,兩肩之勁鬆下,兩肘之勁沉下,兩手之勁合住,而胸自然前合,目勿旁視,而以在前面的手為目標,頂勁不倒塌,胸中心氣靜而沉下降,氣自然歸入丹田,兩膝合住勁,腰勁下去,﹝是塌下之意﹞兩足常用鉤勁,不論何種步型,兩足能在平行線上,自有鉤勁,要前後合住,如此則、手、膝、足四部都合住,支撐八面,穩如泰山矣,自己根盤穩固不呆板而靈活,自能物來順應,自然合拍了。
問:『腹內鬆靜』其中之『靜』字與『淨』字之比較?
答:腹內鬆靜最早應是見於李亦畬手寫本武氏太極拳譜中之『十三勢行工歌訣』,有『腹內鬆靜氣騰然』之句,後來楊家拳譜將此句之『靜』字改作『淨』 字,『淨』字似乎可以包含『靜』字之義,我之用『腹內鬆靜』是從陳鑫對於無極和太極在拳的解釋:『平心靜氣以待其動』之言,故用此『靜』字,至於有一股氣騰然而起,是所謂『以待其動』,動的時機一種感覺而已,並非丹田內轉之象。
問:『沉』與『整』之本質?
答:『沉』與『整』兩字都是指勁而言,所謂沉勁、整勁且對整體言,上肢三關節肩、肘、腕配合下肢三關節胯、膝、踝,至於腰是上下體轉動的關鍵,是主宰全身的動作,要靈、塌、直;所謂節節貫串除全身之勁沉著外,骨節既要鬆開又要虛虛對準『籠住』,而非『鎖住』,鎖住是死板了,籠住是靈活的,此種地方祇可意會,不能執著,以意貫氣於骨節之中,使有一種騰挪之意,那就能做到節節貫串達到勁整而靈活的地步,外力之來,挨我任何部位因為我的整體安排得很好、很穩固,外力不能破壞而被反擊彈出,不是用蠻力而是用意勁巧力,所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
問:何謂『呼吸自然』及其做法?
答:呼吸自然通常之理解為吾人平常之呼吸,陳氏太極拳之呼吸是採用腹部反呼吸,配合拳架之開合呼吸謂之拳勢呼吸,須漸漸做到,方法是在呼吸自然的原則下漸漸做到腹部反呼吸,進而達到丹田內轉和氣歸(沉)丹田。
問:『重心虛實』與『外形虛實』之比較?
答:有人謂「重心就是重心,重心可以變動,卻沒有虛實」,以此否定重心虛實是不對的,重心之變動不外上(高)下(低)左、右、前、後,即影響拳架(外形)之虛實,偏左則左實右虛,偏右則右實左虛,故虛實確實包含著外形,因為拳架外形變動,重心亦必變動而變動了虛實,所以一般祇說重心虛實,不說外形虛實。
問:習拳之歷程及所須具備之條件?
答:習拳歷程是要耐心與毅力,先是摸索,在此階段理論與方法聽了即忘,聽亦不解,但是應該多聽慢慢地記在心裡多記,架子漸漸練得正確而純熟,慢慢地在練架子中得到印證了,那就進入明朗階段了,到此階段功夫不輟繼續猛進始進入貫通階段,所謂貫通是內外上下、理論與實際均能貫通了,如此練習,經歷在時間上少說亦須十年,上下貫通以後,尚須精進達到神明階段,所以陳鑫謂大成則九年,小成則七年,至於精妙,亦終身不盡之學也,勉之。
問:拳架演練於何時辰最有效用?,
答:一般說來以早晨起床後空腹練習最好,否則,在晚間飯後最好隔兩小時練習,可視各人生活之時間如何分配,決定早晨或晚間後不要變更養成習慣。
問:練拳時,腳趾是否要用力抓地?
答:關於足部之勁,陳鑫書上雖有「足五指用力踏實抓住地」之說法,但要記住是要在用力不過的大原則下去實行才對,至於腿部纏絲,順纏著力於足部之外側,逆纏著力於足部之內側,兩足平踏於地,足趾自然伸展,有緊貼抓住之意,足趾不可有彎曲作抓地之狀,是有像螺絲上緊到之之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