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文獻

陳鑫語錄69-太極拳纏絲法詩

七言古

動則生陽靜生陰,一動一靜互為根。

果然識得環中趣,輾轉隨意見天真。

其二

陰陽無始又無終,來往屈伸寓化工。

此中消息真參透,圓轉隨意運鴻濛。

其三

一陣清來一陣迷,連環闔闢賴撕提。

理經三昧方才亮,靈境一片是破璃。

五言古

理境原無盡,端由結蟻誠。

三年不窺園,壹志並神凝。

自當從良師,又宜訪高朋。

處處循規矩,一線啟靈明。

一層深一層,層層意無窮。

一開連一合,開合遞相承。

有時引入勝,工欲罷不能。

時習加黽勉,日上自蒸蒸。

一旦無障礙,恍然悟太空。


陳鑫語錄68—太極拳發蒙纏絲勁論

太極拳,纏法也。纏法如螺絲形運于肌膚之上,平時運動恒用此勁,故與人交手,自然此勁行乎肌膚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進纏,退纏;左纏,右纏,上纏,下纏;裏纏,外纏;順纏,逆纏;大纏,小纏。而要莫非以中氣行乎其間,即引即進,皆陰陽互爲其根之理也。或以爲軟手;手軟何能接物應事?若但以迹象視之,似乎不失于硬,故以爲軟手。其周身規矩:頂勁上領,襠勁下去(要撐圓,要合住):兩肩鬆下,兩肘沈下,兩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視,以手在前者爲的;頂不可倒塌,胸中沈心靜氣;兩膝合住勁,腰勁下去;兩足常用鈎勁,須前後合住勁,外面之形,秀若處女,不可帶張狂氣,一片幽閒之神,盡是大雅風規。至於手中,其權衡皆本於心,物來順應,自然合進退、緩急、輕重之宜。此太極之陰陽相停,無少偏倚,而爲開合之妙用也。其爲道豈淺鮮哉!


陳鑫語錄67-身心十二要12

十二、化
化也者,化乎規矩也,化之境有二:有造化,有神化。造言其始,化言其終。神化者,夫子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也。打拳熟而又熟,無形迹可擬, 如神龍變化,捉摸不住,隨意舉動,自成法度,莫可測度。技至此,真神品矣。
太極之理,發于無端,成於無迹,無始無終,活盤托出。噫,觀止矣!拳雖小道,所謂即小以見大者,蓋以此。拳豈易言哉。


陳鑫語錄66-身心十二要11

十一、神
神者,精氣發生於外,而無難澀之弊之靈氣也。天地間無論何物,精神足, 則神情自足。在人雖存乎官骸之中,實溢官骸之外。大約心、手、眼俱到有神, 無神則死煞不活,不足動人。
神之在人,不止於眼,而要于眼則易見。故打拳之時,眼不可邪視,必隨手往還。如打攬擦衣,眼隨右手指而行,攬擦衣手到頭,眼亦到頭,注於中指角上,不可他視。眼注于此,則滿身精神皆注於此。如此,則攬擦衣全著俱有精神。神聚故也。打單鞭,眼注左手發端處,隨住左手徐徐而行,至單鞭打完,眼即注於中指角上,不可妄動。打披身捶,眼注於後腳尖,打肘底看拳以及小擒拿。眼注於肘底拳上。打斜行拗步,右手在前,眼著於右手。打抱頭推山,兩手雖俱在前,而以右手爲主,眼雖並注,而注於右手居多。打指襠捶,眼注於下。打下步跨虎,眼注於上。打演手捶,眼注於前,打回首捶,眼注於後。
大抵上下四旁,某處當令。則眼神注於某處。此是大規矩。亦有神注欲此,而意反在於彼者。此正所謂大將軍八面威風。必眼光四射而後威風八面,處處有神也。
打拳之道,本無此勢,而創成此勢,此即自無自有,何其神也,而況神乎 其神,何莫非太極陰陽之所發而運者乎。拳至此,已入室矣。動靜緩急,運轉 隨心,何患滯澀而無神情乎。


陳鑫語錄65-身心十二要10

十、景
一片神行之謂景。其開合收放。委婉曲折,種種如畫,是之謂景。景不離情,猶情之不離乎理,相連故也。
心無妙趣,打拳亦打不出好景致。問何以打出景致,始則遵乎規矩,繼則化乎規矩,終則神乎規矩。在我打得天花亂墜,在人自然拍案驚奇。
裏面有情,外面有景,直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陽春煙景,大塊文章, 處處則柳垂花嬌,著著則山明水秀。遊人觸目興懷,詩家心怡神暢,真好景致。 拳景至此,可以觀矣。


陳鑫語錄64-身心十二要9

九、情
理與氣發於外者爲情。人直交接往來則曰人情;文之抑揚頓挫則曰文情。打拳之欲抑先揚,欲揚先抑,其間天機活潑,極有情致,如木偶人一般。死蛇塌地,有何景致。又安能見其生龍活虎,令觀者眼欲快睹,口中樂道,心中願學?此拳之不可無情致也。
至於與人交手,斷不可看人情。一看人情,則人以無情加我矣。烏乎可。


陳鑫語錄63-身心十二要8之2:中氣與浩然之氣、血氣辯

中氣與浩然之氣,血氣辯
中氣與浩然之氣稍異;與血氣大不相同。
中氣者,太和之元氣。即中庸所謂: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剛不柔、至當卻好之正氣。能用此氣以行於手(言手,而全體皆在其中),天下未有窮之者。如或有人窮之,非功夫未到十分火候,即涉於偏倚不中故也,涉於偏倚,非人能窮我,我自窮也。此氣之貴得乎中。名之曰中氣,非氣之行於官骸之中謂也(官骸之中,是當中之中。中氣之中,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理,宰乎剛柔得中之正氣元氣)。
浩然之氣者,大約涉於剛一邊多。觀於孔子、孟子之氣象可知。孔子言語極和平,孟子氣象就帶廉隅。即其自謂,亦曰至大至剛。吾故曰涉於剛一邊居多。然要亦是秉受之元氣,特稍涉於嚴厲。謂之爲元氣則可,謂之爲太和元氣似少遜耳。此所以與中氣略有不同處。而耍拳者能以浩然之氣行之,技亦過乎大半矣。再加涵養功夫,則幾乎中氣矣。
至於血氣,乃血脈中流通之氣,即拳家所謂橫氣也。全仗年輕,力氣勇猛,而以不情不理淩壓敵人。失敗者多。即間獲勝,力氣過大偶然勝之。一遇行手,氣雖大而亦敗。苟能稍遵規矩(謂打拳成法),亦能打人。但能屈敵人之身而不能服敵人之心。至於中氣,能令敵人進不敢進,退不敢退,渾身無力,極其危難。足下如在圓石上站著,不敢亂動。以上所辯,未知是否。以俟高明者指正。


陳鑫語錄62-身心十二要8之1:中氣辨

中氣辨
中氣者,中是中,氣是氣。中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以理言氣,是天以陰陽五行之氣化萬物。有是形即有是氣,是人所秉受於天本來之元氣也。氣不離乎理,理不離乎氣。氣非理無以立,理非氣無以行。氣與理兩理相需者也。理有其偏,氣亦有其偏。理之偏,私以參焉;氣之偏,橫以行焉。惟兩得其中,合而言之曰中氣。
竊謂不可以言語形容者,中氣耳。中氣即孟子所謂浩然之氣,即”易”所謂保合太和之元氣也。氣不離乎理,言氣而理自在其中。打拳以運氣爲主,然其中自有理以宰之。理之得中者,更不易言。故但以氣之附麗於形者,大略言之。
氣之在體,無不充周,而其統率在心。心氣一發,能先聽命者,腎中之志。心機一動,志則順其心之所向,而五官百骸皆隨之而往焉。且各有各體之精,而隨各體所往之地位而止也,此是一齊俱到。有分先後,有不分先後。所謂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道並行不悖也。
如單鞭一勢,起初心欲先合,兩手即用倒轉精合住,左足即收到右足邊,而與右足合住;心欲展開,左手即用順轉精,右手即用倒轉精,兩大腿用精,左則順右則倒頂精,即領胸,即含住腰精,即下襠開足之後,有心無心之間,說合,上下一齊合住。
且官體之精,各隨各經絡運行,無纖悉之或差。心即大體,官骸即小體。德即大體、小體中,當然之理也,心機一動,百骸聽命。非所謂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道並行而不悖乎?此所謂中氣流行,一氣貫通者,如也。


陳鑫語錄61-身心十二要8

八、氣
何謂氣,即天行健一個“行”字。天體至健而所以行。此健者,氣也。不滯不息,不乖不離,不偏不倚,即是中氣。加以直養無害工夫,即是乾坤之正氣。 亦即孟子所謂浩然之氣。一拂氣之自然,參以橫氣則生硬。橫中勢難圓轉自如,一遇靈敏手段,自覺束手無策。欲進不能,欲退不敢,但聽他人發落而已,鈍何如也。所以,不敢徒恃血氣,而並參之一橫氣。


陳鑫語錄60-身心十二要7

七、理
理者,天地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順其性之自然,行其事之當然,合乎人心之同然。一開一合絕無勉然,一動一靜恰合天然。此即吾道只粹然。


陳鑫語錄59-身心十二要6

六、著
自古聖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但文事皆有成書,經史子集無所不備,則略而不言。自黃帝堯舜,以至唐宋元明總戎機者,雖各著有兵書,然不過步法止齊耳,至打拳皆未之及。
拳之一藝,不知始自何時,俱未見有成書。歷唐、宋、元、明、大清,即間有書。亦不過畫圖已耳,皆未詳言其理,以示階級可升。當習此藝者,往往失之于硬,蓋由尚血氣不尚義理。義理不明,勢不至,留不放僻邪而不止。
我陳氏自山西遷溫,帶有此藝。雖傳有譜,亦第圖畫,義理亦未之及。愚無學識,工夫極淺,不敢妄議注譜。但為引蒙,不得不聊舉大意,以示學者下工夫。
每一著必思手從何處起,何處過,至何處止;外面是何形象,裡邊是何勁氣, 要從心坎中細細過去;此著之下,與下著之上,夾縫中如何承上,如何起下,必使血脈貫通,不至上下兩著,看成兩橛。始而一著,自成一著,繼而一氣貫通,千百著如一著矣。
如攬扎衣,右手從左腋前起端,手背朝上,手指從下斜行而上,先繞一小圈,中間手從神庭前過去,徐徐落下。胳膊只許展九分,手與肩平停止,手背似朝上微向前合。其手自始至終行走,大勢爲弓彎之意。上面如此運行,底下右足亦照此意與手一齊運行。手行到地頭,然後足趾亦放得穩當。手中內勁由心發起,過右乳,越中府,逾青靈穴,沖少海,經靈道,渡列缺,至中沖、少沖、少商諸穴止。足是先落仆參,過湧泉,至大敦、隱白諸穴上。且其內勁必由於骨之中,以充於肌膚之上,運至五指上,而後止。頂勁提起,腰勁捺下,長強以下翻起來,襠勁落下,右手與左手合住,膝與襠、與胸、與小腹諸處無不合住。
合也者,神氣積聚而不使之散漫,非徒以空架間著,苟且了事。惟恭敬將事, 則神氣處處皆到,方不蹈空。下著單鞭,大概與此著同。
大凡手動爲陽,手靜爲陰;後背則爲陽,前胸則爲陰。亦有陰中之陽,陽中之陰。某手當令,某手爲陽。某手不當令,某手爲陰。亦有一著也,先陽而後陰;一手也,外陰而內陽。一陰一陽,要必以中峰勁運之。
中峰者,不偏不倚,即吾心之中氣,所謂浩然之氣也。理宰於中,而氣行於外是也。濁氣下降,合住襠勁。下盤穩當,上盤亦靈動。
千言萬語,難形其妙。當場一演,人人可見可曉。落于紙筆,皆成糟粕。 形于手足,亦成迹象。而更非迹象,無以顯精神。猶之非糟粕無以寫義理。是在善學者,孟子曰: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其斯之謂歟。


陳鑫語錄58-身心十二要5

五、恆
天地之道,一恆而已。惟其恆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何況一藝。苟獨殷殷勤勤,始終無懈,何至苗而不秀,秀而不實乎。書曰:學貴有恆。孔子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可見人著用功,惟恆最貴。
志為功之始基,恆為功之究竟。能恆則成,不?則敗。志恆二字,乃作事之要決,學者不可不知,尤當猛醒。嘗見人之用功,或作或輟,不植將落,反怨師不教人。抑何不返躬自問,其功何如哉。


陳鑫語錄57-身心十二要4

四、志
心之所之謂之志。凡人貴立志,不立志則一事辦不成,終身居人下矣。如能立志,則所有條理,自始至終,層層折折,悉究底蘊。不敢懈惰,由勉然以造於 渾然,所謂有志者事竟成。不然者,敗矣。人顧可不立志哉。


陳鑫語錄56-身心十二要3

三、意
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發謂之意。其一念之發,如作文寫字下筆帶意之意。意于何見,於手見之。此言意之發於外也。意發于心,傳於手,極有意致, 極有神情。
心之所發者正,則手之所形者亦正;心之所發者偏,則手之所形者亦偏。如人平心靜氣,則手法、身法自然端正;如人或急切慌張,或怠慢舒緩,則手之所形莫不偏倚。必也躁釋矜平,而後官骸所形自然中規中距。實理貫注於其間,自無冗雜間架。即有時身法偏斜,是亦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有真意,其一片纏綿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於硬派。
此其意一則由理而發,一則由氣而練。若硬手純是練氣,氣練成亦能打死人。但較之於理,究竟低耳。故吾之意可知。而彼之意可想。學者多當留心體會,以審其意之所發。


陳鑫語錄55-身心十二要2

二、心
天地間,人為萬物之靈。而心有為五官百骸之靈。故心為一身之主。心一動而五官皆聽命焉。官骸不循規蹈矩者,非官骸之過,實心之過也。
孟子曰:出入無時,莫知其向者,惟心之謂。又: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鴰將至。可見人之有心,但視其操與不操耳。能操則心神內斂,故足重手恭,頭直目肅,凡一切行為無不皆在個中;不操則心外馳,故視不見,聽不聞,食亦不知其味,凡一切行為,無不皆在個外。況打拳一道,由來口授居多,著述甚少。蓋由義理,則經史備載,子集流傅,不必再贅。
但打拳之勢,人皆不知皆由太極而發。其外面形之行跡與裏面之精意,往往視為拳勢理路。是拳勢理路是不能合到一處。是皆不知由理而發之於勢故也。不知運勢者,氣也;而所以運勢者,理也。其開合擒縱,無可加損,無可移易,動合自然,是皆天理之應然而然也。
苟細揣摩,如行遠自邇,登高自卑,則由淺入深,不躐等而進,不中道而止 。以我之智力,窮道之旨歸。壹志凝神,精進不已,層累曲折,胥致其極。雖高遠難至之境,莫非眼前中庸之境?是在操心。


陳鑫語錄54-身心十二要1

一、
拳之一藝,雖是小道,然未嘗不可即小以見大。故上場之時,不可視為兒戲。而此身必以端正為本。身一端正,則作事無不端正矣。大體不可跛倚倒塌。況此藝全是以心運手,以手領肘,以肘領身。手雖領身,而身自有身之本位。論體則身領乎手;論耍手,則以手領身。雖有時歪斜,而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拘泥。能循規蹈矩,不妄生枝節,自然合拍。合拍則庶乎近矣。


陳鑫語錄53-官骸十三目

十三、骨節

“骨節鬆開。”

“肌膚骨節,處處開張。”

“周身一齊合住勁,且周身骨節各處與各處自相呼應而合,如手與足是也。”

“說合則周身一齊扣合住方佳,至於周身骨節,如左右肘,左右肩,上下各處名目相合者,各自一切照樣合住。”

“手與足,肘與膝,肩與胯,上下、左右、前後,運轉停勢時亦各呼應對齊,開則俱開,合則俱合。”

“骨節要對,不對則無力。”

“骨節齊鳴。”


陳鑫語錄52-官骸十三目

十二、足

“千變萬化由我運,下體兩足定根基。”

“演手捶勢:左右足踏地穩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搖撼,方爲有力。”

“足穩則身不可搖。”

“前後左右用勁勻停,自然立得穩。”

“足之虛實因乎手,手虛足亦虛,手實足亦實。”

“實足腳底前後皆要用力平實踏住地,湧泉穴要虛。”

“上雖憑手,下尤憑足,足快尤顯手快之能。”

“腎藏志,以足從志,亦順著轉圈。”

“足隨手運,圓轉如神。”

“足大趾待手氣直足後,乃與手一齊合住,此時方可踏實。”

“以引進搏擊之術,行於手足之中。”

“至於手足運動,不外一圈,絕無直來直去。”

“胸膈橫氣卸到腳底。”

“勁雖由腳根起,其用本在心。”

“一點靈氣從心起,上入青天下入地,此氣行於手足中,不剛不柔自雍容。”

“雲手:二足更叠轉,機不停留,左足橫開一步,右足隨之雖亦橫開一步,然右足將至左足邊,複自上轉回五、六寸方才落地,如此方見運行無直步。每左足開步,右足隨之皆如是。……如右手順轉一圈,前半圈中氣由腋裏邊向外斜纏到指,後半圈自外回來,勁自外斜纏到腋下,左手亦然。至於足,如右足前半圈由腿根內向外纏到指,回來自外向裏纏至腿根,左足亦然。”

“足踏出:如前有深淵,說回即收回,至虛至靈。”

“足運行極其纏綿不直,又能隨手運行,不失螺絲纏勁。”

“足蹬愈重,則身起愈高。”

“不蹬則已,蹬之必令敵跌倒。”

“至於足,左來則左擺,右來則右擺;踢以禦前,蹬以禦後,舉足如迅雷不及掩耳。凡敵之侵我下體者,足之爲功居多,足之爲用大矣哉!”

“將踢之時,視其可踢則踢之,不可踢則不踢,不可妄用其踢也。即有隙可乘,踢貴神速,不貴遲緩;貴踢關緊穴俞,不貴踢寬髀厚肉不著痛癢處。此要訣也,踢者須知。”

“腳踢拳打下乘拳,妙手何處不混然。”

“四肢百骸主於動,而實運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要基,運動之樞紐也。……捶以論勢,而握要者步也;活與不活在於步,靈與不靈亦在於步,步之爲用大矣哉。”


陳鑫語錄51-官骸十三目

十一、襠與臀

“腎襄兩旁謂之襠,貴圓貴虛,不可夾住。”

“襠要圓,圓則穩。”

“兩大腿根要開襠,開不在大小,即一絲之微亦算得開,蓋心意一開,襠即開矣。不會開襠者,腿雖岔三尺寬,不開仍然不開是,在學者細心參之。”

“襠固不得不開,然會陰要虛,小肚要實。”

“襠撐圓,虛虛合住。……(停勢時左右足)纏絲勁法,從足趾自內而外上行斜纏至腿根,以及會陰,……合不到會陰,則無襠勁,且不能撐圓,此纏絲勁之不可離也。”

“下腰勁,尻微翻起,襠勁自然合住。”

“襠尤要虛,虛則回轉皆靈。”

“濁氣下降,合住襠勁。”

“下盤穩當,上盤亦靈動。”

“後臀翻起,前襠合住,後臀自然翻起。”

“尻骨、環跳蹶起來,裏邊腿根撐開,襠自開;兩膝合住,襠自然圓。”

“中間襠開圓,要虛,不可岔如人字形。”

“髀骨不泛起,則前面襠合不住勁。”

“兩尻骨臀肉向上泛起來,不泛起則前面襠合不住,軟脅下爲腰,腰勁算不下,則膝與足無力。尻骨、環跳、裏邊骨向裏合,不合則兩大腿失之散。”

“頂勁領過則上懸,領不起則倒塌,此不會下腰勁、襠勁,以致身不自主。”

“襠勁、腰勁既皆下好,而屁股泛不起來,不惟前襠合不住,即上體亦皆扣合不住;上下扣合不住勁,則足底無力,而外物皆能摧倒我。”


陳鑫語錄50-官骸十三目

十、脊、背

“脊骨是左右身之關鍵。”

“內外轉徐徐(纏皆內向外),中氣貫脊中。”

“若問此中真消息,須尋脊背骨節中。”

“背用中氣貫住。”

“背折舒開,頂勁、襠勁足。”


陳鑫語錄49-官骸十三目

九、腰

“腰爲上下體樞紐轉關處,不可軟,亦不可硬,折其中方得。”

“腰上下體之關鍵,腰以上氣往上行,腰以下氣往下行,似上下兩奪之勢,其實一氣貫通,並行不悖。”

“腰勁貴下去,貴堅實。”

“腰勁茲下不可軟。”

“腰勁下去,腰是上下交關處,不下則上體氣浮,足不穩。”

“腰勁要下去,下去腰勁,兩膝撐開,襠合住,要圓要虛,自然下體又虛又靈又穩當,搖撼不動。”

“腰一扭轉,則上體自然扭轉,與下體相照,爲上下體之樞紐。”

“腰中要虛,一虛則上下皆靈。”

“腰勁下不去,不能氣歸丹田;氣不歸到丹田,則中極、會陰失於輕浮,因而胸中橫氣填塞飽滿,即背後陶道、身柱、靈台左右,橫氣亦皆填塞充足,而前後胥滯澀矣。蓋不向前合失之一仰,向前合則襠勁輕浮,足底不穩,上體亦不空靈。”

“訣竅以兩腰之中,兩腎之間命門,爲上下體之關鍵樞紐。”


陳鑫語錄48-官骸十三目

八、腹

“腰勁攥下,尻骨微泛起,小腹自然合住勁。”

“胸腹寬宏廣大,向前合住,中氣貫住,上下全神,實有面蓋背氣象。久用其功,到是境地,自然知其神情;即至其境,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也。”

“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功久則頃刻間水中火發,雪裏花開,兩腎如湯熱,膀胱似火燒,真氣自足。”


陳鑫語錄47-官骸十三目

七、拳

“去時撒手,著人成拳。”

“拳力如風又如雷。”

“一擊如雷之霹靂一聲,不及掩耳。”

“捶由後向前擊如山上之雷,迅不及防,其進比鳥飛還迅。”

“近身屈肘用努力,去遠何能不展肱?”

“用周身全力用拿勁打,不露粗率,方合法度。……勁由後腳根越腿肚,順脊上行串至肩臂,轉過由胳膊背面運至手背,故拿住勁打有力。然雖勁由腳根起,其用本在心;心機一動,中氣即由丹田發出至手,周身全力皆聚於此。至於擊人則視人之遠近,遠則展開胳膊可以及人,近則胳膊不能展開,故用屈肘合捶打,極有含蓄,外面全不露形迹,被擊者即跌倒,方爲上乘。蓋遠擊易,近擊難,故得多下功夫才能如是。”

“內勁由丹田下過襠後,再由長強逆行到百會,降下至肩,前進運至捶,周身精神俱聚于捶,方有力。左右足踏地穩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搖撼,方爲有力。”

“在拳純是浩氣流轉於周身,勢不可遏。”


陳鑫語錄46-官骸十三目

六、手

“以心運手,順勢轉圈。”

“手上領之時,腰與襠一齊俱下,上體周轉自覺活動,下體亦不死煞。”

“手上領轉圈,手指之畫圈與胳膊之纏勁,是一股勁,不可視爲兩段。”

“手虛虛籠住,勁運到指肚頭。”

“眼看中指甲,中指與鼻准相照。”

“中指以鼻准爲的,用纏絲勁自肩纏到手,中氣行到中指頭方爲運足。中指勁到,餘指勁也到。柔住勁,不可稍留硬氣。”

“以手運行止物,必得剛氣行乎其中。”

“手如紅爐出鐵,人不敢摸。”


陳鑫語錄45-官骸十三目

五、項

“項豎直不可硬。”

“項要端正豎起,如中流砥柱,不前不後,不左不右,不至倒塌方得。”

“項要靈活,靈活則左右轉動自易。”


陳鑫語錄44-官骸十三目

四、鼻、口

“呼吸順其自然。”

“調息綿綿。”

“心息相依。”

“打拳以鼻爲中界。”

“口唇輕閉,舌尖輕抵上顎。


陳鑫語錄43-官骸十三目

三、耳

“耳聽身後兼左右。”

“耳聽身後,防敵暗算。”

“敵人之來,必先有風,急者其風大,緩者其風微,即無風亦必有先兆,敵在前目能視之,其或在右、在左、在身後,是即先兆,……惟憑耳聽心防。”

“耳聽左右背後,恐有不虞侵淩,人有以後來者,必先有聲音,可聞其聲音。有聲自與無聲不同,故心平氣靜,耳自聰靈。”


陳鑫語錄42—官骸十三目

二、眼

“其精神在何處?曰:在眸子。心一動則眸子傳之,莫之或爽。”

“運行根于一心,而精神看于眼目,眼目爲傳心之官,故眼不旁視,足證心不二用。”

“眼神尤爲緊要,當隨主要之手運行,不可旁視,旁視則神散,志亦不專。”

“手眼爲活,不可妄動。”

“眼神注於(主要)手中指,不邪視。”

“眼看住前手中指,中指的也,故必視此,不可旁視令渙散無著。人之一身,運用全在一心,而傳神全在於目,故必凝神注視。攬擦衣勢右手爲主,左手是賓,右手發端,眼必視之,眼隨右手而行,至右手停止,眼必注於右手中指甲,五指肚要用力,此前後手運畢歸宿處,故必用力。此時運動手似停止而其運動之靈氣實不停止,一停止則其氣息矣,即與下一勢隔閡。此即天地陰陽運轉不息,曾二氣之在吾身獨可息乎哉!惟不息故氣越運越實,至運到十分滿足,則下勢即發起,此即陽極陰生,陰極陽生之意。”

“目能眼光四射。”

“目平視前,光兼四射。”

“眼睛顧視左右,要快。”

“收視返聽,含光默默。”


陳鑫語錄41—官骸十三目

一、頭

“頭爲六陽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體此爲向背。”

“頂勁領過則上懸,領不起則倒塌。”

“至於頭,耳能聽敵來之聲,眼能視敵發之色,頭能前後左右觸之,且左右手又能上行助之。”


陳鑫語錄40

消息在不即不離之間,精神在引而未發之際。功純者引之使進,不敢不進,進則我順人背而擒縱在我。


陳鑫語錄39

兩手轉來似螺紋。胳膊令其骨轉,方能以真勁引動,使對方欲進不得勢,欲退不敢,此引勁之妙境也。


陳鑫語錄38

拳中必用纏絲者,粘連之法,全在於此,引進之法,亦在於此,不可忽也。功夫久令人不敢進,進則打之,退亦打之。


陳鑫語錄37

如對敵時,敵以手來,我以手引,即引即打,非既引之後而後擊之。虛籠詐誘,只為一轉。轉引轉擊,一片神行。


陳鑫語錄36

丹田氣一分五處,其實一處貫通,上下不可倒塌,一也。心氣一領。丹田氣上行,六分至心,又一分兩股,三分上行至左肩,三分上行至右肩,皆是由肩骨縫中貫到左右指頭,其在骨縫中者謂之「中氣」,其形於肌膚者謂之「纏絲勁」;其餘四分,亦分兩股,二分行於左股,二分行於右股,皆是由骨縫中貫至左右足趾。


陳鑫語錄35

善變無形並無窮,無窮功夫在百練;不疾而速得真宰,如此方稱太極拳。


陳鑫語錄34

氣不由中心丹田而發,則氣無所本,而失於狂妄;氣不充至肌膚毫末,則功夫短少而氣歉,則外強中乾,必至失敗。此內勁之不可不研練,果能研練至此,則神乎技也。


陳鑫語錄33

心精﹝勁﹞一發,而周身之筋脈骨節,無不隨之,外之所形,皆內之所發,故曰內勁。內勁何發何行?發於一心而行於四肢之骨髓,充於四肢之肌膚。其勁皆發於心內,入於骨縫,外達於肌膚,是一股勁,非有幾股勁,即氣之發於心者,得其中正即為中氣。﹝中氣與內勁為一体之兩面;行於骨縫中者為氣,其氣中正,不偏不倚,謂之「中氣」;形於肌膚表者為勁,謂之「內勁」。


陳鑫語錄32

周身之勁往外發者,皆發於丹田;向裏收者,皆收於丹田,然皆 以心宰之,處處皆見太和元氣氣象。


陳鑫語錄31

勢既成,心平氣合,中氣歸於丹田。(中氣歸丹田之說,不必執泥,但使氣降於臍下小腹而已)。


陳鑫語錄30

周身一齊合到一塊,神氣不散,方能一氣流通,衛護周身。頭直,眼平視,肩與肩合,肘與肘合,手與手合,大腿根與大腿根合,膝與膝合,足與足合,平心靜氣,說合上下一齊合住,氣歸丹田,合法皆用倒纏法。


陳鑫語錄29

頂與襠上下勁要合住;肩肘手和胸要合住,兩膝勁要合住,腰勁下去;最後兩足要用鉤勁前後合住;這樣全身的勁纔可以合住。


陳鑫語錄28

拳架之合,非但合之以勢,宜先合之以神。


陳鑫語錄27

打拳如以橫氣凌壓敵人,失敗者多,即間獲勝,力氣過大,偶而勝之,一遇行手,氣﹝橫氣﹞雖大而亦敗,茍能稍遵規矩,﹝謂打拳成法﹞亦能打人,但能屈敵人之身,而不能服敵人之心,至於中氣能令敵人進不敢進,退不敢退,渾身無力,極其為難,足下如在圓石上站著,不敢亂動,幾乎足不動,即欲跌倒,此時雖不打敵,敵自心服。


陳鑫語錄26

陰陽無始亦無終,往來屈伸寓化工,此中消息真參透,太極祇在一環中。


陳鑫語錄25

動則生陽靜則陰,一動一靜互為根,果能識得環中趣,輾轉隨意見天真。


陳鑫語錄24

純因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顯好手,惟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妙手一著一太極,空空跡化歸烏有。


陳鑫語錄23

外之所形,莫非內之所發。﹝內不動,外不發。﹞


陳鑫語錄22

若是功夫純熟,由其大無外之圈,造到其小無內之境,不遇敵則已,如遇勁敵,則內勁猝發,如迅雷烈風之摧枯拉朽,孰能當之。﹝放之瀰六合,收之藏於密﹞


陳鑫語錄21

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摧逼不捷。﹝不論剛與柔都包含著一種彈性和韌性的力量,在平時鍛鍊用功,是在運轉時要做到輕靈,在定式時要做到沉著。﹞


陳鑫語錄20

沿路纏綿,靜運無慌,肌膚骨節,處處開張。


陳鑫語錄19

手即權衡稱物而知其輕重,打拳之道,吾心中自有權衡,因他之進退緩急,而以吾素練之精神臨之,是無形之權衡也,以無形之權衡,權有形之跡象,宜輕宜重,而以兩手斟酌,適得其當,斯為妙手。﹝無形之權衡,猶言虛實的變化。


陳鑫語錄18

肩膊頭骨縫要開,心說已開,究竟未開,必攻苦日久,自然能開,方算得開,此處一開,則全胳膊之往來屈伸,如風吹楊柳,天機動蕩,活潑潑地,毫無滯機。


陳鑫語錄17

兩大腿跟要開,襠開不在大小,即一絲之微,亦算得開,蓋心意一開,襠即開矣,不會開襠者,腿雖岔三尺寬,不開仍然不開,是在學者細心參之。


陳鑫語錄16

打拳者,手極虛極靈,物有挨著即知,即能隨機應之,不惟手,即是背面全身盡是虛靈。胳膊之往來屈伸,如風吹楊柳,天機動蕩,活潑潑地,毫無滯機。上著下著,一氣承接,勿令神氣間斷。


陳鑫語錄15

千變萬化由我運,下體兩足定根基。足隨手運,圓轉如神。以引進搏擊之術,行於手足之中,上雖憑手,下尤憑足。足運行極其纏綿不直,又能隨手運行,不失螺絲纏勁。


陳鑫語錄14

氣之在體,無不充周,而其統率在心,心氣一發,能先聽命者,腎中之志;心機一動,志則順其心之所向,而五官百骸皆隨之而往焉。


陳鑫語錄13

尻骨環跳蹶起來,裏邊腿根撐開,襠自開,兩膝合住,襠自然圓。﹝尻骨即尾骨氐骨﹞


陳鑫語錄12

拳自始至終,頂勁決不可失,一失頂勁,四肢若無所附麗,且無精神,故必領起,以為周身綱領。


陳鑫語錄11

開合虛實,即是拳經。太極拳的陰陽兩互抱呈儀螺旋形,所以太極拳是以纏絲勁為「經」,開合虛實為「緯」。


陳鑫語錄10

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太極拳。太極拳纏絲法也。進纏退纏,左右纏,上下纏,裏外纏,大小纏,順逆纏,而要莫非即引即纏,即進即纏,不能各是各著;若各是各著,非陰陽互為其根也。


陳鑫語錄9

始者遵乎規矩,繼則化乎規矩,終則神乎規矩,技至此真神品也。


陳鑫語錄8

此拳之運,不貴速而貴緩,緩則可以細心揣摩,由粗及精,且其運勁可以自知運到指頭與否?能如此運,將來功夫成時,其速無比。慢要慢到別人跟不上我,快也要快到別人跟不上我。


陳鑫語錄7

能敬能靜,自葆虛靈,且心一虛,者全體皆虛,惟虛則靈,靈足以應敵。


陳鑫語錄6

身必以端正為本,身法正者,身樁端正,無所偏倚,虛靈內含,故不懼他推倒。


陳鑫語錄5

是藝也,不可謂之柔,亦不可謂之剛,第可名之為太極。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於無跡之謂也。慢到十分功夫,即能靈得十分,惟能靈到十分火候,斯敵人跟不上我。


陳鑫語錄4

金剛搗碓,太極拳自始至終,獨此一勢是正身法,端而肅,實而剛,上下四旁,任人所感,皆足以應之,此所以領袖群著而為之首,理實氣空,圓轉自如,渾浩流行,絕無滯機。


陳鑫語錄3

學者上場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氣,兩手下垂,身樁端正,兩足並齊,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穆穆皇皇,渾然如大混沌無極景象。﹝手足雖未運動,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已俱寓於心腹之內。﹞


陳鑫語錄2

自初勢至末勢,所圖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至於無形,而心機入妙,終歸於無心,而後可以言拳;可見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機流動,活潑潑地,觸處皆拳,非世之以拳為拳者比也,此是終身不盡之藝,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所圖之勢,皆太極中自然之機,氣也理也,理非氣無以行,氣不離乎理,理不離乎氣,理與氣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千變萬化,錯綜無窮,故終身行之不能盡,學者勉之。


陳鑫語錄1

陳式太極拳,大成九年,小成則七年﹝陳鑫在另一部中謂小成三年,如此則小成有三年至七年,視學者之用功而定﹞,至於精妙,亦終身不盡之學。學者或學一、二年,或學三、四年,淺嘗者止,終是門外漢,旨味未之嘗耳,存先獲心者,吾知無所問津,蓋不能循序漸進不已,亦猶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學貴有恆,躬行有難。


戰 鬥 要 訣

擊手勇猛,不當擊梢,迎面取中堂,搶上搶下勢如虎,類似鷹鶴下雞場;翻江撥海不須忙,單鳳朝陽最爲強;雲背日月天交地,武藝相爭見短長。

發步進入須進身,身手齊到是爲真,法中有訣從何取,介開其理妙如神。

古有閃進打顧之法:何爲閃,何爲進,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何爲打,何爲顧,顧即打,打即顧,發手便是。

心如火藥,手如彈,靈機一動,鳥難逃。身似弓弦,手似箭,弦響鳥落顯奇神。起手如閃電,電閃不及合眸。襲敵如迅雷,雷發不及掩耳。

左過右來,右過左來;手從心內發,落向前落。力從足上起,足起猶火作。上左須進右,上右須進左,發步時足根先著地,十指要爬地,步要穩當,身要莊重,去時撤手,著人成拳。

上下氣要均停,出入以身爲主宰;不貪,不歉,不即,不離。拳由心發,以身催手,一肢動百骸皆隨;一屈,統身皆屈;一伸,統身皆伸; 伸要伸得盡,屈要屈得緊。如卷炮卷得緊,崩得有力。

不拘提打,按打、擊打、沖打、膊打、肘打 胯打、腿打、頭打、 手打、高打、低打、順打、橫打、進步打、退涉打、截氣打、借氣打、以及上 下百般打法,總要一氣相貫。出身先占巧地,是爲戰鬥要訣。

骨節要對,不對則無力,手把要靈,不靈則生變。發手要快,不快則遲誤。打手要狠,不狠則不濟。腳手要活,不活則擔險。存心要精,不精則受愚。發身:要鷹揚猛勇,潑皮膽大,機智連環。勿畏懼遲疑;如關臨白馬,趙臨長板,神威凜凜,波開浪裂,靜如山嶽,動如雷發。人之來勢,務要審察,足踢頭前,拳打膊乍,側身進步,伏身起發。足來提膝,拳來肘發,順來橫擊,橫來棒壓,左來右接,右來左迎,遠便上手, 近便用肘,遠便足踢,近便加膝。

拳打上風,審顧地形,手要急,足要輕,察勢如貓行。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齊到始成功。手到身不到,擊敵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敵如摧草。

善擊者,先看步位,後下手勢。上打咽喉,下打陰,左右兩協並中心。前打一丈不爲遠,近打只在一寸間。操演時面前如有人,對敵時有人如無人。面前手來不見手,胸前肘來不見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心要佔先,意要勝人,身要攻入,步要過人,頭須仰起,胸須現起,腰須堅起, 丹田須運起,自頂至足,一氣相貫。膽戰心寒者,必不能取勝。不能察形勢者,必不能防人。先動爲師,後動爲弟,能教一思進,莫教一思退。膽欲大而心欲小,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一而運乎二氣,行乎三節,現乎四梢,統乎五行。時時操演,朝朝運化,始而勉強,久而自然。拳術之道學,終於此而已矣。


用 武 要 言

捶自心出。拳隨意發,總要知己知彼,隨機應變。心氣一發,四肢皆動,足起有地,動轉有位,或粘而遊,或連而隨,或騰而閃,或折而空,或而, 或擠而捺。

拳打五尺以內,三尺以外,遠不發肘,近不發手,無論前後左右,一步一捶, 遇敵以得人爲准,以不見形爲妙。

拳術如戰術,擊其無備,襲其不意,乘擊而襲,乘襲而擊,虛而實之,實而虛 之,避實擊虛,取本求末。出遇衆圍,如生龍活虎之狀,逢擊單敵,以巨炮直 轟之勢。

上中下一氣把定,身手足規距繩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 活。能去,能就,能剛,能柔,能進,能退,不動如山嶽,難知如陰陽,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倉,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來勢之機會,揣敵人之短長,靜以待動,動以處靜,然後可言拳術也。

揣敵人之短長,靜以待動,動以處靜,然後可言拳術也。 借法容易,上法難,還是上法最爲先。


太極拳十大要論(疑為陳鑫之文,另名三三六拳譜,仿岳武穆九要文體論述,未正式出版)

第一章

夫物,散必有統,分必有合,天地間四面八方,紛紛者各有所屬,千頭萬緒,攘攘者自有其源。蓋一本可散爲萬殊,而萬殊鹹歸於一本,拳術之學,亦不外此公例。夫太極拳者,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於一,夫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有俯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爲一者也。 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爲之也。當時而動,如龍如虎,出乎而爾, 急加電閃。當時而靜,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且靜無不靜,表裏上下 全無參差牽挂之意,動無不動,前後左右均無遊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禦之也。若火機之內攻,發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煩擬議,誠不期然而己然。蓋勁以積日而有益,工以久練而後成,觀聖門一貫之學,必俟多聞強識,格物致知,力能有功,是知事無難易,功惟自進,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次漸進,夫而後百骸筋節,自相貫通,上下表裏,不難聯絡,庶乎散者統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總歸於一氣矣。

第二章

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無曲者矣;蓋物有對待,勢有回還,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論捶者,而兼論氣者矣。夫主於一,何分爲二?所謂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陰陽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呼則爲陽,吸則爲陰,上升爲陽,下降爲陰,陽氣上升而爲陽,陽氣下行而爲陰,陰氣上升即爲陽,陰氣下行仍爲陰,此陰陽之所以分也。何謂清濁?升而上者爲清, 降而下者爲濁,清者爲陽,濁者爲陰,然分而言之爲陰陽,渾而言之統爲氣。氣不能無陰陽,即所謂人不能無動靜,鼻不能無呼吸,口不能無出入,而所以 爲對待迥還之理也。然則氣分爲二,而貫於一,有志於是途者,甚勿以是爲拘拘焉耳。

第三章 三節

夫氣本諸身,而身節部甚繁,若逐節論之,則有遠乎拳術之宗旨,惟分爲三節而論,可謂得其截法:三節上、中、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頭爲 上節,胸爲中節,腿爲下節。以頭面言之,額爲上節,鼻爲中節,口爲下節以 中身言之,胸爲上節,腹爲中節,丹田爲下節。以腿言之,膀爲恨節,膝爲中 節,足爲梢節。以臂言之,膊爲恨節,肘爲中節,手爲梢節。以手言之,腕爲 根節,掌爲中節,指爲梢節。觀於此,而足不必論矣。然則自頂至足,莫不各 有三節也,要之,既莫非三節之所,即莫非著意之處,蓋上節不明,無依無宗, 中節不明,滿腔是空,下節不明,顛覆必生。由此觀之,身三節部,豈可忽也?至於氣之發動,要從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 言之,則上自頭頂,下至足底,四肢百骸,總爲一節,夫何爲三節之有哉!又 何三節中之各有三節雲乎哉!

第四章 四梢

於論身之外,而進論四梢。夫四梢者,身之余褚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 亦所罕聞,然捶以由內而發外,氣本諸身而發梢,氣之爲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行於梢,則實而仍虛?;梢亦可弗講乎!若手指足特論身之梢耳!而未及梢之梢也。四梢惟何?發其一也,夫發之所系,不列於五行,無關於四 體,是無足論矣,然發爲血之梢,血爲氣之海,縱不本諸發而論氣,要不可雖 乎血以生氣;不雖乎血,即不得不兼乎發,發?騫塚易鬩印R?舌爲肉 之梢,而肉爲氣之仁,氣不能行諸肉之梢,即氣無以充其氣之量,故必舌欲催 齒,而肉梢足矣。至於骨梢者,齒也,筋梢者,指甲也,氣生於骨而聯於筋, 不及乎齒,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爾者,要非齒欲斯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則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氣自足矣,豈複有虛而不宜,實而仍虛之弊乎!

第五章 五臟

夫捶以言勢,勢以言氣,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實爲性命之 源,生氣之本,而名爲心,肝,脾,腎也。心屬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屬木,而有曲直之形。脾屬土,而有敦厚之勢,肺屬金,而有從革之能。腎屬水,而 有潤下之功。此及五臟之義而猶准之於氣,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講拳術者, 要不能離乎斯也。其在於內胸廊爲肺經之位,而肺爲五臟之華;蓋故肺經動,而諸不能不動也。兩乳之中爲心,而肺抱護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經之位也 。心爲君,心火動,而相火無不奉命焉;而兩乳之下,右爲肝,左爲脾,背之 十四骨節爲腎,至於腰爲兩背之本位,而爲先天之第一,又爲諸髒之根源;故 腎足,則金木,水,火,土,無不各顯生機焉。此論五臟之部位也。然五臟之 存乎內者,各有定位,而見於身者,亦有專屬,但地位甚多,難以盡述,大約 身之所系,中者屬心,窩者屬肺,骨之露處屬腎,筋之聯處屬肝,肉之厚處屬碑,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無窮,肺經之位最靈變,腎氣之動 快如風,是在當局者自爲體驗,而非筆墨所能盡罄者也。

第六章 三合

五臟既明,再論三合,夫所謂三合者,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內三台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膀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與右足相合,左 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膀相合,右肩與左亦然。以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 與步合,孰非外合。心與目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 執非內合。然此特從變而言之也。總之。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臟 百骸悉在其中矣。

第七章 六進

既知三合,猶有六進。夫六進者何也?頭爲六陽之首,而爲周身之主,五官百 骸莫不體此爲向背,頭不可不進也。手爲先鋒,根基在膊,膊不進,則手卻不 前矣;是膊亦不可不進也。氣聚於腕,機關在腰,腰不進則氣餒,而不實矣; 此所以腰貴於進者也。意貫周身,運動在步,步不進而意則索然無能爲矣;此 所以必取其進也。以及上左必進右。上右必進左。共爲六進,此六進者,孰非 著力之地欺!要之:未及其進,合周身毫無關動之意,一言其進,統全體全無 抽扯之形,六進之道如是而已。

第八章 身法

夫發手擊敵,全賴身法之助,身法維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而 已。縱,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橫,則理其力,開拓而莫阻。高,則揚其身, 而身有增長之意。低,則抑其身,而身有攢促之形。當進則進,彈其力而勇往 直前。當退則退,速其氣而回轉扶勢。至於反身顧後,後即前也。側顧左右, 左右惡敢當我哉。而要非拘拘焉而爲之也。察夫人之強弱,運乎己之機關,有 忽縱而忽橫,縱橫因勢而變遷,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隨時以轉 移,豈可執一而論。時而宜進不可退,退以餒其氣。時而宜退,即以退,退以 鼓其進。是進固進也,即退亦實以助其進。若反身顧後。而後不覺其爲後。側 顧左右,而左右不覺其爲左右。總之:現在眼,變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 諸身。身而前,則四體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則百骸莫不冥然而處矣。身法顧 可置而不論乎。

第九章 步法

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動,而實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以故 應戰,對戰,本諸身。而所以爲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隨機應變在於手。而所 以爲手之轉移者,又在於步。進退反側,非步何以作鼓動之機,抑揚伸縮,非 步何以示變化之妙。即謂觀察在眼,變化在心,而轉變抹角,千變萬化,不至 窮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強可致之也。動作出於無心,鼓舞出於不 覺,身欲動而步以爲之周旋,手將動而步亦早爲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 驅而若驅,所謂上欲動而下自隨之,其斯之謂歟!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 也。無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進,而後步亦隨之,前後自有定位也。若前步 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 有定位矣。總之:捶以論勢而握要者步也。活與不活,在於步,靈與不靈亦在 於步。步之爲用大矣哉!

第十章 剛柔

夫拳術之爲用,氣與勢而已矣。然而氣有強弱,勢分剛柔,氣強者取乎勢之剛,氣弱者取乎勢之柔,剛者以千鈞之力而扼百鈞,柔者以百鈞之力而破千鈞,尚力尚巧,剛柔之所以分也。然剛柔既分,而發用亦自有別,四肢發動,氣行諳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還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逼不捷,剛柔相濟,則粘,遊,連, 隨,騰,閃,折,空, ,,擠,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用武豈可忽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