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4林耿永老師演練陳清萍系傳小架

陳氏太極拳小架

潘詠周師爺在北京拜陳發科為師習得陳氏拳老架及砲捶後,又在西元1935年至1937年間,在山東濟南省政府建設廳工作時,有位同事馬先生是河南武陟縣人(師爺忘記馬先生大名),馬先生練的是趙堡架(馬先生在趙堡鎮習拳,為陳清萍所傳支系;現今拳架名稱定義不同,為避爭議,以陳氏小架稱之),師爺在濟南三年和馬先生換藝互練拳架ヽ擖手ヽ練桿,功夫日日精進。

西元1949年潘師爺隨蔣氏政府遷台,直至1973年才有機會見到王晉讓大師演練趙堡忽雷架(李景延創編),讚嘆王大師功夫為在台灣同輩中陳氏拳傳承的翹楚,王大師身手矯若游龍,輕靈中蘊含沉穩,圈小緊湊,手手抖勁,蓄無不發,引無不擊,是快速氣足,力猛勁長,動短意遠的抖勁,而且因習練者功夫精進,拳架亦可逐步加圈,來提升功力。

王晉讓大師為陳清萍的四傳弟子(陳清萍傳李景延,李景延傳楊虎,楊虎傳陳應德及謝功績,陳應德傳王晉讓),陳清萍之拳架,經李景延等歷代大師精進研發而成趙堡忽雷架,自陳清萍(西元1795年生)時代至現今西元2022年已超過200年,而在陳家溝或是趙堡鎮歷代傳人大師之拳架一定有演化,有些大師可能有好幾位老師,故有些不同的見解,拳架就會有變化。拳架名稱有老架ヽ有新架ヽ有大架ヽ有小架,就會陷入老子所說「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之名稱立場見解不同爭論,當然也有其他傳人保留陳清萍之拳架,或是陳家溝有其他傳人發展出的優秀的小架,故河南武陟縣人馬先生所傳承陳清萍的拳架與趙堡忽雷架雖然招式名稱有異,編排順序也略為不同,但是理法結構卻是相同的。

筆者不是在討論陳家溝及趙堡鎮太極拳的傳承問題,筆者在學習這兩種拳架時發現,馬先生所傳承陳清萍的小架與陳發科所傳老架招式名稱較為接近,陳發科所傳老架做為基本體用拳架至為適妥,練習陳清萍系傳小架多年來,發現一些特別有意思的安排︰

一ヽ老架小架互為相輔相成,老架圈大圓合,小架圈小緊湊。

二ヽ老架不發勁之處小架發勁,老架發勁之處小架不發勁。

三ヽ老架動作要求圓合整勁ヽ鬆柔化勁,每一動作皆在求其完整。

小架動作要求開合整勁,化發合一,每一動作皆在求其勁速。

四ヽ老架在步伐沉穩時發勁,小架著重在移動中發勁。

五ヽ老架發勁時體內勁路軌跡與小架發勁之體內勁路軌跡不同,但皆是自然 的運作法則。

六ヽ老架動作要求圓合整勁ヽ動作皆左右順序分明。由於小架節奏明顯快 速,所以往往招式中手腳四肢同時縮放。

七ヽ老架步法手法動作1ヽ2ヽ1ヽ2等穩速節奏,小架步法手法動作1ヽ2ヽ    3ヽ1ヽ2ヽ1ヽ2ヽ3  ヽ4ヽ5等變速節奏。

八ヽ老架穩速節奏,小架變速節奏,故呼吸頻率不同。

以上只是筆者功淺體悟的見解,定有不足不完整之處,敬請功夫精深的高手指正為是,林耿永敬筆。

黃石公-素書

黃石公素書原序

宋 張商英序

《黃石公素書》六篇,按《前漢列傳》黃石公圯橋所授子房《素書》,世人多以「三略」為是,蓋傳之者誤也。

晉亂,有盜發子房塚,於玉枕中獲此書,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許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嗚呼!其慎重如此。

黃石公得子房而傳之,子房不得其傳而葬之。後五百餘年而盜獲之,自是《素書》始傳於人間。然其傳者,特黃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盡哉。

余竊嘗評之︰『「天人之道,未嘗不相為用,古之聖賢皆盡心焉。堯欽若昊天,舜齊七政,禹敘九疇,傅說陳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設天地四時之官,又立三公以燮理陰陽。孔子欲無言,老聃建之以常無有。」《陰符經》曰:「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道至於此,則鬼神變化,皆不逃吾之術,而況於刑名度數之間者歟!」』

黃石公,秦之隱君子也。其書簡,其意深;雖堯、舜、禹、文、傅說、周公、孔、老,亦無以出此矣。

然則,黃石公知秦之將亡,漢之將興,故以此《書》授子房。而子房者,豈能盡知其《書》哉!凡子房之所以為子房者,僅能用其一二耳。

閱讀全文

太極拳在練什麼?

有一天一位一起練拳的拳友說到:人家問我練太極拳是在練甚麼?我不會講耶?

我說:你就講『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啊!

這兩句話我聽來已經三十幾年了,年輕時老實說我一直當它是廢話一句,是練武之人的閒聊瞎扯而已。幾十年後才感覺到這句話的學問之所在,真的不是廢話。

鍛鍊身心真的很囉唆很龐雜、很多的資訊,要認真教的話絕對是不會輸給大學課程的。古人知道初學者沒時間也沒耐心好好學習,便把很重要的知識用簡短順口的話來傳遞,每一句都值得花上多年的時間去體會。

『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不是針對武術訓練而已,而是所有鍛鍊身體的方法都適用。唯一例外的是健美,西方人稱身體雕塑,此乃專門練出一身肌肉到他們認為的美感的專有技術,身體健康是副作用而不是目標,看練出來的身體漂不漂亮才是。其它所有你能想到的運動都不離開這兩句話。

外練筋骨皮比較好懂,但也不好懂。筋不只是韌帶,還包含了更重要的筋膜,易筋經便是專門針對筋膜的訓練功法,最近十年筋膜逐漸為人重視,許多書籍影片都在講這話題,都很有參考價值,請自行多多閱讀。

骨頭一般人不知如何鍛鍊,其實就是把每一塊骨頭放在最好的位置,讓它們往最好的方向去活動,但講起來簡單說起來難,全身骨頭兩百多塊,隨便挑幾塊都可以研究或調整很久,更不要說如何才是最好的位置與方向了。所以如果你有了解一點這相關的知識,發現了你身上那些骨頭關節位置與活動方向不是太理想,請務必花時間把他們練好,做起來難但成就度甚高,每一點成功都會讓你開心很久的。

皮是最難懂的,曾看過網路上有個影片講皮膚是身體最深奧也是最大的器官,皮膚的秘密非常多,功能也非常多。粗的講練習抗擊打可以讓你的皮膚結合底下的筋膜抵抗外力強大的打擊。當年我曾親手摸過已故李鴻傑老師的胸口,那時他七十歲,那感覺像是在摸水泥牆一般的硬,摸到的當下是有驚嚇感的,完全違反我當時的常識認知。我馬上問老師這要預先運氣或運力來硬它嗎?李老師說不必!隨時都有,要軟要硬都可以。

細地來說,皮膚的感覺能力是遠遠超越身體其他感官的。練到一定程度的放鬆之後,皮膚的接觸能夠讓你透過它”讀”到更多的資訊,也就是所謂的”聽勁”,稍一接觸便能幫助你了解對方許多他自己都不知道的秘密,如果你多年專研在身體力學,你便能透過皮膚讀出對方身體裡許多資訊,包括力量的傳遞、身體使用的習慣等等。如果你是喜歡研究人性的感性的人,你甚至可以透過皮膚接觸”讀”出對方的情緒與想法。所以”皮”也是一門研究不完的學問。

『內練一口氣』就更難解釋了。往往自稱練氣多年的人都無法講清楚這個氣是啥?練氣的人他會覺得自己有點了不起的本事,但細問之後你會發覺多半是身體(筋骨皮)的綜合能力而已,不能說那就是氣。不過這也要怪前人把很多東西籠統地歸納用一個氣字來統講,所以後人也搞不清楚的。

從簡單的來說,你聚精會神地做一件事就是氣的表現了。弓箭手透過長久的訓練要將箭往靶心射,他必定要調好他的呼吸,讓身體穩定,當下不容許有情緒波動或雜念。球類運動也是如此。呼吸的頻率就是連動你的心念的,反過來若能讀取你的呼吸也能夠讀你的心念甚至操控你的情緒的。但這還只是簡單的。深奧的鍛鍊與應用代表能深入身體更內部更細微的部位,做更精細的控制。例如瑜珈士的控制心跳與血液流動、暫時增強功能、甚至進入假死狀態等等。所以這門學問深到一輩子都修不完。

最有趣的,是『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沒有肉,沒有鍛鍊肌肉,所以我才說練健美的不包含在內。不是肌肉不重要,也不是不用練它,而是它相對沒那麼難懂,而且跟著筋骨皮的鍛鍊就會有了。這個肌肉沒有甚麼複雜要摸索很久的鍛鍊方法,只要一直收縮放鬆數百下數千下它就會強壯粗大了,你只要能忍受那個過程的枯燥與痛苦就可以。我這樣講不是貶低健美,單一肌肉鍛鍊簡單,要雕塑到每塊肌肉組合起來都那麼美就很有學問的,但目標是美而不是運動能力的表現,而且代價是你要持續供給該有的營養,那超越了身體正常的需求,還有就是一旦停止訓練肌肉便會快速消退,這不是什麼奇怪的道理,只是身體扛那一身肌肉很辛苦,一停下來身體便自動把不需要的部分消除掉以減輕負擔而已。以前人都經歷過都知道這道理。有趣的是,你從筋骨皮與氣的鍛鍊得到的效果是非常持久的,就算停下來也不會退失太多的。

短短兩句話可以講得還非常非常多,總而言之,請好好研究你的身體,享受鍛鍊吧。

江大欣 Alfred Chiang

一個人走的快ヽ一群人走得遠

臺北市太極拳協會很榮幸得到四位青年才俊的協助,認同”快樂練拳ヽ身心健康”的理念,願意投入心力及時間,成為協會的助理教練,一起傳播太極拳的健康快樂。

練太極拳的同學們︰我們沒有能力教”很會打的拳” ,也沒有能力教”不怕挨打的拳” ,但是我們絕不能教”會挨打的拳” 。

協會的教學理念︰ 練的明明白白,練的輕輕鬆鬆,練的自然活用,練的健康快樂。 讀懂身體這本書,協調身心靈,得到健康快樂的太極之道。

四位助教將秉持協會的教學理念分享練拳心得予同學,助教們練拳均超過10年以上,德行及專業在社會上亦受好評。 四位助教簡歷如下︰ 陳振華 1970年出生於台北市,籍貫台灣台中。 輔大景觀設計系畢業,目前於天母的景觀工程公司上班,家住北投,太太在榮總心臟加護病房上班,有一個2016年出生的兒子。 小時侯喜歡製作模型玩具及球類運動,畢業進入社會工作後,因為不明原因的背痛,開啟了陳氏太極拳的學習之路,拜師洪允和老師,與林耿永師兄相互錘鍊,至今約有15年的學習經歷。除了打拳也喜歡書法及水墨鑑賞收藏。 學拳除了解決我的不明疼痛外,放鬆及用力勿過亦貫通了書法學習,體悟出不用多餘的力,才能懸肘寫字力透紙背;也學會了跟身體對話及溝通。


江大欣 1970年生於台北市。 自幼喜好各種鍛鍊身心的學問,拜茅山李貢銘先生為師修煉禪宗、道家與西藏密宗三十餘年。 1993年曾短暫從學於螳螂拳李鴻傑老師。2004年學習養正館日本柔術。2011年向洪允和老師學習陳氏太極拳。2016年起向林耿永師兄學習陳氏太極拳老架與小架至今。


林奕志 1984年生於台灣桃園,單身。 讀大學時進入學校國術社,於學長處習得兵器四門棍法和基礎槍法,並與此同時接觸到陳氏太極拳!唯出社會後中斷5年,復又重新學習!平日除練拳亦愛玩玉石、撿玉石、釣魚、釣蝦等! 2004年向朱國程老師學習陳式太極拳基礎24式、競賽套路48式和老架! 2015年向林耿永老師學習陳氏太極拳老架與小架至今!


蔡宏奇 1986年生於台灣桃園,單身。 主職電子電機相關工作,除了太極拳 也喜愛游泳、看電影、旅遊等活動,個性內向但樂觀、隨和且不好爭鬥;從小愛看武術性質電影,於2005年就讀新竹大學二年級時加入國術社,並初次接觸陳氏太極,由朱國程老師指導,在學期間學習 簡易24式、老架64式;2015由於朱老師仙逝,之後改由老師的師弟-林耿永老師接手教導至今,並重新學習陳氏太極24式、48式競賽套路、老架64式、小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