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詠周大師答問7

問:練拳時,總覺得下盤較為呆滯而不靈活,如何改進?

答:肩與胯是人身兩大關節,肩為上肢之關鍵,胯為下肢之關鍵,兩處都要真正的開,下面的胯是較上面的肩難練,因為下肢部份要負擔身重,所以覺得比較呆板,能加功夫,不難求得輕靈中有沉著,和上面肩部相互配合一樣靈活。

潘詠周大師答問6

問:發勁為我小圈佔入對方之重心?

答:不錯,所謂發勁之勁,是內勁。陳鑫說:「內勁猝發,如迅雷烈風之摧枯拉朽,孰能當之。」又說:「精練已極,極小亦圈。」而將「佔」字改為「鑽」字其意將更貼切。

潘詠周大師答問5

問:太極拳的退讓是否有其特別的解釋?

答:退與讓以太極陰陽之理來論,同屬於陰的一面,但是太極陰陽之理是陽極而陰,陰極而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要陰陽合德(相濟),所以在太極拳來說,是讓中不讓,退而有進,退讓不是躲閃,如果是犯了躲閃而退讓,是謂之病手也,所謂病手,就是陰陽不能相濟。如果左讓而不能右取,右退而不能左進,這是一味的退讓了,成了躲閃,如果一味不讓不退,就成了頂撞了,其理易明。要做到不犯病不容易,說到這裏就要懂得開合了,開是勁的擴大,合是勁的縮小,其間毫無霸力橫氣,因之不可能犯開的時候去頂撞人家,合的時候去躲閃人家了。

潘詠周大師答問4

問:能否以纏絲勁來解釋剛與柔之觀念?

答:纏絲勁之所以要求一纏到底,纏足,即是剛柔互用之義,初纏開始是柔勁,到底是剛勁,其間由柔到剛是漸變的,這剛柔的變化,雖是有規律的,但又須因敵而變化,不是一成不變的,臨敵沒有變化,自然不能陰陽相濟了。

潘詠周大師答問3

問:與人搭手時,如何才能得機得勢,制人而不受制於人?

答:兩人搭手,是關係彼此兩方面的事,在我果然要能完全捨己從人,但亦不能盲目從人,所以有從近不從遠之說,蓋彼我各有界限,貿然進入彼界猶如孤軍進入敵陣,自屬危險,如覺得不得勢,立即回來以免失敗,如彼勁落空當然可以發放由我,但是不要忘記一個機字,就是得機才可發放,機不過在剎那之間,瞬息即失也。至於如何可以感覺靈敏,全在乎平時練架中練出來的。

潘詠周大師答問2

問:練拳時應持何種態度才對?

答:從前人練拳以技擊為主,現代人練拳以養生為重,所以不以此為職業者,不必如何的苦練,但必須視為生活之一部份,猶如吃飯睡覺,為每天一定要做的事,如此日復一日,血脈流通,身體強健,技擊工夫亦在不知不覺中長進,所謂長久功夫最難得也。

潘詠周大師答問1

(感謝新北市永和區體育會陳氏太極拳委員會洪挺嚴老師提供潘詠周大師答問61則)

問:如何才能做到氣沉丹田而不會憋氣?

答:所謂氣沉﹝歸﹞丹田僅僅是以意為之,所謂用意,亦不過是加一些注意而已,不是用力努氣,也不是用呼吸硬壓,將氣下壓當然發生弊病了,如果順其自然,覺得有氣流動,或有麻酸的感覺,指尖有針刺的感覺,都是氣通的現象,此種現象不過是生理之反應,在功夫方面,能夠覺得內氣﹝即中氣﹞有些活動而已,待功夫深進,內氣逐漸充沛,就能做到以意引氣,由氣催形,達到功夫高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