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挺嚴老師陳氏太極拳文章連載一

漫談盤架子—-洪挺嚴
盤架,即演練拳架,是以培養穩定重心之中定,進而貫串內勁,結合意氣,渾成一體,以符合拳經立如平準,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盤根固基之要求。練太極拳,雖說人人會依樣劃葫蘆,然要真正能合度深入精髓者,非要依正確次第演練,了解拳中之精義,且假以時日之恆心揣摩鍛鍊,則登室窺其堂奧不遠矣。
先師  詠周先生曾就陳氏太極拳的五層功夫演練次第,製作圖表做精闢的分析,以期引導學者循序漸進,完成三段功夫達小成稱成手,四段達大成稱好手,五段達圓融稱妙手,圓融再進,登峰造極,天人合一稱神手。但觀時下學者,不求理法,躁進求成,不知循規矩,合規矩,神規矩之道理,致未能領悟奧妙,因噎廢食者比比皆是,甚是可惜。俗云:「練功夫論年不論月,二、三年尚不具入門」足見要練成一門技藝,非長時間培養不見其功。  先師嚐言:「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而況拳術一道,全在平時鍛鍊,未用功而先期效,或一曝十寒者,豈能有成?……淺嘗則止,終是門外漢……,願學者深思之,發一顆終身行之的願心,勉之勉之!」
先賢論道,闡釋拳經、拳論之精要者眾,唯學者多未細心體會,致時有瓶頸未能釋悟,以為憾事。茲就學習心得、教學經驗及贅述先賢功成心法,嘮叨再述於后,祈此與同道共享共勉之。
先師於陳氏太極拳的五層功夫一文中述及:「第一層功夫,是初學修習階段。是學習外面動作,要求正確,技巧應用,尚難領略,剛多柔少,是一陰九陽。第二層功夫,是內外協調階段。覺得內氣流通,和外面動作配合,應用技巧,尚不能隨心,是二陰八陽。第三層功夫,是是技巧應用階段。外面動作和內裏氣勁,可以協調,應用技巧,漸次熟練,但內氣欠強;在第一、二層功夫中,動作走大圈,在第三層功夫中進入中圈,是三陰七陽。第四層功夫,是氣勁相應階段。外面動作,非常熟練,內氣增強,內外配合完美,應用技巧,已能精通,動作轉變為小圈,是四陰六陽。第五層功夫,是修習圓滿階段。外面動作和內氣運轉,已能完全配合均衡,應用技巧,完全自然,動作由小圈而漸至無圈,是五陰五陽。……練習方法有程序、分步驟、不可躐等,應按步就班,循序漸進;習者的功夫深淺,完全要視習者練習的勤惰與資質的智愚了。」以上已明確闡述功夫修練的次第,為求輔助功夫平衡、紮實、無礙的進階,應可從基本身法和功法加強,以下擬舉呼吸、鬆沉、築基等數項心得作為研討。

洪塗生  2001、07、31

 

2018.10.16答覆馬來西亞楊貴淵老師疑問?

台灣的陳氏太極拳的練起來有它的特色,但與陳家溝的有別,是修改過了嗎?

答覆: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先用以前在澳門與陳氏太極拳傳人張志俊老師(師承陳照奎大師,河南焦作市人,1946~)交流的情形做引言。猶記2000年10月時澳門陳式太極健身會創會十周年慶,特別主辦兩岸四地傳統太極拳演藝交流大會,學生跟隨洪允和老師及三位師姐一起到澳門,晚上表演餐會時,有幸與來自河南鄭州張志俊老師以及武氏太極拳傳人田春陽老師相鄰共餐,主秀是張志俊老師、洪允和老師,雙方的學生共坐一桌,當晚洪允和老師表演一段,我們學生表演一段,洪允和老師當時打的綜合架特別柔,張老師的學生問怎麼風格有異?張老師說大概是受楊氏太極拳風格影響,然後我們學生表演潘詠周師爺的老架時,張老師的學生再問怎又不一樣?張老師說我們學生的拳架比較像老派的,為何如此?其實中國拳架古來即有分表演、練體、練用三種用途,表演拳架美觀讓人看不出深淺,練體拳架易筋易骨易髓是根本或稱母拳,練用則是每位老師壓箱底的技擊拳架。

1949年國民政府遷至台灣,陳氏太極隨著杜毓澤、潘詠周、王晉讓、王鶴林、王夢弼與郭青山等六位大師也傳承至台灣。

杜毓澤大師(1897~1990)

師承陳延熙(陳發科之父,老架系)、陳名標( 新架系),杜毓澤其父杜嚴是清光緒朝的進士,曾任翰林院學士。1914年杜毓澤十八歲時,杜嚴邀請陳延熙至家中擔任護院保鏢,並命杜毓澤執弟子禮,向陳延熙拜師,學習陳太老架。後杜嚴調任至廣東,陳延熙因年事已高,推薦其姪子陳名標擔任杜嚴的保鏢,隨其赴任。杜毓澤於是跟隨陳名標繼續練拳,學得了新架(也就是現在所習稱的忽雷架)與炮捶。

潘詠周大師(1905~1996)

江蘇省吳縣人師承陳發科(1887~1957),1930年潘詠周大師就讀北京大學法商學院,先於北平太極拳研究社學習楊氏太極拳,經人介紹從劉慕三先生學習吳氏太極拳,又經劉先生引見,於民國二十年一月正式拜在陳氏第十七代宗師陳發科福生先生門下學習陳氏太極拳,對日抗戰前,潘詠周大師於山東省政府建設廳工作時,與河南武陟人馬先生(陳清平系傳人)相互學習,學習得小架(小架或稱趙堡架),
所傳承的是陳發科的老架及砲捶,老架柔和內斂,砲捶猛如發砲,小架則是圈小緊湊刁鑽統。

王鶴林大師(1919~2000)
河南省博愛縣人師承陳發科,其父王尹文在北京為兩議院代議士(國會議員),經同鄉杜芾堂介紹,1928年邀請陳發科至北京教王鶴林拳,時間長達五年。1939年,王鶴林在陝西省城固縣就讀西北大學,結識陳氏太極拳十七世傳人陳子明,又時加請益,拳藝更為進步,王鶴林大師在台灣所傳,主要是陳發科所傳的太極拳大架(又稱老架),姿勢舒展大方。

王晉讓大師(1905~1996)
河南溫縣徐堡鎮人師承陳應德,王晉讓二十一歲時,經長輩商議聘請陳應德到府教學,所傳的名為太極拳小架(原王公稱陳家小架,後由於弟子訪中國內地後,改名稱趙堡太極拳忽靈架),是由陳青萍傳李景延,李景延傳楊虎(字書文),楊虎傳陳應德,又稱「活步方圓架」、「忽靈架」、「忽雷架」,與陳有本所傳的陳氏太極拳小架不同。

王夢弼大師河南溫縣陳家溝人,師承陳發科傳承太極拳老架,郭青山大師河南溫縣城東北所村人,師承陳省三傳承太極拳新架,兩位大師事蹟及傳人,筆者不詳不敢妄寫。

陳發科大師(1887~1957)晚年在北京遭遇詐騙損失大量金錢後鬱鬱而終,逝世後兩年兒子陳照旭大師(1912~1959,陳小旺、陳小星之父)亦亡,父兄相繼死亡時,陳照奎(1928.—1981)大師年約32歲,正是年輕氣盛之期,可惜6年多後又面臨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中國武術也臨浩劫,在此時期環境惡劣陳照旭大師之拳風應會更重視技擊,陳發科有另一位早期的弟子洪均生大師(1907-1996),從學十五載(1930-1944),後因困於家計而離師住在山東濟南,洪均生大師說陳式太極拳沒有一個動作是空的,都是有用的,以潘詠周大師在台灣所傳拳架驗證確非虛言。洪派陳氏太極拳在中國山東也自成一格,風格也異於陳家溝目前所傳。

改革開放後,台灣有些老師學生也遠赴河南溫縣向陳小旺、陳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老師(號稱陳家溝四大天王)學習拜師,陳小旺(1945~)、陳小星(1952~),陳正雷(1949~)、王西安(1944~)、朱天才(1945~)等老師,四大天王少年時向陳照丕大師(1893~1972)學拳,青年時向陳照奎學拳,目前在河南溫縣各地開武術學校,大量收徒,是目前中國最流行的拳架系統,還有在北京的陳照奎大師之子陳瑜(1962~)老師所傳拳架,應是楊老師所指陳家溝拳架風格,可是光在北京又有田秀成大師、雷慕尼大師、馮自強大師系統的陳氏太極拳,在北戴河李經梧系陳氏太極拳,還有一些未知系統的傳人,所以細數不盡。

台灣島小交流容易,卻匯集陳氏太極拳自古多年來不同的系統,有老架、新架、小架、趙堡架、和氏架、忽雷架、最近也有老師引進張國棟系的趙堡架武藝,而楊氏太極拳傳人遍佈台灣各處,每個系統可能都有編有表演拳架、基礎拳架、技擊拳架,陳氏太極拳老師學生有些兼學各系統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甚至兼練八極拳、八卦掌、通臂拳、形意拳、鶴拳等等,太極拳風格自然多變。

末學從學洪允和老師,只習練過潘詠周系陳氏太極,未學過其他門派拳,卻幸運的得到所有本門師伯師叔指導,甚至有幸獲得王晉讓大師的弟子汪洋老師多次的指點,本系練拳以道理及練體為主、以氣勁為驗證,用最少的力能化人發人擊人為要,末學在第十四屆臺灣盃比賽所表演的拳架,是小架、砲捶、老架綜合拳架,所謂風格莫非是練拳架後身體素質的變化、拳架的招式、節奏、攻防、意的傳遞與應用,是各門各派歷史經驗的傳承,潘詠周師爺所傳老架的摟膝拗步就有四種變化,端看學生們選擇哪一招來呈現,個人以為陳氏太極拳淵遠流長,今日陳家溝四大天王所傳之風格不能完全代表陳氏太極拳,陳家溝各處,中國各地都有不同陳氏太極拳風格,何況乎台灣?所以回答楊老師:台灣的陳氏太極拳沒有修改,只是選擇不同呈現方式。

敬祝   楊老師拳藝精進萬事如意

林耿永 敬禮 2018.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