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化
化也者,化乎規矩也,化之境有二:有造化,有神化。造言其始,化言其終。神化者,夫子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也。打拳熟而又熟,無形迹可擬, 如神龍變化,捉摸不住,隨意舉動,自成法度,莫可測度。技至此,真神品矣。
太極之理,發于無端,成於無迹,無始無終,活盤托出。噫,觀止矣!拳雖小道,所謂即小以見大者,蓋以此。拳豈易言哉。
月份彙整: 2019 年 12 月
陳鑫語錄66-身心十二要11
十一、神
神者,精氣發生於外,而無難澀之弊之靈氣也。天地間無論何物,精神足, 則神情自足。在人雖存乎官骸之中,實溢官骸之外。大約心、手、眼俱到有神, 無神則死煞不活,不足動人。
神之在人,不止於眼,而要于眼則易見。故打拳之時,眼不可邪視,必隨手往還。如打攬擦衣,眼隨右手指而行,攬擦衣手到頭,眼亦到頭,注於中指角上,不可他視。眼注于此,則滿身精神皆注於此。如此,則攬擦衣全著俱有精神。神聚故也。打單鞭,眼注左手發端處,隨住左手徐徐而行,至單鞭打完,眼即注於中指角上,不可妄動。打披身捶,眼注於後腳尖,打肘底看拳以及小擒拿。眼注於肘底拳上。打斜行拗步,右手在前,眼著於右手。打抱頭推山,兩手雖俱在前,而以右手爲主,眼雖並注,而注於右手居多。打指襠捶,眼注於下。打下步跨虎,眼注於上。打演手捶,眼注於前,打回首捶,眼注於後。
大抵上下四旁,某處當令。則眼神注於某處。此是大規矩。亦有神注欲此,而意反在於彼者。此正所謂大將軍八面威風。必眼光四射而後威風八面,處處有神也。
打拳之道,本無此勢,而創成此勢,此即自無自有,何其神也,而況神乎 其神,何莫非太極陰陽之所發而運者乎。拳至此,已入室矣。動靜緩急,運轉 隨心,何患滯澀而無神情乎。
陳鑫語錄65-身心十二要10
十、景
一片神行之謂景。其開合收放。委婉曲折,種種如畫,是之謂景。景不離情,猶情之不離乎理,相連故也。
心無妙趣,打拳亦打不出好景致。問何以打出景致,始則遵乎規矩,繼則化乎規矩,終則神乎規矩。在我打得天花亂墜,在人自然拍案驚奇。
裏面有情,外面有景,直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陽春煙景,大塊文章, 處處則柳垂花嬌,著著則山明水秀。遊人觸目興懷,詩家心怡神暢,真好景致。 拳景至此,可以觀矣。
陳鑫語錄64-身心十二要9
九、情
理與氣發於外者爲情。人直交接往來則曰人情;文之抑揚頓挫則曰文情。打拳之欲抑先揚,欲揚先抑,其間天機活潑,極有情致,如木偶人一般。死蛇塌地,有何景致。又安能見其生龍活虎,令觀者眼欲快睹,口中樂道,心中願學?此拳之不可無情致也。
至於與人交手,斷不可看人情。一看人情,則人以無情加我矣。烏乎可。
陳鑫語錄63-身心十二要8之2:中氣與浩然之氣、血氣辯
中氣與浩然之氣,血氣辯
中氣與浩然之氣稍異;與血氣大不相同。
中氣者,太和之元氣。即中庸所謂: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剛不柔、至當卻好之正氣。能用此氣以行於手(言手,而全體皆在其中),天下未有窮之者。如或有人窮之,非功夫未到十分火候,即涉於偏倚不中故也,涉於偏倚,非人能窮我,我自窮也。此氣之貴得乎中。名之曰中氣,非氣之行於官骸之中謂也(官骸之中,是當中之中。中氣之中,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理,宰乎剛柔得中之正氣元氣)。
浩然之氣者,大約涉於剛一邊多。觀於孔子、孟子之氣象可知。孔子言語極和平,孟子氣象就帶廉隅。即其自謂,亦曰至大至剛。吾故曰涉於剛一邊居多。然要亦是秉受之元氣,特稍涉於嚴厲。謂之爲元氣則可,謂之爲太和元氣似少遜耳。此所以與中氣略有不同處。而耍拳者能以浩然之氣行之,技亦過乎大半矣。再加涵養功夫,則幾乎中氣矣。
至於血氣,乃血脈中流通之氣,即拳家所謂橫氣也。全仗年輕,力氣勇猛,而以不情不理淩壓敵人。失敗者多。即間獲勝,力氣過大偶然勝之。一遇行手,氣雖大而亦敗。苟能稍遵規矩(謂打拳成法),亦能打人。但能屈敵人之身而不能服敵人之心。至於中氣,能令敵人進不敢進,退不敢退,渾身無力,極其危難。足下如在圓石上站著,不敢亂動。以上所辯,未知是否。以俟高明者指正。
陳鑫語錄62-身心十二要8之1:中氣辨
中氣辨
中氣者,中是中,氣是氣。中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以理言氣,是天以陰陽五行之氣化萬物。有是形即有是氣,是人所秉受於天本來之元氣也。氣不離乎理,理不離乎氣。氣非理無以立,理非氣無以行。氣與理兩理相需者也。理有其偏,氣亦有其偏。理之偏,私以參焉;氣之偏,橫以行焉。惟兩得其中,合而言之曰中氣。
竊謂不可以言語形容者,中氣耳。中氣即孟子所謂浩然之氣,即”易”所謂保合太和之元氣也。氣不離乎理,言氣而理自在其中。打拳以運氣爲主,然其中自有理以宰之。理之得中者,更不易言。故但以氣之附麗於形者,大略言之。
氣之在體,無不充周,而其統率在心。心氣一發,能先聽命者,腎中之志。心機一動,志則順其心之所向,而五官百骸皆隨之而往焉。且各有各體之精,而隨各體所往之地位而止也,此是一齊俱到。有分先後,有不分先後。所謂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道並行不悖也。
如單鞭一勢,起初心欲先合,兩手即用倒轉精合住,左足即收到右足邊,而與右足合住;心欲展開,左手即用順轉精,右手即用倒轉精,兩大腿用精,左則順右則倒頂精,即領胸,即含住腰精,即下襠開足之後,有心無心之間,說合,上下一齊合住。
且官體之精,各隨各經絡運行,無纖悉之或差。心即大體,官骸即小體。德即大體、小體中,當然之理也,心機一動,百骸聽命。非所謂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道並行而不悖乎?此所謂中氣流行,一氣貫通者,如也。