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語錄59-身心十二要6

六、著
自古聖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但文事皆有成書,經史子集無所不備,則略而不言。自黃帝堯舜,以至唐宋元明總戎機者,雖各著有兵書,然不過步法止齊耳,至打拳皆未之及。
拳之一藝,不知始自何時,俱未見有成書。歷唐、宋、元、明、大清,即間有書。亦不過畫圖已耳,皆未詳言其理,以示階級可升。當習此藝者,往往失之于硬,蓋由尚血氣不尚義理。義理不明,勢不至,留不放僻邪而不止。
我陳氏自山西遷溫,帶有此藝。雖傳有譜,亦第圖畫,義理亦未之及。愚無學識,工夫極淺,不敢妄議注譜。但為引蒙,不得不聊舉大意,以示學者下工夫。
每一著必思手從何處起,何處過,至何處止;外面是何形象,裡邊是何勁氣, 要從心坎中細細過去;此著之下,與下著之上,夾縫中如何承上,如何起下,必使血脈貫通,不至上下兩著,看成兩橛。始而一著,自成一著,繼而一氣貫通,千百著如一著矣。
如攬扎衣,右手從左腋前起端,手背朝上,手指從下斜行而上,先繞一小圈,中間手從神庭前過去,徐徐落下。胳膊只許展九分,手與肩平停止,手背似朝上微向前合。其手自始至終行走,大勢爲弓彎之意。上面如此運行,底下右足亦照此意與手一齊運行。手行到地頭,然後足趾亦放得穩當。手中內勁由心發起,過右乳,越中府,逾青靈穴,沖少海,經靈道,渡列缺,至中沖、少沖、少商諸穴止。足是先落仆參,過湧泉,至大敦、隱白諸穴上。且其內勁必由於骨之中,以充於肌膚之上,運至五指上,而後止。頂勁提起,腰勁捺下,長強以下翻起來,襠勁落下,右手與左手合住,膝與襠、與胸、與小腹諸處無不合住。
合也者,神氣積聚而不使之散漫,非徒以空架間著,苟且了事。惟恭敬將事, 則神氣處處皆到,方不蹈空。下著單鞭,大概與此著同。
大凡手動爲陽,手靜爲陰;後背則爲陽,前胸則爲陰。亦有陰中之陽,陽中之陰。某手當令,某手爲陽。某手不當令,某手爲陰。亦有一著也,先陽而後陰;一手也,外陰而內陽。一陰一陽,要必以中峰勁運之。
中峰者,不偏不倚,即吾心之中氣,所謂浩然之氣也。理宰於中,而氣行於外是也。濁氣下降,合住襠勁。下盤穩當,上盤亦靈動。
千言萬語,難形其妙。當場一演,人人可見可曉。落于紙筆,皆成糟粕。 形于手足,亦成迹象。而更非迹象,無以顯精神。猶之非糟粕無以寫義理。是在善學者,孟子曰: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其斯之謂歟。

陳鑫語錄58-身心十二要5

五、恆
天地之道,一恆而已。惟其恆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何況一藝。苟獨殷殷勤勤,始終無懈,何至苗而不秀,秀而不實乎。書曰:學貴有恆。孔子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可見人著用功,惟恆最貴。
志為功之始基,恆為功之究竟。能恆則成,不?則敗。志恆二字,乃作事之要決,學者不可不知,尤當猛醒。嘗見人之用功,或作或輟,不植將落,反怨師不教人。抑何不返躬自問,其功何如哉。

陳鑫語錄57-身心十二要4

四、志
心之所之謂之志。凡人貴立志,不立志則一事辦不成,終身居人下矣。如能立志,則所有條理,自始至終,層層折折,悉究底蘊。不敢懈惰,由勉然以造於 渾然,所謂有志者事竟成。不然者,敗矣。人顧可不立志哉。

陳鑫語錄56-身心十二要3

三、意
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發謂之意。其一念之發,如作文寫字下筆帶意之意。意于何見,於手見之。此言意之發於外也。意發于心,傳於手,極有意致, 極有神情。
心之所發者正,則手之所形者亦正;心之所發者偏,則手之所形者亦偏。如人平心靜氣,則手法、身法自然端正;如人或急切慌張,或怠慢舒緩,則手之所形莫不偏倚。必也躁釋矜平,而後官骸所形自然中規中距。實理貫注於其間,自無冗雜間架。即有時身法偏斜,是亦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有真意,其一片纏綿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於硬派。
此其意一則由理而發,一則由氣而練。若硬手純是練氣,氣練成亦能打死人。但較之於理,究竟低耳。故吾之意可知。而彼之意可想。學者多當留心體會,以審其意之所發。

陳鑫語錄55-身心十二要2

二、心
天地間,人為萬物之靈。而心有為五官百骸之靈。故心為一身之主。心一動而五官皆聽命焉。官骸不循規蹈矩者,非官骸之過,實心之過也。
孟子曰:出入無時,莫知其向者,惟心之謂。又: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鴰將至。可見人之有心,但視其操與不操耳。能操則心神內斂,故足重手恭,頭直目肅,凡一切行為無不皆在個中;不操則心外馳,故視不見,聽不聞,食亦不知其味,凡一切行為,無不皆在個外。況打拳一道,由來口授居多,著述甚少。蓋由義理,則經史備載,子集流傅,不必再贅。
但打拳之勢,人皆不知皆由太極而發。其外面形之行跡與裏面之精意,往往視為拳勢理路。是拳勢理路是不能合到一處。是皆不知由理而發之於勢故也。不知運勢者,氣也;而所以運勢者,理也。其開合擒縱,無可加損,無可移易,動合自然,是皆天理之應然而然也。
苟細揣摩,如行遠自邇,登高自卑,則由淺入深,不躐等而進,不中道而止 。以我之智力,窮道之旨歸。壹志凝神,精進不已,層累曲折,胥致其極。雖高遠難至之境,莫非眼前中庸之境?是在操心。

陳鑫語錄54-身心十二要1

一、
拳之一藝,雖是小道,然未嘗不可即小以見大。故上場之時,不可視為兒戲。而此身必以端正為本。身一端正,則作事無不端正矣。大體不可跛倚倒塌。況此藝全是以心運手,以手領肘,以肘領身。手雖領身,而身自有身之本位。論體則身領乎手;論耍手,則以手領身。雖有時歪斜,而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拘泥。能循規蹈矩,不妄生枝節,自然合拍。合拍則庶乎近矣。

陳鑫語錄53-官骸十三目

十三、骨節

“骨節鬆開。”

“肌膚骨節,處處開張。”

“周身一齊合住勁,且周身骨節各處與各處自相呼應而合,如手與足是也。”

“說合則周身一齊扣合住方佳,至於周身骨節,如左右肘,左右肩,上下各處名目相合者,各自一切照樣合住。”

“手與足,肘與膝,肩與胯,上下、左右、前後,運轉停勢時亦各呼應對齊,開則俱開,合則俱合。”

“骨節要對,不對則無力。”

“骨節齊鳴。”

陳鑫語錄52-官骸十三目

十二、足

“千變萬化由我運,下體兩足定根基。”

“演手捶勢:左右足踏地穩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搖撼,方爲有力。”

“足穩則身不可搖。”

“前後左右用勁勻停,自然立得穩。”

“足之虛實因乎手,手虛足亦虛,手實足亦實。”

“實足腳底前後皆要用力平實踏住地,湧泉穴要虛。”

“上雖憑手,下尤憑足,足快尤顯手快之能。”

“腎藏志,以足從志,亦順著轉圈。”

“足隨手運,圓轉如神。”

“足大趾待手氣直足後,乃與手一齊合住,此時方可踏實。”

“以引進搏擊之術,行於手足之中。”

“至於手足運動,不外一圈,絕無直來直去。”

“胸膈橫氣卸到腳底。”

“勁雖由腳根起,其用本在心。”

“一點靈氣從心起,上入青天下入地,此氣行於手足中,不剛不柔自雍容。”

“雲手:二足更叠轉,機不停留,左足橫開一步,右足隨之雖亦橫開一步,然右足將至左足邊,複自上轉回五、六寸方才落地,如此方見運行無直步。每左足開步,右足隨之皆如是。……如右手順轉一圈,前半圈中氣由腋裏邊向外斜纏到指,後半圈自外回來,勁自外斜纏到腋下,左手亦然。至於足,如右足前半圈由腿根內向外纏到指,回來自外向裏纏至腿根,左足亦然。”

“足踏出:如前有深淵,說回即收回,至虛至靈。”

“足運行極其纏綿不直,又能隨手運行,不失螺絲纏勁。”

“足蹬愈重,則身起愈高。”

“不蹬則已,蹬之必令敵跌倒。”

“至於足,左來則左擺,右來則右擺;踢以禦前,蹬以禦後,舉足如迅雷不及掩耳。凡敵之侵我下體者,足之爲功居多,足之爲用大矣哉!”

“將踢之時,視其可踢則踢之,不可踢則不踢,不可妄用其踢也。即有隙可乘,踢貴神速,不貴遲緩;貴踢關緊穴俞,不貴踢寬髀厚肉不著痛癢處。此要訣也,踢者須知。”

“腳踢拳打下乘拳,妙手何處不混然。”

“四肢百骸主於動,而實運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要基,運動之樞紐也。……捶以論勢,而握要者步也;活與不活在於步,靈與不靈亦在於步,步之爲用大矣哉。”

陳鑫語錄51-官骸十三目

十一、襠與臀

“腎襄兩旁謂之襠,貴圓貴虛,不可夾住。”

“襠要圓,圓則穩。”

“兩大腿根要開襠,開不在大小,即一絲之微亦算得開,蓋心意一開,襠即開矣。不會開襠者,腿雖岔三尺寬,不開仍然不開是,在學者細心參之。”

“襠固不得不開,然會陰要虛,小肚要實。”

“襠撐圓,虛虛合住。……(停勢時左右足)纏絲勁法,從足趾自內而外上行斜纏至腿根,以及會陰,……合不到會陰,則無襠勁,且不能撐圓,此纏絲勁之不可離也。”

“下腰勁,尻微翻起,襠勁自然合住。”

“襠尤要虛,虛則回轉皆靈。”

“濁氣下降,合住襠勁。”

“下盤穩當,上盤亦靈動。”

“後臀翻起,前襠合住,後臀自然翻起。”

“尻骨、環跳蹶起來,裏邊腿根撐開,襠自開;兩膝合住,襠自然圓。”

“中間襠開圓,要虛,不可岔如人字形。”

“髀骨不泛起,則前面襠合不住勁。”

“兩尻骨臀肉向上泛起來,不泛起則前面襠合不住,軟脅下爲腰,腰勁算不下,則膝與足無力。尻骨、環跳、裏邊骨向裏合,不合則兩大腿失之散。”

“頂勁領過則上懸,領不起則倒塌,此不會下腰勁、襠勁,以致身不自主。”

“襠勁、腰勁既皆下好,而屁股泛不起來,不惟前襠合不住,即上體亦皆扣合不住;上下扣合不住勁,則足底無力,而外物皆能摧倒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